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旦角表演艺术及表演技巧
2023-04-12李晓晨
李晓晨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秦腔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戏曲剧种,起源于陕西宝鸡的岐山至凤翔一带,因陕西别称“三秦大地”,因此,这种戏曲又被称作“秦腔”。相传最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秦腔的早期雏形,有“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的说法[1],经过千百年来多个朝代的滋养,最终形成了秦腔这一极具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种。发展至今,秦腔已经发展出三千部左右的传统剧目,包含丰富的历史故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既有家国情怀,又有才子佳人。进入新时期,秦腔也与时俱进,创编了许多新剧目,深受群众喜爱。这些秦腔剧目少不了女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统称“旦角”。秦腔的旦角和其他戏曲的旦角有一定共通之处,毕竟饰演的对象是相同的,但秦腔旦角表演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充分彰显了地方文化。
一、秦腔旦角的表演艺术
(一)秦腔旦角“唱”的表演艺术
其他戏曲的旦角多是以小嗓,也就是假嗓、假声为主,如京剧、昆曲皆是如此,这是对传统演唱方式的继承,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前戏曲演员大都是男性,男性反串旦角需要用小嗓模仿女性的声音。但秦腔的旦角则大胆创新,现如今,秦腔旦角采用的是大嗓,也就是真嗓、真声,以及真嗓和假嗓混合的形式。虽然男旦也保留小嗓,不过,如今的秦腔旦角基本都是女旦,因此,如今的秦腔旦角已经很少用小嗓唱法[2]。秦腔旦角的真嗓唱法可以更好地控制丹田气,展现出慷慨激昂、苍劲有力的艺术特征,此外,秦腔旦角还可以在用真嗓演唱的同时融入小嗓,采用秦腔旦角特有的真假声相结合的方式。比如,秦腔名段《三娘教子》,丈夫客死异乡,两个妾室私吞家产远走他乡,正妻张氏三娘含辛茹苦抚养丈夫和妾室生的孩子薛倚哥,却遭贪玩误学的倚哥顶嘴,倚哥不认张氏为母,质问张氏凭什么管教他,此时的三娘又寒心、又无奈、又怨恨、又生气,这种复杂的情绪非常适合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式表演。三娘先以假声虚掩的方式慢板唱“小奴才一言问住我”,展现出伤心的情感;再用真嗓唱出“结舌”,并把尾音拖腔通过假声抽泣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出既愤恨又委屈伤心的复杂情感;紧接着用真嗓清楚地唱出“闭嘴王春娥!”表达出极度愤慨之情[3]。之后是强烈的锣鼓点,过门间奏结束后,再跟随急促的梆子敲击声,然后,演员先以假声虚掩的方式唱出“悔只悔来”,表达悲苦、委屈,最后配合强力的锣鼓点用大嗓哭喊般吼出“悔煞我”。短短几句唱词,通过真假嗓混合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如泣如诉,在体现秦腔慷慨激昂特点的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柔和、委婉、哀怨,无论是表演层次还是蕴藏的情感都非常丰富,将三娘此时委屈、寒心又悲伤、愤恨的复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秦腔旦角这种以大嗓为主,又融入小嗓的演唱形式极具表演张力和感染力。
(二)秦腔旦角“念白”的表演艺术
秦腔旦角念白也有自己的特色,善于运用陕西地方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比如,将“我”读作“额”“是”读作“四”,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彰显了秦腔的地域文化特征,还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更加“接地气”。此外,秦腔旦角和其他行当相比,情感更为丰富、细腻,所以,在处理念白时,还应当配合语气和表情,以情传声、以声表情,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三)秦腔旦角“做”“打”的表演艺术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大要素,前文提到的演唱和念白分别对应“唱”和“念”,而“做”和“打”都是肢体上的表演,其中的“打”专指打戏,是将武术和舞蹈相结合的戏曲表演形式,“做”则是除武戏之外,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身段、步伐、手势、眼神等,以及生角舞动髯口(胡须)、甩发和旦角的水袖、跷功等。
秦腔旦角的身法和其他戏曲旦角的身法有一定相同之处,都要结合所饰演女性的身份、年龄、戏中的状态进行表演,以步伐为例。花旦饰演少女时急促、欢快的碎步,正旦青衣饰演中青年女性时的端庄徐行,老旦饰演老年女性时的老态龙钟等,都要紧扣人物特点进行演绎[4]。但是,秦腔旦角在处理一些细节时有自己的特点,彰显了西北豪迈壮阔的人文特征,比如,在秦腔《打神告庙》中,敫桂英满腹悲愤、一路跌跌撞撞又疯疯癫癫地跑到海神庙见海神的场景,秦腔旦角名家齐爱云舞动长度超过其他剧种的九尺水袖,如行云流水,再配合飞跪、跪步等技巧,表演大开大合,极具视觉冲击力,将敫桂英宣泄愤怒时的情感体现得酣畅淋漓、震撼人心。此外,提到秦腔旦角表演,就不得不提秦腔旦角特有的舞台表演绝技——“吹火”,这是秦腔旦角在表演女性鬼魅精怪时会用到的舞台表演技艺,比如,秦腔《游西湖》是讲李慧娘被残害后化作鬼魂重返人间复仇的故事,这部剧先以“唱”为主,再以“做”为主,在后半部分的《游西湖·救裴》一折,作为鬼魂的李慧娘营救裴公子时就展现了这一秦腔旦角绝技——“吹火”,表演者配合肢体、调节气息,把火焰吹出各种形态,如图1所示。这种演绎能够展现鬼魅精怪的怒火,渲染情感,或打造炫目的斗法场景。
