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平和 以意传神
——郭列平书法艺术刍议
2023-04-11张春华
文_张春华
在我熟悉的中青年书法家当中,江苏省书法院郭列平的书法创作一直是我所关注的。
解读郭列平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既有自己个性的展示,又有精到与细腻笔法的表现。他的作品展现在眼前,一瞬间似乎有一种感染力将你俘获,或俊逸雅致,书卷气浓郁,或灵动洒脱,各具风神,给你以耳目一新之感。
这种有别于他人,有别于时风,有别于“江苏味”气息的书法,极具辨识度。很显然,郭列平并非在形式上创新,而是在传统的笔墨基础上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所以,他的作品一经呈现,便备受业界关注和群众的喜爱,屡屡入选国展并荣获奖项,他成为当今江苏书坛的佼佼者。
诚如多年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灿铭在一篇文章中说:“从郭列平身上,看到了江苏青年书法的希望。”
2.郭列平 孟浩然诗90cm×50cm2020
可以说,郭列平书法艺术个性的彰显,既是他长期临帖摹碑学习、研究博采众长的结果,也是其个人学识、审美理想以及性格等综合因素的自然流露。
郭列平出生于江苏盐城,淳朴厚道、执着求索是其性格本真。早年他曾先后就读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书法专业)、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写意人物专业)。多年以来,在坚持写字、读书的同时,郭列平不断寻师访友、求教名家,曾得到过启功、欧阳中石、王镛、杜滋龄等先生的指点,由此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有益的借鉴、启示。北方的雄浑大气、江南的俊逸秀美,加之古代诸多大家的经典之作长期陶染,又给了郭列平一个文化融合的机会,从而奠定了他书风形成的重要人生经验基础。
和许多成功的书家一样,郭列平也经历了一个艺术风格锻造的过程。虽然他走的是碑帖结合之路,但是更多的是倾向于帖。因为,笔法最为精到与经典的表现都在帖中而不是碑中。所以,对于碑的研学,他只是更多地从体势上和构字形式上进行学习、借鉴。
然而,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创作虽然依靠精湛的书写技巧,但书法最终表现的不是技巧,而是追求本真、书写自己。
为探求精到的笔法并增强表达手段,郭列平从宋人入手,以米芾为书写基点,进而上溯“二王”诸书。而为追求汉隶的浑厚和古意,他又大量师法汉隶、大篆并对金文《散氏盘》《毛公鼎》等进行研习。
4.郭列平 老子《道德经》选句220cm×70cm×62021
郭列平深谙黄庭坚“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学习书画老是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无法超越;只有形成特色,自成一家,作品才会生动真切,达到较高境界。所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郭列平努力学习、不断探求完善自己的艺术个性,达到不与人同。基于大量的书法艺术实践,郭列平的眼界逐渐打开,他对笔法、墨法、字法、章法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悟,从而在书法创作中展示出了独特的处理方式。
创作中,郭列平对何时疏、何时密,以及怎样开合、虚实如何变化等,拿捏和掌控得十分有水准。这一求索历程也凸显了他对每种碑帖的历史背景、碑帖内容、碑帖的风格研究的深入,诠释了在艺术创作中继承传统与张扬个性的关系,印证了他的艺术思想。
“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清代周亮工在《读画录》中的这段话,让郭列平体悟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书画家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在他看来,唯以书法的艺术与文学的深邃融合,才能加深书法的精神内涵。创作之余除了大量的阅读之外,郭列平还进行古典诗词的研究和创作,并写了不少书法论著。
郭列平书法涉及楷、草、隶、篆,尤工行书,近几年的创作以行草书为创研方向,在这方面颇下功夫。
我品读郭列平的书法作品,其中充溢着古雅平和之气,显示出他对经典碑帖深层次的理解,写出了自己的笔墨精神。
他的中堂行书作品《录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碑帖互融,线条古朴遒劲,虚实相生,运笔多姿,结体宽博,气势恢宏。尤其是用笔用墨的疾徐、顿挫、干湿、浓淡与结构,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对比变化,既具备碑版的浑厚又有帖的灵动。
小楷作品《自作诗》既有晋人的法度,又有明人的轨迹,通篇洋溢着儒雅的书卷气;篆书作品《远山平步七言联》,法度严谨,线条灵动,给人以厚拙古淡的感觉;隶书作品《篆字通玄道,书风继古贤》古拙遒劲,特别是作品中透出的因汉碑风化所带来的沧桑感,给观者以不一样的审美趣味。
5.郭列平 远山平步七言联180cm×33cm×22022
当代书法创作真正写出个性的并不多见,郭列平的成功,给我们学习书法提供了借鉴。他说:“我对书法的研习,永远在路上。”他对自己在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丝毫满足或有半点懈怠,他坦言自己对书法的探索仅仅是开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勤于思考、不断探索的郭列平会给书坛带来更多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