APP下载

错误后反应的影响与干预*

2023-04-12宋晓蕾郭笑雨葛列众陈善广

应用心理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因范式错误

宋晓蕾 郭笑雨 葛列众 陈善广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2;2.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27;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4;4.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北京 100084)

1 引 言

在复杂人机系统中,错误动作(或反应)时有发生。有调查显示,在道路安全方面,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事故达93%,在核电领域,因人为因素发生的事故占总事故的70%以上,在航空航天方面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事故达65%,远远高于预期目标(吴晓莉,2015)。因此,与人因相关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而目前有关复杂系统人因失误研究的文献占比较小,理论和研究现状间存在较大差距。人因失误(人误,human error),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而产生了不良影响(周刚 等,2008)。操作者异常行为发生后,直接会导致人因失误甚至事故的发生。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人因失误已经导致事故发生,通过对事故进行分析剖析人因失误问题,而较少关注异常操作行为导致错误后操作者的反应和行为表现,这也是从人因工程的角度我们不能及时对失误进行检测和干预以避免一些重大人因事故发生的原因。当然也有错误本身发生率较低,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另外,在错误发生后,通常会被归为个体差异,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等方面原因。为了推进复杂人机系统中的人因失误及错误后反应的研究,本研究首先针对以往实验室研究中人员异常操作导致错误后其行为反应的影响及其干预问题展开系统探讨,以最终服务于复杂人机系统错误后反应研究的开展,达到避免一些重大人因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系统工效的目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错误,指的就是人因失误中,由人的个体感知、识别判断和行动操作,导致行为的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错误发生后会产生哪些后果?一是直接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二是错误产生后操作者的及时纠错与调整,即错误后反应问题,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因此错误后反应是人误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对错误后反应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人误产生后人类纠错的机制,以避免或降低事故发生和危险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解释人类从错误中学习经验并适应新环境的行为规律。关注错误后反应及其影响和干预是提高复杂系统人机工效问题的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以错误后反应、错误后反应减慢、错误意识、Post-error、Error Awareness、PES、ERN、PE 以及复杂系统、核电、载人航天、航空等为关键词,检索了知网、爱思唯尔、APA 等数据库,从2010 年以来截至2021 年2 月24 日共检索出1998 条文献,接着我们以CiteSpace 的关键词共现图、高频词分布来凸显研究热点,针对复杂人机紧耦合系统中操作者异常操作错误后的行为反应问题展开系统回顾和梳理。自2011 年来,与错误加工(error processing,106次)相关的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ERN,659 次)出现频次最高,Error Positivity(Pe,154 次)次之,错误后反应减慢(Post error slowing,PES,146 次)2014 年成为新的热点词,图1 为关键词PES 的共线关系图,和其共现的关键词集中在异常处理作用机理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说明人因失误研究领域从最初更多是对错误加工的关注转变为开始关注错误后加工问题,错误后的反应加工成为人误研究领域最新热点研究问题。

纵观以往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错误后的行为及神经生理表现、影响因素及机制探讨上,而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的。近五年来,研究者逐渐使用生态效度更高的范式和生理指标对复杂系统中的错误后反应问题展开初步研究和探讨(Wessel,2018)。但总的来说,如何界定错误后反应,如何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错误后反应以及对其进行检测和干预,目前都没有明确的定论。基于此,本文首先在对错误后反应有一明确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其常用研究范式;接着基于以往文献从生理、心理、情境三个方面揭示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产生错误后反应的行为及神经生理机制;最后从行为训练、神经工效增强和界面设计增强三方面提出了可对错误后反应进行检测和干预的手段,以避免一些重大人因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推进和提高系统工效研究的目的。

2 错误后反应的界定

关于错误后反应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此外,要澄清错误后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其检测和干预手段,我们也需明确以往围绕错误后反应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实验范式可用于错误后反应的研究中?本部分内容主要围绕错误后反应的界定及其研究范式展开。

2.1 错误后反应的界定

以往关于错误后反应的研究也大多围绕错误后的一些调整和适应行为展开。基于不同的原因和状态,个体在错误发生后,会对其行为进行不同水平的调整适应,以避免错误再次发生。错误后行为调整是指错误后抑制控制的调整,是通过抑制不恰当的反应来促进目标导向的反应产生(Dutilh et al.,2012)。目前已经发现三种错误后调整和适应行为,错误后反应减慢(post-error slowing,PES)、错误后正确率提高(post-error improvement of accuracy,PIA)、错误后干扰效应减少(post-error reduction of interference,PERI) 三 种(Rabbitt,1966;Hester et al.,2008;Ridderinkhof et al.,2002),其中错误后反应减慢是最常见的错误后调控行为。

