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翔凤翥众仙下 珊瑚碧树交枝柯
——秦士蔚先生书法篆刻艺术刍议
2023-04-11胡舜庆
文_胡舜庆
南京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此举意义非凡。他揭开了甲骨学和殷商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序幕。甲骨文字之美、契刻之精,令不少学人、书法篆刻家为之倾倒。郭沫若《殷契粹编》自序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1]又说:“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历来以甲骨文作书或治印者,有罗振玉、丁辅之、杨仲子、董作宾、易大庵、王襄、叶荭渔、邓尔雅、简琴斋、魏乐唐、容庚、商承祚、诸乐三等人,他们都做了可贵的探索,书艺、印艺各有千秋。
20世纪50年代书坛较冷寂,甲骨文因其古奥艰涩、曲高和寡,不合时宜,更少人问津,与近年甲骨文已成显学,有天壤之别。秦士蔚先生不随波逐流,自60年代始钟情于甲骨文研习,锲而不舍,积数十年功力,终以甲骨文书法、篆刻独步书坛(图1、图2)。他先后被聘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甲骨印社顾问,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顾问,南京印社理事、顾问等职。书法、篆刻作品发表或入选《中国书画》《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集》《日本当代中国墨宝集》《中国书法家五十家作品集》等杂志及作品集。著有《甲骨存疑文字考释》等。
图1 秦士蔚 毛泽东《题庐山仙人洞照》
图2 秦士蔚 千佛岩
一、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
秦士蔚先生号丹霞,1922年生于苏北古城淮安书香之家,家学渊源。曾祖父秦焕,字文伯,咸丰十年(1860)进士,入翰林,官至广西按察使。祖父秦少文为清光宣年间(1875—1911)举子,曾任七品京官,后宦游岭南。父秦寄尘(粤生),幼习诗书,正直醇厚,聪颖好学;善书,尤精蝇头小楷;著有《寄庐诗稿》3卷。秦氏一家久居淮安,在当地颇有名望,与本邑名士何益三(罗振玉姐夫)、刘梦然(刘鹗之兄)、路山夫、邱于蕃、蒋伯斧等交善。路家藏金石拓本甚丰,蒋家父子笃爱玺印,使少年秦士蔚深受濡染。士蔚先生自幼随父习诗书,稍长又从淮安名士包百龄学习古文、书法、治印;中学毕业后来南京谋生,遂定居于此;抗战胜利后,为银行职员;20世纪50年代,因家庭出身而转做蔬菜公司会计。[2][3]
二、身处商界 心在艺术
虽然士蔚先生身处市声嘈杂的商界,但性好翰墨及金石文字之学。“文革”时期,很多古籍、书画文物被当作“四旧”焚毁,书法、篆刻被视为封建遗老、遗少的玩物。秦士蔚先生怀着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博览碑版、印谱,孜孜不倦地学习、揣摩。“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刘长卿《听弹琴》)他尤钟情于甲骨文。在“知天命”之年,他请相交莫逆的道友汪锜(镬盦)治印“四十重契印,五十始作书”,以示为书法、篆刻艺术努力进取,决不懈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研习甲骨书、印是精神寄托,他探幽索隐,心无旁骛。甲骨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释读才能发挥功用。罗振玉说,甲骨文“不仅其文字有裨六书,且可考证经史”。秦先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用乾嘉学派的考证方法,由许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溯三代吉金文字,再由吉金文上窥商周卜辞,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以及它们和音、义的关系。