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明长城(大通段)基本情况及保护工作

2023-04-12张增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保护工作明长城基本情况

张增录

摘 要:明长城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明长城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文章对青海明长城(大通段)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其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明长城的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明长城;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13

青海明长城(大通段)是世界上海拔第一高的长城遗存,其历经多年风雨,到现在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青海明长城(大通段)现存主线44009米,其中夯土墙体10101米、石墙35米、山险墙1215米、壕堑2663米、山险29995米,另有烽燧13座、关城5座、敌台5座。东起大通与互助交界的阎王边,经朔北乡、马场、小龙院,从老爷山过北川河,再从小石山至拱北岭,西止大通与湟中交界处;北起青林乡塔洼村,南至长宁镇,形成东西交错、南北贯通的信息传递和军事防御体系。

1 明长城基本情况

大通县境内的明长城隶属于甘肃镇管辖,明嘉靖(1522—1566)年间,为抵御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俺答汗部属丙兔、火落赤、永邵卜等部落的侵扰,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西宁周边的明长城。《西宁府新志·舆图》中明确记载:青海明长城是围绕西宁卫城修建的,其呈现出一个拱卫的形状,分别面向北、西、南三面。青海明长城经过民和、乐都等地,仿佛是一个半环形保护着西宁卫城。大通境内的明长城属于北线一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经过了不同的年代多次修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刘敏宽和副将达云、同知龙房、通判高第等人“遍历荒度,增筑广堑”,最终完成了西宁周边长城的修筑工程,也是形成了如今这幅景象。

隆庆六年(1572),大通境内的明长城开始修筑。该段长城由甘肃永登延伸入青海境内经互助到达大通境内。大通境内的明长城主线整体呈东西走向,分布在湟水支流北川河东西两岸的中、低山丘陵地带和中山山地上,山体坡缓,起伏高差小,长城蜿蜒穿行在相对平缓的山脊处。全程以北川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各地段依地形地质特点采用了不同结构的长城本体,相互组合衔接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大通境内的长城以墙体为主要构成部分,在不易修筑墙体的地段以壕堑、河险相连。建筑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墙体与壕堑相连,共同构成长城本体防御体系。墙体包括了土墙、石墙、山险墙、山险等类型,前三种类型是经人为加工而成,山险与河险同属天险,不同的是山险利用的是悬崖峭壁的山体御敌,河险是对水体的利用,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达到防御目的。其中土墙长度约占县境内长城本体总长度的四分之一。除山险外,土墙是长城主线的主要结构类型。土墙均是就地取土,以当地粉砂状黄褐色土夹杂少量的砂砾分段夯筑而成。

关于大通境内的长城,如今只是发现了一小段石墙,具体的位置在上关村北的小石山上,地处两段山险间的平缓处。由于这一个地段的岩石是暴露在外面的,所以并不能够夯筑土墙或挖掘壕堑,而是只有慢慢地在其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的环境,取得适宜的工具材料,用周围广泛分布的扁平状石灰岩石全部垒砌起来,形成石墙,从而达到防御敌人的目的。山险墙有两段,均位于黄土堆积的土山之上,其也是充分发挥了陡峭山体的优势,在人工修整的辅助之下,挖成垂直的崖壁,形成山险墙墙体。山险有九段,约占大通县长城主线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从东向西利用了老爷山、小石山、娘娘山等陡峭的石质山体为天然屏障。河险只有一段,利用了老爷山和小石山之间水流湍急的北川河水为天险。壕堑共有六段,均位于大通县境内的东线长城间,除老营庄壕堑东接山险墙,西连山险外,其余各段壕堑两端均与山险相接,皆地处两段山险间的山坡及山坳处。1986年,大通明长城被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入国家明长城资源调查项目;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名单;2014年被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 明长城抢险加固情况