错误后反应减慢行为(PES)最早由Rabbitt 等(1966)发现,是指错误后正确反应的反应时明显长于正确后正确反应的现象。由于以往关于错误后反应的研究大多围绕错误后反应减慢(PES)展开,最为常用的是将PES 界定为正确试验后正确反应时间和错误试验后正确反应时间之间的差值(Hajcak&Simons,2008)。错误后干扰效应的减少(PERI),是指在冲突任务中,被试在错误后的正确反应中的一致试次与不一致试次的差异减小(Ridderinkhof et al.,2002);错误后正确率的提高(PIA)则指的是在发生错误后的正确率与正确后的正确率相比显著提高的现象(Pereiro et al.,2018),但目前这两者都存在争议,PERI 和PIA 都反映了错误后操作者表现出更好的自适应认知控制。错误后反应减慢是错误发生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有助于避免错误动作的再次发生,也是相关研究最多涉及的一种行为表现。但错误后正确率提高及错误后干扰减少是否稳定存在目前仍存在争议。

错误发生后除了一些行为上的调整和适应外,操作者还会有一些生理、心理及神经上的表现。从以往的文献检索可知,与错误前相比,在发生错误后操作者的生理唤醒水平会提高,瞳孔反应更大,注视刺激的时间更少(Decker et al.,2004);错误会影响操作者的注意力水平、工作记忆等心理成分(Coleman et al.,2017;Decker et al.,2016;Parmentier&Vasilev,2019);错误后N2 振幅、错误正波、错误相关负波的出现(Kirschner et al.,2020;Rodeback et al.,2020;Sandre et al.,2020);错误后反应减慢过程中右脑腹侧前额叶皮层有激活,此区域位于额下回、脑盖层、脑岛前部等(Zhang et al.,2017)。

2.2 错误后反应的研究范式

错误后反应与抑制控制功能直接相关(Mirela et al.,2020),抑制控制可分为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两个子功能(杨玲等,2014;Aron et al.,2003)。错误后反应的研究范式也相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反应抑制的任务范式,该类范式主要涉及是否能成功抑制不符合当前任务需要的一些优势反应的能力(Zhao et al.,2018),如典型的Go/No Go 任务范式(见图2),在该范式中,被试对一类刺激反应(Go);另一类刺激不反应(No Go),如果操作者不能有效地抑制与任务相关但不符合当前任务要求的No Go 反应,错误率就会增加。第二类是基于干扰抑制的任务范式,即对无关刺激干扰的抑制过程(Lubbe&Verleger,2002),操作者需要抑制一类行为(优势反应或大概率出现的反应)而对另一类行为(非优势或小概率反应)进行反应,如Simon 任务范式(见图3)、Oddball 范式和Flanker 范式等。

图2 典型的go/nogo 错误后反应范式

图3 Simon/Stop Signal 错误后反应范式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错误后反应界定为:错误后反应是发生在人因失误后的操作人员一系列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表现和及时调整适应。大部分研究主要围绕错误后比较稳定的错误后反应减慢展开,而对其他错误后的行为表现较少涉及,如错误后正确率及干扰的增加或减少目前尚无定论。此外,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这些关于错误后反应的研究基本是在实验室开展的,生态效度较低,与现实复杂系统的联系较弱,难以在实际应用中推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错误后操作者有以上表现?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我们又如何基于不同因素对错误后反应进行检测和干预?下面我们将从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检测干预等方面对该领域相关研究做系统梳理和分析。

3 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

错误后反应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主要涉及生理、心理和情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3.1 影响错误后反应的生理因素

操作者异常操作行为导致错误后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操作者异常操作的应激、疲劳、分心、生物节律、激素水平等因素均是影响错误后反应的主要生理因素。如急性应激会损伤行为监控系统,导致个体的行为适应性下降。胡娜等人(2020)的研究表明,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显著低于未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说明急性应激降低了个体对错误反应的监控水平,即便在辨别出错误反应的情况下,个体的行为监控与调节也更差。此外,疲劳、分心等因素会导致瞳孔扩张,Decker(2020)的研究发现错误引起的瞳孔反应的大小正向预测PES 大小和后续反应正确的可能性。Sellaro 等人(2015)的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对错误后反应减慢有重要作用。