积年累月,聚沙成塔,他竟以一人之力考释出人所未识或已释而不知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字150余字。这些成果有些已应用于他的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图3、图4)中,但大多尚存于其所校勘古文字藏书中,以及大量卡片、笔记上。由那些密密麻麻的手批蝇头小字,可见前辈学人治学的流风遗韵。
图3 秦士蔚 行大同公天下十一言联
图4 秦士蔚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三、甲骨开生面 章草出新韵
历来书写甲骨文者,多以金文或小篆笔法书写。罗振玉(叔蕴)以金文笔法书甲骨文,圆笔中锋,典丽秀润,字形工整规范。叶荭渔(玉森),以笔代刀,线条遒劲秀美、细直挺劲,显得细丽工整。丁辅之(鹤庐)所书甲骨文笔画规整工丽,书风疏朗挺秀。杨仲子(祖锡)以钟鼎文入甲骨书法,字形颀长优美,书风清润峻峭。诸乐三(希斋)所书结体以卜文笔法参以石鼓笔意,书风圆浑遒劲,古朴自然。上述诸家所书甲骨文,字形多方正规整、瘦长劲峭,以笔法追溯甲骨刀法,故书风多刚健。至此,甲骨文书法似已定型。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继承,更在于创新,甲骨文书法并未山穷水尽。其实,细审殷商甲骨文书风,其也因世因人而异,并不整齐划一,而是多姿多彩的:武丁时期雄浑古朴,武乙、文丁时期奇峭险劲。士蔚先生看到现存甲骨上遗有未经锲刻的朱书、墨书痕迹,又受竹简帛书墨迹的启发,他尝试从甲骨刀法追溯笔法。在临摹研习中,他除了向古人学习外,对并世大书家林散之、高二适、萧娴三位书家的书艺很仰慕。他同笔者谈道,林散老书法以隶入草,用水、用墨很讲究,善于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尤善用水,破墨使用有神奇效果;又说林老草书章法自然奇妙,布字大小参差,如“雨夹雪”,纵横争让,跌宕起伏,顾盼有情,收放自如。他叹服萧娴先生篆书、隶书有书卷气,其行书气魄之大,一般书家望尘莫及。他还从明徐青藤、陈白阳及现代书画家写意的方法中汲取营养。他对古今优秀书艺菁华兼收并蓄。他的甲骨文书法与率尔操觚者不同,他是在熟谙古文字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作品自然气息高古。他创作的甲骨文书法似可分两类:一类从武乙、文丁时期甲骨文风格发展变化而来,如甲骨文集联上联“归云有像藏明月”(南宋杨万里诗句),下联“渔夫无心荡小舟”(不知何人句)。此联运笔轻捷,线条瘦劲,书风洒脱自然。还有一类继承武丁时期甲骨文雄浑古朴之书风,再涵泳变化而来,也是他多数甲骨文书法的风格。其甲骨文书法作品《往来无尽目,相对亦忘言》,是集唐刘长卿诗句联;《无尽今来古往,多少秋月春花》,是集宋朱熹《水调歌头》词句联;《安且吉兮》来自《诗经》;《不索何获》(图5)源于南朝范晔《后汉书》。人生在勤,只有勤于探索,才能有所收获。这些甲骨文书法虽字字独立,但笔断意连, 气脉贯通。其运笔豪放自然,天真浪漫,不再一味摹写方折尖利的甲骨文字形,代以笔画遒健丰腴、提按顿挫分明的“秦氏甲骨书法”。其书风沉厚遒劲,于流畅中见古逸,潇洒中见浑厚,富笔墨情趣。他将甲骨文书法创作推陈出新,别开新境,让古老甲骨文焕发新的光采。他的甲骨文书法,巨幅、小品都得心应手,条幅、中堂、对联、扇面皆应付裕如。
图5 秦士蔚 不索何获
甲骨文字字数不过4000余字,可识者约1500字。可用字少,这是书家、印人创作时面临的难题。秦先生熟谙古文字,运用娴熟,由其所书毛泽东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图6)可见一斑。
图6 秦士蔚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他的章草书格调不俗,如《论语》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胜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远师《急就章》《出师颂》之神采,近法王世镗,取其纯真自然。虽然其章草书字字独立,但一气贯注,通篇取直势,破章草之规,潇散自如,轻松洒脱,有醇厚、自然的艺术魅力。