图1 秦腔旦角表演的吹火技艺
秦腔旦角吹火主要是将松香包预先噙在嘴里,然后朝着引火蜡烛或火把吐出松香粉末,秦腔的这一绝技是公开的,并不是秘密,也不怕旁人偷习,因为旁人即便知道方法,也很难掌握。要想呈现出绚烂的舞台效果,喷出一条龙火、蘑菇云火、翻身火等形态,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不仅有难度,还有一定危险性。实际上,其他剧种也有类似的绝技,但主要由男性角色表演,像秦腔这种女性表演吹火的情况非常少见。从秦腔旦角的超长水袖和吹火等“做功”不难看出,秦腔旦角表演虽然和其他剧种有共同之处,但是,秦腔旦角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充分彰显了三秦大地豪迈壮阔的人文特征,更具视觉冲击力。
二、提升秦腔旦角表演效果的技巧
(一)提升秦腔旦角演唱效果的技巧
在演唱方面,秦腔旦角表演在以女性演员为主后,改变了原本小嗓演唱的形式,多用真嗓,并在拉腔或表达复杂感情时运用真嗓、假嗓相结合的形式,但是,这种真假嗓混音的声音处理非常难,需要有节制地控制声带,发出清透、悦耳的声音,如果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实际上,这种处理方式和花腔女高音类似。此外,民族唱法非常注重腔体的位置,使腔体保持在高位,这样一来,上下腔体通透,可以发出更加圆润、清脆的声音,这也和如今的秦腔唱腔接近,因此,秦腔旦角演员要想处理好演唱,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声乐训练方法和民族唱法训练技巧,这对于精进秦腔演唱技巧大有裨益,可以提高演唱表演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气息的把握。秦腔旦角演员可以通过练习深吸慢呼的方式进行长音及拖气断音的练习,这也是对声乐演唱的气息训练手段的借鉴,能帮助秦腔旦角演员控制气息,呈现稳定的演唱表演效果。
2.融入女性的情感。在以女性旦角为主的今天,秦腔旦角的演唱方式得到改革,在坚持传统高亢、激昂的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柔美、细腻的元素。因此,秦腔旦角演员在表演时要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把婉转、凄美、哀怨的情感融入其中,这是秦腔旦角和秦腔其他行当相比最为显著的特征。秦腔旦角表演比其他剧种的旦角表演更加大气磅礴,同时,又比秦腔其他行当的情感更丰富、细腻,为突出这一特色,旦角演员在演唱时要协调气、音、字的关系,气要为音服务、音要为腔服务、腔要为词服务、词要为情服务。服务情、抒发情的是唱词,重点唱词必须真切、饱含情感,要想让唱词饱含情感,就必须使声音更加圆融,因此,秦腔旦角在表演时需要秉承这一原则处理重点唱词。在日常练习时,也可以借鉴声乐演唱技巧,这种规范练习能够培养嗓音的低音宽厚、中音圆润以及高音坚韧的素质,使音色更加华美,表达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从而有效提升秦腔旦角的表演效果。
3.抓住重点。在秦腔旦角的演唱过程中,高音和真假混音的拖腔是演唱难点,为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需要高音驰骋自如、低音婉转缠绵,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大幅度的高低音变换,依然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极有难度的,在处理这部分时必须加强注意,才能有效呈现出秦腔旦角演唱时而荡气回肠、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婉转缠绵的视听效果。这一方面需要演员在表演时加强对细节处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需要演员对相关技巧进行日常训练。实际上,秦腔旦角这种表演方式和我国民族女声的演唱方式非常接近,因此,秦腔旦角演员可以在日常进行民族女声唱法训练,使上下腔体更加贯通,这样一来,对高音和低音的处理也会更加自如。
(二)提升秦腔旦角念白表演效果的技巧
在念白方面,秦腔念白以陕西地方方言为主,比如“我”读作“额”“是”读成“四”“怒”读成“檽”,因此,其他地区的演员要想学习秦腔,也需要先对陕西方言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念白表演,并且,在念白时也要融入情感,彰显旦角的细腻情感。
(三)提升秦腔旦角做、打表演效果的技巧
在秦腔旦角“做”“打”方面,为提升表演效果,需要掌握的关键技巧就是四个字——“熟能生巧”。实际上,在做、打等方面并没有捷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增强秦腔旦角表演效果,旦角演员应当加强基本功训练,强化手、眼、身、法、步等各类旦角基本功的练习,在表演旦角角色时也要深入揣摩人物的年龄、性格、状态等,处理各个表演细节。对于秦腔旦角表演绝技,应本着传承经典的态度勤学苦练,力求将最好的舞台表演效果呈现给观众。
三、结语
综上,秦腔旦角是秦腔中的重要行当,无论是唱腔表演、念白表演还是身法表演,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其他剧种的旦角相比,秦腔旦角更加大气磅礴、昂扬雄厚,这和其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以及三秦大地的人文特征有密切关系。但秦腔旦角和秦腔其他行当相比则在大气磅礴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分柔美、细腻。由此可见,秦腔旦角在表演艺术上兼具大气和细腻的特点,大开大合,更具有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为提升表演效果,秦腔旦角演员在演唱和念白时要在传统秦腔豪迈、高亢的风格基础上融入情感、把控细节,日常生活中加强气息、声腔以及功法的训练,从而呈现最佳的舞台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