3.2 影响错误后反应的心理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错误后除了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外,错误后反应还会引起一系列认知调整,因此工作记忆、知觉决策和认知控制等认知因素都是影响错误后反应的关键因素(Berlemont&Nadal,2018;Damaso et al.,2020)。此外,操作者是否意识到错误,即错误意识本身就可以影响到错误后反应。Kirschner 等人(2020)采用一项新的数字判断错误意识任务发现,只有有意识的错误才会减慢反应时间,但这种减慢并没有伴随着错误后准确性的提高。此外,操作者自身的因素也会对错误后反应有显著影响,比如年龄、性别、压力和焦虑(Ide et al.,2018;Liesbet et al.,2016;Pereiro et al.,2018;Wang et al.,2015),错误发生后也会有一些情绪表现。一项EEG 研究表明,事件相关负波(ERN)反映了参与检测或处理反应冲突的情绪的内侧额叶活动(Gehring,2010)。

3.3 影响错误后反应的情境因素

错误后反应的情境因素主要有物理环境、社会情境等因素,此类因素既能够通过影响工作环境,例如照明、噪音等,来影响个体的生理状态,也能够直接通过其组织与文化影响个体的生理状态。此外,一些任务情境因素,刺激反应间隔、音乐情境等也会对错误后反应产生影响(Botvinick,2001;Buzzell,2017;Jentzsch & Dudschig,2009;Mansouri et al.,2016);一些特殊的社会情境因素等也会对错误后反应产生影响。在一项研究中,Castellar(2011)探讨了社会情境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调节错误后行为表现。被试执行一项flanker 任务,并在合作/竞争的情况下与计算机程序或人类伙伴交替进行。结果表明,错误后反应减慢受到社会情境(合作与竞争)的调节,而错误后正确率提高则对参与互动的主体(人类与计算机)的性质敏感。

上述研究表明,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生理、心理和情境因素等多个方面,但仍缺乏对人因失误或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集的系统梳理和总结,特别是针对复杂系统中具体任务场景关键影响因素集的系统梳理;而且大部分研究主要围绕错误后比较稳定的错误后反应减慢影响因素展开,而对其他错误后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涉及。

4 错误后反应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往研究揭示了不同因素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但错误后反应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为了降低错误,在做任何事前,我们有必要知道错误是“如何”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然后试图去避免。随着对于错误后反应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尝试从行为及神经生理层面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揭示。

4.1 行为机制

在行为机制上,研究一致表明错误后反应有显著减慢,而错误后的适应性调整与执行控制直接相关(Mirela et al.,2020)。虽然错误后反应的研究众多,但主流的理论可大致进行分类。Wessel(2018)根据错误后准确性的变化,将理论分为适应性理论(adaptive theory)和适应不良理论(maladaptive theory)。适应理论和认知控制相关,该理论认为错误会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过程,个体为提高后续任务绩效,会作出认知改变,改善任务表现,即提高正确率。适应不良理论则认为错误是消耗注意资源的事件,会导致当前任务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影响后续任务的绩效,降低正确率(Notebaert et al.,2009)。

Wessel(2018)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试图整合当前两种类型的理论,错误后反应是旨在改善行为的内在适应性的过程。该框架认为错误会导致一系列快速、自动的反应加工过程,包括对认知加工及注意朝向的瞬时抑制。不同于适应不良理论,此过程促进了注意力转移,有利于启动后续缓慢的、受控制的自适应错误后反应过程,提高任务准确性,同时此框架还包括神经机制模型,试图说明抑制和定向在大脑中是如何实现的。然而此模型只是基于之前的结果作出的有限解释,尚未得到有力的实验结果支持。错误后反应依旧没有有力的统一理论。

4.2 神经生理机制

神经生理机制方面,目前,众多研究一致认为,ERN 和Pe 是两个独立错误监控过程的活动,ERN 反映了早期的错误监测活动,而Pe 反映了与有意识的错误识别和补救措施有关(Carp & Compton,2010;Shalgi et al.,2009)。有研究者认为,ERN 振幅的大小与PES 的大小存在正相关(Maurer et al.,2016)。但是,也有证据表明,ERN 的振幅与PES 之间没有任何关系(Gehring & Fencsik,2002)。内侧前额叶皮层,特别是前扣带皮层(ACC)是执行控制的重要结构(Kerns et al.,2004;Mathalon et al.,2003),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与执行控制也密切相关(Iannaccone et al.,2015),但它与错误后反应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澄清。King 等人(2010)利用fMRI 技术在基于面孔表情的Simon 任务中发现,左上额沟、左上丘以及梭形面部区域的激活受到PERI 效应的调节,表明与任务相关的视觉大脑区域与错误后干扰减小有关,可见PES 和PERI 可能受不同神经机制的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错误后反应的行为及神经机制主要围绕错误后的适应性调整如错误后反应减慢的原因展开,从行为层面该适应性调整主要与认知控制和注意资源的消耗有关;神经生理层面则旨在对上述认知行为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定位的解释,但是对其他错误后反应的研究(如错误后正确率的变化、错误后干扰是否减少)的认知与神经机制则较少涉及。