秦先生篆刻初宗秦汉印和邓完白,进而博采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初具风格。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始,他改弦易辙,毅然舍弃研习多年、已得心应手的秦汉印创作范式,而专攻甲骨文印创作。
他治印严谨,一生治印逾千方,但其中有不少连印蜕也未留存。他现存篆刻大半为甲骨文印,所刻魏楷印、章草印、肖形印等数量很少。
他服膺吴让之语:“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4]所以他仿汉印,从不“让头舒足”,更无狂怪之作。
《秦士蔚》(图7;白文)分朱布白随笔画多寡,疏密正斜一任自然,印风端庄浑厚、苍古朴茂,印文笔画转折处方中寓圆,得汉铸满白文神韵。《锡山冯氏》(图8;白文)疏密对比强烈,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笔者看后冒昧说何不用回文印法,“锡”字与“冯”字对角疏密。秦先生说回文“锡山”两字置上,“冯氏”被压在下,这样欠妥。《胡舜庆》(图9;白文)是1.8cm见方小印,是秦老“弃汉攻甲”多年,应笔者之请勉力为之的。此印“胡”字左偏旁不用“凷”,而用“古”,笔画转折用弧笔,破汉印平正;用刀凝练挺拔,颇见功力。此印妙在笔画“并笔”巧妙自然,使全印浑然一体,神完气足,古厚朴茂,是拟汉佳作。《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白文)边款云:“介于完白悲庵。”此印除师法邓、赵,似还有吴让之印风,可见秦老不为皖浙两派所拘,独辟蹊径,以及治印取资之广。《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图10;白文),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出了大众期待法治公正的心声。
图7 秦士蔚 秦士蔚
图8 秦士蔚 锡山冯氏
图9 秦士蔚 胡舜庆(附边款)
图10 秦士蔚 奉公如法 则上下平
《焦裕禄》(图11;朱文,有界格)以雄峻体茂的龙门造像风格入印,康有为认为笔势峻宕的龙门造像有“巨刃挥天,大刀斫阵”艺术效果。“焦裕禄”三字雄强有力,突破界格,平正茂密,富于变化,表达了作者“景仰之忱”(见边款)。章草书很难纳入方寸之地,笔者仅见谈月色有章草入印作品《柱尊章草》(朱文)。谈氏章草印仅此一方,她并不善章草书,陈柱尊善章草,疑为陈墨书印文,谈氏奏刀刻成。秦先生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图12;白文),以章草入印,“毫”字居中下,布白协调,生动有致。《秦氏锲石》(白文),边款云“为人作嫁衣”(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是先生自嘲,也是自况。在商品经济社会,通过书、画、印收取酬金,是天经地义的事,而秦先生从不鬻书、印。他认为书法、篆刻是赏心悦目的高尚娱乐,不是沽名钓誉的工具,所以他乐于“为人作嫁衣”。
图12 秦士蔚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附边款)
他为诗人及书画、篆刻家治印多经意之作,如《林散之》(图13)、《萧娴》(图14)、《长年》、《蜕阁》、《味青画印》、《大羽画印》、《白野》、《林徵》、《蜕阁八十岁后作》(图15),等等。
图13 秦士蔚 林散之(附边款)
图14 秦士蔚 萧娴(附边款)
