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中国绘画教科书
——以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为例

2023-04-11沈淑琦

书画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南宗绘画史画学

文_沈淑琦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内容提要: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中国美术教科书正处于萌发期,教育家、书画家傅抱石将他的艺术思想体现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教材中,这本教材是他关于中国艺术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本文比较此教材和当时中国绘画史的相异之处,并梳理此书的创新点和核心思想:以系统性、主题式而非断代的方式书写,提出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人品、学问和天才,力尊南宗,不认同中西绘画融合的方式。

一、傅抱石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初衷

傅抱石(1904—1965),中国现代教育家、书画家(图1)。本名瑞麟,江西南昌人,祖籍江西新余,年幼自学刻印,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尔后自学书法和绘画,18岁开始卖画鬻印,自号“抱石斋主人”。1923年,20岁的傅抱石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转入艺术科,开始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1925年,22岁的傅抱石撰写第一本著作《国画源流述概》[1]5-7,这改编自他教的国画史课程教材。1926年,傅抱石毕业后任教于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9年,任教于江西省立第一中学初中部,并完成《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以下简称“《史纲》”);1930年,他升任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艺术科教师,讲授国画、手工和音乐课程;1931年,《史纲》由上海南京书店出版,并成为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艺术科的国画教材。

图1 傅抱石 待细把江山图画100cm×112cm1961 中国美术馆藏

出生于清末的傅抱石,虽然家境贫寒,但好学向上。他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在《史纲》中写下他看到的中国艺术现状:“好比你床上枕头底下的钞票,隔壁老二比你清楚得多了。五元一张的,或一元一张的,中国银行的,或交通银行的,新的,旧的,完好的,破烂的;老二通通了然胸中。”[2]4目睹不断流失的中国古人手迹,他心急如焚:“但老二是有力量注意,是有力量侵略的啊!中国艺术的结晶,古人精神的寄与,难道钞票还不如?非把它去换钞票就不可以么?”[2]4所以,身为中国“老大哥”,他不愿“低头去问隔壁的老二”,认为这是“丢丑,是自杀”[2]4。自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考试之后,中国新式教育面临青黄不接的阶段,身为教师的他叹息:“今日的中国民众,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还不明白画(中国画)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中国绘画的书籍有多少?研究者又有多少?在中国的地位怎样?……这一切都是使人哭的材料。”哭泣不可耻,他要将构建中国画史的期许写成书:“至少,我们须自己起来担任这重要而又被诅咒的担子。只要不糟踏自己的天才,努力学问品格的修研,死心踏地去钻之研之,其结果,最低限度也要比隔壁老二强一点。”[2]4-5年轻的傅抱石一肩挑起担子,他不愿低头向他人示弱。

20世纪20年代,中国绘画史相关书籍日益增加,如:陈师曾《中国绘画史》(1925),以断代史分为三部——上古、中古和近代史[3];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以断代史分成四部——古代、上世、中世和近代史[4];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1929),将中国绘画史分为实用期、礼教期、宗教文化期和文学化时期[5];朱应鹏《国画ABC》(1928),分三十章陈述各代的中国绘画史[6]。身负教材编纂任务的傅抱石,不满意上述的中国绘画史,因为他们使用“朝代演变”的绘画史观。1926年,民国时期书画鉴赏、史学家余绍宋编写的《中国画学源流之概观》也按断代将中国绘画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时期。

傅抱石《史纲》导言云:“什么上古、中古,什么初唐、晚唐,生吞活剥,似乎增加系统的紊乱,轶出系统的真正面目,于系统是毫发无补?”[2]3他指出“中国绘画史”的朝代更迭,对读者梳理中国绘画史的全貌没有帮助。他说“断代的太破碎了!记帐式的太死气,应当指出一条正路来”[2]5-6。他的“正路”就是阐述中国绘画史的《史纲》,他不满足依托于政治史的绘画史,而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呢?

二、《史纲》提出的几个问题和答案

首先,傅抱石在《史纲》的自序中提出了四个问题:

A.画体、画法、画学、画评、画传,是不是可以混为一谈?

B.中国绘画有没有断代的可能?

C.记账式和提纲式,哪种令读者易得整个的系统?

D.应否决定中国绘画的正途?[2]1

关于这四个问题,他直接回答:

A.提倡南宗。

B.注意整个的系统。

C.前贤的画论,有必不可不读的,都按时按人插入,使旁收理论的实效。

D.顾及兴味的丰富。

E.在量的方面,是每周二小时,供一年用。[2]2

傅抱石说明《史纲》就是要记述以书画为主的变迁历史,不依赖政治的断代史观。他谈到绘画技术对学画之人的重要性:“兹假定学国画的人,以高中程度为标准,那画法重于画学,画学重于画体,画体重于画传,画传重于画评。”[2]1这回答了他第一个问题。画体、画法、画学、画评、画传依此分出前后顺序,画法为重。尤其是他开宗明义地提倡董其昌的“南宗”说[2]1-2,并融画体、画论、画学于书中。他强调之前的中国绘画史,是系统性太偏狭的断代定义。他再加上提纲式和趣味性的内容,以七章著成此书,提供学生每周二小时、共一年阅读量的课程[2]1-2。