5 错误后反应的检测和干预

目前对于错误后反应的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到如何预警错误的发生,以及错误发生后如何及时纠错和干预。通过改善人机交互设计、人员选拔和训练、完善规则制度等,都可以提高人因可靠性(陈善广等,2021)。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人员训练的角度,如通过认知和行为训练以及非侵入性脑刺激进行神经工效增强干预,第二是从人机交互设计的角度通过任务设置、界面设计增强等增强现实技术来对错误后反应展开研究。

5.1 行为训练

个体认知和错误后反应息息相关,纠正和干预错误后反应也可从认知和行为训练入手,如工作记忆训练和注意力训练。工作记忆训练常来通过提高人的认知表现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如Coleman 等人(2017)发现,高工作记忆容量组ERN 比低工作记忆容量组大;速度-准确性权衡能更好地调节高工作记忆容量组的Pe。Li Qing 等(2020)研究发现,在n-back 任务中,工作记忆训练成功地提高了绩效,训练组PES明显降低,PIA 没有显著变化。但该训练效应能否迁移到复杂任务场景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错误毫无疑问与人类的注意和意识有关,以往研究也表明仅在意识到错误后才观察到PES(Hewig et al.,2011),而且与注意有关的前额叶也与错误后反应显著相关。注意网络的警觉功能对错误后调整有显著影响,但是警觉水平的高低只对错误后反应减慢产生影响,而并不影响错误后正确率提高(刘长平,2016)。目前,注意力训练已经广泛应用于ADHD、运动员培训等多种日常场景中,但目前还未有使用注意力训练来改善错误后反应的研究,本研究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5.2 神经工效的增强

随着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电刺激(tDC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快速发展,研究者主要通过电脉冲或磁脉冲来影响大脑功能进而诱导行为绩效的增强。Mckinley等人(2012)发现,可以通过tDCS 技术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干预个体的PES 表现说明tDCS 可以提高神经功效,并且可进一步用于对错误后反应的干预增强。此外,Oyetunde 等人(2018)的一项TMS 研究考察PES 是否由运动区和皮质脊髓束(CST)兴奋性的变化驱动。Maeda 等人(2000)的研究发现,在错误反应后,活跃运动皮层的兴奋性降低,这种对CST 活性的调节有助于预防错误反应发生,表明TMS 技术在探索错误后反应相关脑区方面的强大作用。Liang 等人(2018)经过对药物成瘾群体的左背外侧前额叶进行高频TMS 刺激后,成瘾者的PES 与健康被试相似,此方法似乎是改善行为的有效方法。Kranou-Economidou 和Kambanaros(2020)将工作记忆训练与TMS 干预技术结合,对一名由于中风引起的慢性失语症患者进行干预后发现他的非言语智力测验成绩得到改善,说明工作记忆训练与TMS 的结合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最后,Pabst 等人(2021)对于TMS 的特定序列(运动皮层产生增强效果,iTBS)对认知增强的影响的元分析结果发现,iTBS 序列对成年个体的认知增强确实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由此本研究推测,tDCS 和TMS 也可以用于复杂系统中错误后反应的增强与改善,通过对与抑制控制相关脑区如DLPFC或ACC 的高频TMS 刺激后,其错误监控和错误调整能力是否可得到增强从而避免一些重大事故的发生,当然此推断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5.3 界面设计增强

在以上行为训练和神经工效增强之外,本研究认为从机的角度优化界面设计以及一些增强现实技术方法也可以对错误后反应的优化与增强带来一些帮助。

Buzzell(2017)的研究表明,刺激时间间隔(RSI)与错误后反应有关。曹文秀(2016)的研究发现,短RSI 时对错误后反应减慢起主要作用的是注意朝向,长RSI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认知控制。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针对任务的相关属性进行设计与调整,以降低任务因素导致的绩效降低。

此外,增强现实(Augment Reality,简称AR)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交互界面。AR 是一种通过把虚拟数字信息叠加在真实图景之上,来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前沿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描绘虚拟图像,使其成为用户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增强用户感知。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者也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来代替AR 进行实验,借助AR 或VR 技术对人机交互界面进行改进,从而提高错误后反应的绩效表现。