他一生在甲骨文印创作上倾注很多心血。如《寂寞嫦娥舒广袖》(白文),“嫦娥舒”三字如中流砥柱,稳居中央,“袖”字有腾跃之势,全印庄重雍容又灵动多姿。虽为方寸之地,却有寻丈之势。边款为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词,连同署款共68字。此印结构精严,细读令人震撼。单刀直入,字字严密不苟,笔笔遒劲爽利,章法周密,如繁星丽天。印面与边款浑然一体,精劲细丽,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他所刻毛泽东诗《题庐山仙人洞照》巨印(图16),印文有28字,错落有致,率真自然,堪称甲骨文印中的鸿篇巨制,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作品。过去邓尔雅、易大庵、简经纶、杨仲子诸家刻甲骨文印是偶一为之,且多刻少字印,四字居多。秦先生所刻《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印(图17)是他堪称典范的作品。印文疏密揖让,顾盼有情,穿插自然,舒展自如。此印边款以楷书兼篆意刻成,线条虽细若游丝,却刚健流丽,不失笔意。秦先生不愧为功力深湛的“老刀手”(黄永玉称方介堪为“老刀手”)。
图16 秦士蔚 毛泽东《题庐山仙人洞照》诗
图17 秦士蔚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附边款)
秦先生铁笔纵横,可刻《蜕阁八十岁后作》朱文巨印而游刃有余;也能刻《孙少铭》方寸小玺而得心应手。《孙少铭》印虽拟朱文小玺,但边框略细,与习见宽边小玺小异,可见他善于化用经典。《今胜昔》(图18)印文“胜”字借用金文,全印章法疏密有致,气韵生动。
图18 秦士蔚 今胜昔(附边款)
他刻印左手持石,右手执刀,能站立刻印,如大匠运斤,娴熟自如。
他刻印从不击边,印面四角也不磨圆,不故作残破,以显“苍古”,一切任其自然。
“文革”中,好印泥无处可买,这往往使书、画、印人无从措手。秦先生精研印泥配方并手制印泥若干,还分赠好友。他说有些配方复杂、用材奇贵的印泥,实为故弄玄虚。他为人古道热肠,待人恳挚,拙于言辞,不善交际,数十年矻矻耕耘,到老犹孜孜不倦。与他比邻而居18年
的衣钵弟子庞辉,被他治学精神感动。庞辉深情回忆秦先生在夜深人静时于陋室伏案笔耕的情景:“唯独那矮坯房里还亮着灯光,那是先生戴着老花镜孜孜不倦地伏案耕耘……”(庞辉《秦士蔚甲骨文篆刻书法集·序》)夜晚是他避开世间尘嚣,“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刘勰《文心雕龙》句),潜心治学,创作书、印的好时光。
秦先生淡泊自适,他说明末杜茶村(字于皇,号茶村)清高自负,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亦恕不奉访。秦老也有这样文士风骨,安贫乐道,不愿攀龙附凤。丁吉甫教授编《印章参考资料》,选用秦先生作品仅通过书信沟通,并未互访。其实丁老也是平易近人的长者。
约1975年,萧娴先生同笔者说看不到好碑帖,笔者家藏几本她都看过。是年秋,我陪萧老乘公交车造访秦先生。秦先生身材不高,与苏州沙曼翁仿佛,面容略丰满,彼时刚过“知天命”之年,前额头发稀疏,两眼炯炯有神,面貌和善可亲,一身中山装,整洁而有古风。秦老热情捧出碑帖多种,示意可任意挑选借阅。萧老年长秦先生20岁,但两位一见如故,交谈甚相投契。至此,二老广结墨缘,萧老还介绍陈大羽先生与秦老相识。秦先生平等待人,青年借书,他也一视同仁。他藏有《吴昌硕印谱》原钤本,极为珍贵。其中有些是未经发表的佚印,秦老不自珍秘,常让来客欣赏。
20世纪后半叶,秦士蔚先生书法、篆刻创作承先启后,为南京书坛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句),秦先生书、印创作沾溉后学。他在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讲课时,循循善诱,指点迷津,深受学员好评。弟子中传其艺者有苏金海、宋谦、蓝青、庞辉、陈华镒、庞根泽、潘健、陈京文、林岗、萧锡祥等。其中杰出者首推苏金海,其传承薪火,刻苦自励,已是蜚声海内的书法、篆刻家。
谨撰浅薄小文,以韩愈《石鼓歌》诗句“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为题,纪念这位淡泊名利、隐于市井,于砚田默默耕耘数十年的杰出书法、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