由于长期以来受风、雨、地震、洪水等外营力(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破坏,长城夯土墙体表面风蚀、开裂严重,局部有土蜂筑巢、底部掏蚀凹进严重、野草生长、冲沟大量发育、挖掘等自然病害和人为损毁现象,随时危害着明长城的保存。为了明长城长久持续地保存下去,2009年大通县政府邀请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及敦煌研究院,对明长城庙沟至元树尔4.7千米地段进行了保护规划和抢险加固工程方案的设计。同年,国家文物局下达了《关于青海省明长城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并且下拨经费对大通县境内明代长城进行抢险加固工程,主要以现状保护加固为主,主要采取剔除植被、片状剥离加固、土坯补砌、整治冲沟、裂隙充填注浆、锚杆加固、压实加固、表面处理、回填、作旧处理等措施。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明长城大通段抢险加固保护工程之后做好长城保护管理工作,使这段青海境内最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世代代传承保护下去。

大通明长城(二期)抢险加固全长约4.1千米,立项报告已报送国家文物局,待项目下达后主要抢险加固老爷山山段,修缮工程主要包括毛家沟长城2段480米、毛家沟长城3段192米、毛家沟长城4段832米、毛家溝长城5段1174米、毛家寨长城1段674米、毛家寨长城2段362米、毛家寨长城3段329米、上关长城4段45米(城墙共计4088米)及毛家寨烽火台、毛家沟烽火台以及毛家寨敌台。

3 明长城保护工程实施及效果评估

3.1 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建立长城文物记录档案

2008年,青海省开展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完成了《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的编纂工作。通过这次全面细致的调查,大通县也建成了明长城文物记录档案,掌握了县域内长城的家底,今后开展明长城保护规划、抢救和合理利用有了可资利用的可靠依据。完善长城“四有”工作,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3.2 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以长城墙体、山险、山险墙、壕堑、烽火台及其附属建筑遗址、遗迹本体为基准,向四周各扩展2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长城墙体、山险、山险墙、壕堑、烽火台及其附属建筑遗址、遗迹本体为基准,向四周各扩展250米。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项目,进行了严格控制。

3.3 加大长城保护宣传力度,整治长城周边环境

为加大明长城的保护力度,大通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长城保护委员会,由主管文化的副县长任组长,文化、土地、财政等单位负责人为委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文化和旅游体育局,负责明长城的保护、管理、协调、组织工作及理顺管理体制等工作。大通县文物管理所具体负责长城保护的日常工作,定期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破坏的长城事件,做好长城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同时大通县文物管理所与明长城沿线17个单位和部门签订了长城义务保护安全责任书。近年来大通县加大了整治长城周边环境的力度,对在长城附近取土、采矿等直接危害长城安全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和清理,消除长城安全隐患。

4 明长城保护措施和主要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长城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了长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业务部门指导、相关部门配合、乡镇村委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置长城保护标志,为保护长城奠定了基础。2015年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63处,截至目前,设立保护碑17块、界桩100个、铁网围栏3180米,为保护明长城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健全了长城保护工作档案。四是科学制定保护修缮计划,完成了重点地段抢险加固工程,2012—2014年对青海西宁境内明长城大通段(一期)4.7千米实施了抢险加固。五是加强执法检查工作,推动长城保护工作有力开展,县政府组织成立了长城保护委员会,有效杜绝了破坏长城的行为,建立了全县协调一致的长城执法保护体系。2013年,大通县委、县政府指导业务部门成立了长城保护机构,与长城沿线工矿企业、村委等和17名聘请的长城保护员对长城63段进行了责任认定,并配合业务部门对长城进行不定期的执法巡查,形成了良好的长城执法检查巡视工作格局。2020年,大通县文物局联合大通县检察院开展“公益检察、保护长城”活动,对大通县的明长城及文物保护工作从公益检察给予强有力的协助。六是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为长城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活动优势,开展长城保护宣传活动,同时每年利用春节、“六月六”等开展宣传教育;每年举办长城保护专题培训班,提高了长城保护员工作的热情,增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长城保护工作的力量。