综上,我们考虑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人机交互的不同方面出发,增强对错误后反应的监测和改善。除了以上几种或从人或从机的角度进行干预的方法外,也可以考虑将多种干预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系统功效。

6 复杂系统中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和干预

本文就人机系统中非常关键的错误后操作者反应问题的影响与干预进行系统梳理和探讨,初步揭示了错误后反应的特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从人与机两方面对错误后反应进行检测干预的手段。但上述影响和干预的结果如何推广到复杂人机系统中,仍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进一步澄清:

首先,就错误后反应的特征而言,本文所引用的研究多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多关注实验室人为控制条件下的人的操作错误和认知错误,而对在实际的复杂人机系统中错误发生和影响干预的应用研究关注较少。本研究关注的错误后反应,针对的就是错误产生后操作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以及及时地纠错与调整,揭示其特征表现及影响机制,以达到对错误预警和检测干预的目的。也就是说本文的最终目的,是想借助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中对错误后反应的特征表现和机理的揭示,服务于具体的复杂人机系统中错误的检测和干预上;实验室错误后反应的研究方法和设计与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进行融合,迁移到人机系统的具体设计上,为复杂人机系统中人机工效的提高,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作出贡献。

其次,就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而言,复杂系统的重要性和庞杂性无法科学控制变量以研究;复杂系统的各个领域的差异性,难以找到核心同质性,从而归纳出跨领域的复杂同一的普世规律和理论。鉴于以上现在复杂系统人因学的局限性,以及错误后反应是不同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这一前提,我们需要进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设计:这些因素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同时采用不同学科的方法交叉融合,从不同侧面对同一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例如:采用神经生理的p300 指标、行为绩效指标对注意状态进行研究。我们还需要采用多因素变量动态累积效应设计:复杂耦合系统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多变量耦合作用,也表现在系统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多变量的动态变化。因此,我们设想,对影响错误后反应的各种变量研究中,对关键变量的实时检测,注重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累积效应的研究,特别是对操作人员实时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测量。

再次,就错误后反应的影响机制而言,目前关于错误后反应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室围绕其行为表现和作用机制展开,而在现实的如载人航天、核电等复杂系统中是否存在错误后反应效应,复杂系统中错误后反应的机理研究还鲜有报道,错误后反应的行为机制及神经生理机制仍模糊不清;神经生理层面目前关于ERN 与PES 的关联程度以及是否参与错误意识的加工结论并不一致,导致ERN 的潜在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此外,涉及错误后反应的前扣带回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与PES 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澄清,同时目前技术上的一些短板以及个体差异等原因,相关脑区的定位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从而影响规律的揭示和发现;此外,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运用于复杂系统人机工效提高中的关于复杂系统错误后反应的理论模型。错误后反应是发生在人因失误后的操作人员一系列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上的及时调整和适应,而对其的影响有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直接变量,还有任务设置、任务难度等任务变量以及任务的物理和社会情景因素等间接的诱发变量,当然对其的影响和干预也应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最后,就复杂系统中错误后反应的检测干预而言,我们对一个现象的研究,最后都要落脚在对如何对该现象进行检测和干预的研究上。但目前比较遗憾的是,对于错误后反应检测和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与人因失误难以度量,因而缺乏量化的人因安全监测、预防和干预的技术手段。因此,对异常操作行为和错误后反应的检测可以形成一个多阶段的检测框架,以更有效地对人因安全进行预防和干预。此外,其他领域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干预方法,如工作记忆训练和非侵入性脑刺激,可以迁移到错误后反应干预研究上来,但由于高级认知功能较为复杂,出于安全等因素目前的非侵入性脑刺激对于认知的干预仍处于初步阶段,是否还有更加适合错误后反应干预的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何为解决航空、航天、航海、核电等国家重大经济领域中的人因安全隐患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应用支持更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落地。

总的来说,人因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突破以往人因学的研究范式,引入新的研究思路,需要来自工程心理学、人因学、人机交互、智能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领域专家的协同创新。错误后反应是复杂人机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进一步阐明错误后反应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需要更多、生态效度更高的研究。随着载人航天、军工系统对于人因这一因素的重视,这一部分研究领域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急需新的研究对其进行补充。这就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们如何采用更合适的实验范式,如何突破现有的研究模式,为更深地理解错误后反应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证据?以及如何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改善错误后反应,并将其应用到载人航天、人机交互、医学等领域当中,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地考虑这一问题。

猜你喜欢

人因范式错误
基于“BOPPS+对分”的人因工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错误中成长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智珠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不犯同样错误
人因培训的新探索:人因实验室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