不同于上述20世纪初的中国绘画史著作,傅抱石在《史纲》第一章中就系统整理出董其昌、沈宗骞、陈衡恪对文人画的标准,提出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人品、学问、天才(图2),强调学习中国绘画的三分法:人品占据最关键的位置;继之,还要勤读书才能有学问,理解画学、画论;天才则是画才,指绘画能力。他肯定文人画的鲜明倾向,《史纲》运用近40种历代画论、画史数据,以南宗文人画标准论述中国绘画史的变迁[7]249-254。他尊崇士人画(文人画),贬低作家画(画工画),因为士人之画“境界高远、不落窠臼,充分表现个性”,而作家之画“面目一律,皆有所自钩摹,徒作客观的描绘”。他问道:“画而为工,还有画吗?”傅抱石苦口婆心,鼓励他的学生们走上“士人之画”的道路[2]6-17。傅抱石刻意贬低“北宗”,尊崇“南宗”,强调让学生学习“境界高远、不落寻常窠臼”的士人画的绘画精神,以“充分表现个性”[8]13。

图2 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人品、学问、天才(摘自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傅抱石在《史纲》中提炼历代中国绘画史精华,着重中国绘画史的“变迁”议题。他从“文字画”开始,分七章讲述:一、文字画与初期绘画;二、佛教的影响;三、唐代的朝野;四、画院的势力及影响;五、南宗全盛时代;六、画院的再兴和画派的分向;七、有清二百七十年。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只有第三章和第七章出现朝代名称;魏晋南北朝绘画史在第二章中讲述,五代十国的绘画史在第四章中讲述;第五章谈论南宗绘画的一脉相承,从五代、北宋、南宋延续到元朝;第六章以画院和画派为体系论述明朝的中国绘画;第七章论述清朝绘画史及画论。傅抱石从绘画视角切入对中国历史的论述,给予美术教育界新的思考。

关于20世纪中国绘画何去何从,1918年5月14日,徐悲鸿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社发表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谈道:“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何故而使画学如此其颓坏耶,曰惟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摘自1918年5月23日至25日《北京大学日刊》)1931年的傅抱石,以历史线索贯穿《史纲》,一方面,使中国绘画史的地位独立起来,摆脱了附属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的地位,提高了中国绘画史本身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致力使中国绘画史研究对世界做出贡献。他出版此书时,已认识到巩固中国绘画地位的意义,希望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史纲》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气息,具有审美本位的美术史观。[9]

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优劣,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画序》中语重心长地说道:“它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10]1918年,徐悲鸿的见解是:“中国画在美术上,有价值乎?曰有。有故足存在。与西方画同其价值乎?曰:以物质之故略逊,然其趣异不必较。凡趣何存,存在历史。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所可较者,惟艺与术。然艺术复须借他种物质凭寄,西方之物质可尽术尽艺,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以此之故略逊。”(摘自1918年5月23日至25日《北京大学日刊》)

徐氏认为的“略逊”,在傅抱石《史纲》中成为保护中国绘画的“真价值”。傅氏写道:“‘西人欲知中国绘画的真价值者,须抛弃其平生所学之美术教育和审美观念。’那‘真价值’一语,岂非与美术无关?”傅抱石不认同中国和西方绘画的相融观:“近代中国的画界,常常互为攻讦,互作批议,这是不知中国绘画是‘超然’的制作。还有大倡中西绘画结婚的论者,真是笑话!结婚不结婚,现在无从测断。至于订婚,恐在三百年之后。”他不认同中西绘画的融合:“不过把中国绘画的左右前后随便取一点看来,知道了前后左右都是造成‘超然’的材料。‘超然’不打倒,所谓‘中西’在绘画上永远不能并为一谈。……东画西化,或西画东化,也信口道出。比如西方的图案画,已经远别它本身的目的而从事调剂的运动。……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中国绘画根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的调剂。”[1]8当时还未赴日学习的他,反对康有为等“熔中西为一炉,开启新世界”的主张。他相信中国绘画有本身的独立性,并以《史纲》传播之。

傅抱石的《史纲》以培育艺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主张中国画是不能拿中国以外的标准来衡量的,更以中国特有的民俗来比喻:“拿非中国画的一切,来研究中国绘画,其不能乃至明之事实。和拿中国老式的绣鞋,强穿于天足的妇女是一样。绣的美丑不是问题,合不合才是重大的意义。”[2]7傅抱石在《史纲》中提出“合脚论”,全然捍卫中国画的艺术教育价值。无独有偶,傅抱石希望以系统性通史架构书写中国艺术史的做法,在国际上也有呼应。例如:1997年,艺术史家柯律格出版的《中国艺术》(Art in China),就以墓室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文人生活中的艺术和艺术市场来建构中国艺术史[11]。

结语

傅抱石在《史纲》中提出四个问题,并通过七章易读的白话文来回答。此书的创新点和核心思想包括:1.指出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是人品、学问和天才;2.打破纯断代史的画史,而以系统性、主题式的“文字和图画”“宗教”“画院”“南宗”等主题切入;3.力尊“南宗”画论;4.不同意中西融合的中国绘画方向。《史纲》奠定傅抱石关于中国艺术的理论基础,传播他了的美术教育思想,为他后续的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养分。

猜你喜欢

南宗绘画史画学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只有两类画家会在绘画史上留下痕迹
20世纪以来讨论中的“南宗”
魏葵:画家应该直面的,是永不完结的绘画史
试论董其昌早期绘画的“不和谐”感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南宗余脉——苏州博物馆藏清初正统画派四王吴恽及其传人山水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