5 明长城的价值评估

5.1 历史沿革和历史价值

如上所述,西宁周边的长城围绕着当时的西宁卫城,且从北、西、南三面构成拱卫形状。当时修建这样的建筑,目的是有效地防御蒙古卜儿孩部。公元1559年,明长城也发挥了抵御土默特部、俺答汗部攻击的作用。公元1546年,明长城再次被当时的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在之后的多年间,当时的官吏对不同地段的长城展开了进一步的大规模修筑,初步完成了西宁周边长城的全部军事防御工事。隆庆六年(1572),受到周边游牧部落的侵扰,长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在修筑的过程中,受到战乱的影响,也延误了修筑时间,降低了修筑效果。公元1594年,通过两次战役,西宁卫的军民取得了较大的胜利,从此以后,周围的游牧部落开始衰败,一蹶不振,对于西宁也无法构成任何威胁。万历二十四年(1596),刘敏宽和副将达云等人对长城进行了增筑,最终完成了西宁周边长城的修筑工程,也给世人留下了如今的伟大奇观。

5.2 艺术价值

长城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奇观之一,其沿线遗存了十分丰富、有价值的珍贵文物,不仅彰显了我国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还凝聚了我国千年的艺术文化。千百年来,以长城为主题的艺术品数不胜数,不仅强大了我国的软实力,还向后人讲述了我国的发展历程。长城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骄傲。

5.3 科学价值

第一,我国历史上最为完善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非明长城莫属,多年以来,在其不断地调整建制中形成了一个从中央政权到各级军事、行政机构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不仅让后人叹为观止,还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科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第二,明长城的修筑并不是只有让后人惊叹,其从修筑开始到现在,吸取了历朝历代的建造技法,不断去其糟粕、融合优化,在多次的修建和积累中,充分展现了我国长城防御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明长城还充分借助了地理优势,发挥自然环境的作用,用险制塞,从整体上构建了严密的布局。其中建造的各个烽火相望、顷刻千里的通信报警联络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向他人传递信息,再结合多样化的艺术构造方法,这对于现在研究明朝时期的军事防御建筑建造技法具有重大的科學价值。

第三,长城的构建是抵御游牧部落的侵袭,所以也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但是,就当前已有的文献研究资料来看,关于南北民族关系的变化、规律等研究并不多。而梳理汇总已有的研究结果,从中不难得知长城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之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内在联系的,通过研究长城,可以助推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研究,还能够从侧面促进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6 保护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大通县境内的明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不管是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而言,还是从建造艺术研究而言,都是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历经千百年的修筑,明长城吸取了不同朝代的建造技法精华,也体现出我国古代最高的建造技术水平。同时,其从宏观层面上布局,整个军事防御体系十分严密,充分发挥了地形的优势,并就地取材不同的材料,通过拼凑、整合等方式,形成了如今这一伟大的作品,其对于研究明朝的军事防御建筑建造技法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从多个层面着手,合理利用、保护明长城,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还能增强我国文化实力,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增强国民的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同时,还能带动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从各个层面来说都有积极的影响。

7 明长城保护与开发利用

大通县是西宁市的“后花园”,是在西宁一日游旅游文化圈范围之内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明长城为大通经济、旅游的发展发挥作用,在保护明长城大遗址的基础上,对明长城大通段进行明长城公园的开发建设更加显得紧迫和必要。本着“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做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积极与旅游景点开发相衔接,加大对文物点文化内涵的深度研究,通过景点开发,不断提升知名度,并使各文物点在开发中得到保护,进一步做好常规维修和修缮工作;积极发挥大通县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的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文物三级保护网络,坚持做到“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弘扬,在弘扬中提升”的发展思路。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拨青海省文化旅游提升工程2020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支持长城(大通段)文化公园科普教育馆项目建设,拉开了青海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当代人孜孜不倦的守护,让明长城绽放重生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王双琳,范熙晅,周嘉珺.浅析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辽宁省明长城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2):126-127.

[2]杜昱民.青海明长城防御体系及典型遗址易损性评价[D].兰州:兰州大学,2019.

[3]徐凌玉,李严,杨慧.明长城防御工事保护与修复方法探讨:以河北徐流口长城为例[J].建筑学报,2019(S1):188-193.

[4]冯君明.明长城遗产廊道构建方法研究:以明阳和、天城卫辖区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5]陈婷婷.陕北明长城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长江丛刊,2018(3):145-146.

猜你喜欢

保护工作明长城基本情况
放眼明长城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循化县森林植物保护探究
电力系统线路管理探讨
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工作解析
云南省首次接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关于县级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试论基层文化站(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护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