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短视频” 扬州文化遗产创新与传承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4-11杨一鸣

互联网周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短视频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必要负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作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通草花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塑料制品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草花似乎已经失去了市场,传承后继无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传承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冠疫情让人们对数字化不再陌生,其中的短视频又作为新兴的线上媒介,为新一代传承人提供了一条数字化变现的途径。本文主要探究短视频对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技巧以及运营手段,思考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框架下如何嫁接非遗传承推广,从而分析得出为扬州文化遗产创新与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够让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技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通草花;人才培养

1. 通草花简介与过往成就

1.1 通草花技艺的相关概念

在中国工艺花的制作史上,扬州工艺花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就有著名的扬州通草花技艺。通草花不是一门单纯的手工技艺,它是传播扬州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的重要媒介[1]。扬州通草花是一种制作并不简单且极具特色的艺术品,其制作过程烦琐,材料使用丰富多样,非常专业的制作艺人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通草花工艺品,在中国花卉类工艺品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扬州通草花是以产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通托木去皮取茎为原料,其颜色洁白,管状,质地轻盈,可用刀切成通草纸。通草纸遇水变软,可塑性强,可以塑造成各种花瓣形状,而后再经花瓣染色、做叶子、传干子、栽盆、装镜框(挂屏产品)、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而成,是一种特色工艺品。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十分繁难,从花瓣、花叶到花茎、花盆无不需要制作者悉心揣摩,求准求精。“捏、捻、搓”是通草花技艺制作的核心所在,制作藝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修剪和整理,加上他们细心的设计,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才能得以完成。

1.2 通草花过往成就

“庄生庄生果绝技,颠倒花侯窃天意”,康熙二十五年《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来到扬州,惊叹于扬州通草花做工之精美,为此写下了《像生菊花歌》唱出礼赞。通草花不仅在民间流传甚广,还曾作为扬州两淮盐史向清廷的贡品。民国时期,扬州市民还形成人人戴花的风俗。新中国成立后“扬州三菊”驰名国内外,其中包括扬州通草花艺人钱宏才的通草菊、剪纸艺人张永寿的剪纸菊、女国画师吴砚耕的国画菊。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是归属于传统手工技艺大类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它亦被称为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都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2. 通草花工艺在当代的传承生存现状

2.1 通草花工艺市场现状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在清乾隆时,通草花就盛行民间,民国时期逐步走向衰败,直到通草花艺人钱宏才首创通草菊花盆景开拓了通草花创作生产的新领域。但好景不长,由于通草盆景体积较大、运输困难、生产能力较低等多种原因,自1980年起逐步停产[3]。首先,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纷争,扬州经济开始衰退,而通草花的生产过程耗时长,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一件完整的通草花完成及运输极为困难,使得通草花的生产量越来越少,通草花技艺传承出现断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扬州创办了制花工厂,设立通草花制作车间,通草花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钱宏才与其亲属传人根据史籍材料并加以大量实验练习创新,通草花技艺才得以重见天日并加以传承。其次,工业时代的到来,流水线生产的假花、干花入市,以及不少洋货挤占了通草花市场份额。而传统通草花之所以样式精美,花朵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全因通草花靠的是手艺人的手下功夫,机械无法如此精细摹刻,无法大批量复制生产,因此,通草花的产量十分低。最后,由于通草花学习周期时间长,学成后产生收益低,手艺性价比不高,当代年轻人普遍不乐意学习这门技艺,免费收徒也无人愿学,人才极为紧缺。

2.2 通草花工艺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2.2.1 扬州通草花技艺传承断层,后继乏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传承人的选拔将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4]。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通草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有两人,市级传承人有一人,通草花技艺的传承断层,青黄不接,制作出来的通草花工艺品受物体体量、市场欢迎形式所限制,受众面极其狭窄,对于市场精品流通作用不大;其次,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虽有扶持,但治标不治本,通草花传承艺人的编制问题也未能得到有效地解决,目前整个通草花工艺专职从业者人数还停留在十人左右,大多数学生对于通草花技艺少有关注,因此,通草花技艺的传承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2.2.2 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未能形成舆论话题

扬州传统非遗项目类别众多,当代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吸引青年人才,拓展年轻新兴市场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对于扬州通草花技艺的传承推广还没有相应地走进校园推广活动。在实践方面,许多实际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导,例如,如何搭建非遗大师工作室在校园推广;如何运用“互联网+”模式为传承非遗文化推广引流。短视频运营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式,加之大学生未掌握其运营模式,难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播。

3. 通草花制作工艺传承策略

3.1 数字化运营对扬州“非遗”艺术传承优势

3.1.1 低成本打造高效传播

比起传统的电视广告或是商业的广告模式,短视频在近几年脱颖而出。产品经过短视频推广到喜欢的客户面前,客户经过视频和图文的介绍可以快速获取有关产品的基本信息和价格,还可以通过购买量、评论来了解产品的质量,加上视频时间短的优势,更能赢得广大受众的青睐和欢迎。

3.1.2 灵活的互动性,沟通更方便

用户通过短视频获取产品后,可以通过网络直接给予商家最为有效的反馈,而商家在接收到反馈时也能及时对其产品进行有效改进。人们可以对短视频内容进行公开点赞、评论、转发,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可以使其内容更有效地传播到有需求、有兴趣的客户,高质量的非遗技艺传承也能变得更直接、更高效。

3.1.3 创意、趣味且指向性强

短视频不仅需要独特新颖的创造性,也需要保证趣味性,这样一个高质量且有趣味的短视频就能够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直接推广到需求者面前,从而大大提高营销的精准性和质量。

3.2 数字媒体专业现有课程嫁接非遗传承路径探析

3.2.1 创新——老手艺“抖”出新花样

实际上,短视频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还增加了江苏非遗的传播力度,线上、线下的引流对交易达成有较大帮助,为其传播开辟了新赛道。不过,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多样,进一步提高观众对视频的兴趣,在视觉上增加冲击力。在新的载体的支持下,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

3.2.2 保护——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新媒体时代,借助短视频传播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非遗公约,指出传媒在传承非遗中应发挥积极作用[5]。目前,短视频的长度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而短视频的制作目前利用手机等便捷工具拍摄并剪辑就可以形成,大多数短视频会根据年轻人的审美来对视频内容进行创新,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观、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传承形式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激发学生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热情,更有效地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3.2.3 传承——非遗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

抖音、快手等目前已经成为广大观众熟悉的自媒体平台,其特点是直观、快捷,对于高效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优势。通过自媒体平台,扬州通草花手艺人可以与视频欣赏者、技艺学习者线上沟通,并且平台会将传统手艺直接推到感兴趣的用户面前,扬州通草花技艺就能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将传统手艺变成当代时尚。学生在对此类视频进行制作的同时,还能够学习短视频的运营方式和技巧。

3.3 短视频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方案

3.3.1 数字媒体专业现阶段专业课程为载体,尝试搭建短视频模板

综合类院校中,在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上,主要的课程就是有关于数字的原理和计算机程序等内容,而艺术类院校中,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其中主要的课程就是电视的原理,重点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对于艺术的创新能力[6]。

短视频分享、直播带货推动了新商业模式的时代开始,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全面提升,电商直播更是因疫情“宅经济”全面爆发,在火爆的市场反应下,基层架构存在明显的问题与机遇。艺术专业美工、设计,短视频内容开发、摄影、摄像、运营工作岗位需求量大,依托高校构建培养专业“短视频”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既要符合国家、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需求,也要兼顾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使学生技能更加专业化。

高职院校现阶段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涵盖面广,专业核心课程包括CAD制图、Pohtoshop、Illustrator、Flash、网页设计、摄影摄像、影视片头、后期制作、动画短片制作、3D MAx、Maya等多个类别,具体涉及平面设计、建模、动画、影视三大方向,但并未再进行细致分类,学生在具体课程学习中存在“杂而不精”的情况。学生应该能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尝试搭建短视频模板。

根据当下“互联网+”火爆现状,立足艺术学院的软硬件优势,针对“非遗通草花+短视频”方向,同时结合扬州地域传统文化的诸多可用资源,学校应安排别具一格的跨界团队和跨界教学环节,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进行精准定位,着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优秀的内容生产能力,能够高质量完成对应任务,且能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创业环境,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圆梦舞台。

3.3.2 打造“课·赛·创”模式,全方位提升锻炼学生的能力水平

首先,在高校中,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课”“毕业实习+认识实践”等培养体系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模块的学习和使用的内在动力。通过客观数据呈现,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清楚地掌握自己学习增值情况,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与成功,还可以直接提供给用人单位作为参考数据。“课·赛·创”的模式运用及精心准备,多种新媒体手段在高校展开广泛传播,同时加大短视频制作教育教学投入,促进学生对数字媒体使用的熟练程度,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短视频的运营技巧。其次,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通過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灵活运用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服务项目与创业的课程体系[7]。创新创业课赛一体模式,打造专创融合模式,建设专业教师团队,重视创业项目质量,提供优质指导服务,全方位提升锻炼学生的能力水平。

3.3.3 产教融合,为学生实习就业铺路

产教融合是教育部推出的育人新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培养新形势下的综型技能人才的有效保证,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间达成合作[8]。它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实施双向交流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邀请业界人才进入高校,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主题讲座、专业论坛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高水平的艺术知识素养,为业界人士开展艺术知识、美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为其提供一个进入学校“充电”的机会。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校内教师共同实施教学,通过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人才“双向交流”,既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也加强高校中数字化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就业铺路。

结语

通草花作为扬州一带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对于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有着特殊的作用。针对通草花的传承现状,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专业艺术人才的专业能力,将短视频作为媒介来展现通草花的文化艺术魅力,制定合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让科技推动创新,促进文化有效地传承,提升学生对数字媒体使用的熟练程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婷,陈兴昊.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的传承与传播[J].西部皮革,2022,44 (5):91-93.

[2]秦园,邵晓舟.扬州通草花活态保护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0):114-115.

[3]黄玉洁,闫彦.传统工艺转化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以扬州通草花为例[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7):130.

[4]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20(3):1-5.

[5]谢宏浩.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技艺的发展与传承[J].数字通信世界,2021,(7): 169-170.

[6]张丽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78-83.

[7]齐强,翟明戈,孟庆森,等.“学、练、创、产”四级进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0,(Z1):89-92.

[8]王涛.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 2020,(9):20-21.

作者简介:杨一鸣,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论、扬州非遗传承。

基金项目:2021年扬州市职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编号:2021SKB14)。

猜你喜欢

短视频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