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去小学化”思考
2023-04-10吴坤远
吴坤远
〔摘 要〕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中,受到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能力以及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小学化”的倾向明显,幼小衔接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存在偏差。本文中,笔者立足乡镇幼小衔接教育,探究“去小学化”的对策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去小学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08-0112-03
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是使学龄前幼儿认知、行为习惯、人际交往以及自我管理等更好地满足小学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一线乡镇幼儿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社会、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在固有的观念里,对幼小衔接的理解仅局限于知识衔接,将小学课程等作为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而一些商业机构,则大力宣传“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大力开展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上述现象与现代教育改革思想相背离。如何在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中实现“去小学化”目标,是本文中笔者讨论的重点话题。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近年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调查研究与实践经验,探究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的对策建议。
一、幼小衔接与“小学化”
幼小衔接与小学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词汇。
首先,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这一促进大班学龄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的教育模式,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而之所以成为焦点,与其自身的优越性息息相关。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可见:学者们普遍认同幼小衔接对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心理、情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有效的幼小衔接是全面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关键手段。
其次,“小学化”的危害性。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化”成了极为突出的问题。对“小学化”问题的治理,则成了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与常规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小学化”倾向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危害:一方面,过早地让幼儿接受小学教学,忽视对幼儿习惯、兴趣和品质的培养,使幼儿接受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幼儿过早地接受了小学课程,与当下小学“零起点”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有知识基础的幼儿进入小学之后,容易养成不听课的习惯,进而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质量。例如,有学者在研究“小学化”幼儿教育危害的过程中,提出了“三年级效应”,即有知识基础的幼儿,面对早期简单的学科知识点,容易产生掉以轻心的心理,而一旦进入三年级,知识难度升级,前期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将会直接影响三年级的学习效果,进而导致三年级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当然,这只是相关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得到官方权威的证实。但笔者认为:过早地让幼儿接受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教育,并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为了充分了解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利用自身作为一线幼儿教师的便利条件,开展了深入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并总结归纳出现阶段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较为明显
近年来,为了全面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创新,治理“小学化”倾向成了重点话题。而笔者通过深入的調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乡镇幼儿园科学活动衔接教育中,“小学化”的倾向依然较为明显。
例如,一些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中,以小学一年级教材为准,组织幼儿按一年级教材开展学习活动。部分幼儿园甚至还给幼儿布置了一些小学一年级的课外作业。除了幼儿园本身,很多幼儿家长在幼儿进入大班之后,迫不及待地让幼儿参与校外的“幼小衔接”培训。而相关的科学活动衔接培训,依然以知识教育为主,从而导致大班的幼儿早早地开启了“小学生涯”。
2.幼小衔接教育轻视幼儿行为习惯、能力的培养
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文献可知:有效的幼小衔接教育,应当重视幼儿行为习惯、能力的培养,促使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心理、行为、能力等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这才是幼小衔接教育的关键。然而,从笔者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由于教师、家长简单地将幼小衔接教育理解为小学知识教育,导致乡镇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常常轻视幼儿的心理适应、行为适应以及能力适应问题,从而使得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方向偏离,影响了最终的教育效果。
(二)原因分析
1.教师教育理念陈旧
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之所以存在“小学化”的倾向,与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等息息相关。例如,很多乡镇幼儿教师在谈到“幼小衔接”教育时,都习惯于将幼小衔接理解为知识衔接。这种狭隘的理解,是影响教师教学方向的主要因素。此外,就教育内容来讲,知识教育比习惯塑造、能力培养等难度更低,更容易开展,因此,很多幼儿教师乐于开展知识化的教育,以实现所谓的幼小衔接效果。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小衔接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就小学教育来讲,虽然国家要求小学一年级的教育应当“零起点”,但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并没有实施零起点教育。部分教师表示:因为现在很多幼儿进入一年级时是“有基础”的,如果教师实施“零起点”教育,他们将不感兴趣。因此,适应幼儿的需要实施非零起点的教育,成了一年级教育的主要模式。其次,就社会大环境来讲,“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内卷”氛围在家长之间蔓延,家长迫不及待地通过自教或者是报培训班的方式,让幼儿早点学习知识,以免“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根治。
三、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去小学化”思考
针对当前乡镇幼儿园科学活动幼小衔接“小学化”的倾向,笔者提出如下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观
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影响其教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引导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观,是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的关键。
首先,基于教育部相关的文件、政策实施幼小衔接教育。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小衔接教育,解决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互分离、过度重视知识教育的问题,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就长期以来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明确2021年秋季启动试点,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铺开。深入梳理《意见》可知:教育部不仅明确了现阶段幼小衔接存在的显著问题,同时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基本原则和教育策略。因此,要正确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一线乡镇幼儿教师要紧密结合《意见》的相关要求,为“去小学化”的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自身正确教育观的树立。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实施科学活动幼小衔接教育时,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想,受到自身教育观的左右,导致幼小衔接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去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师要梳理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观,以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适应和能力适应为重心,实施幼小衔接教育,为提高教育的效果奠定基础。
(二)依据相关政策文件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内容
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正确、教育目标正确,方能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效果,同时实现“去小学化”教育的目标。
1.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基本目标
明确的幼小衔接教育目标,是幼儿教师更好地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一名幼儿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提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如自主穿衣、系鞋带、如厕、吃饭等能力,看似简单,实则是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要求幼儿学习小学文化知识不同,这里的教育更侧重于“习惯”层面。如培养幼儿良好的绘本阅读习惯、交流与表达习惯等,这些都是提高幼儿小学适应能力的关键。第三,提高幼儿心理适应能力。很多幼儿在面对小学生活时,常常会有紧张、害怕的畏难心理,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教师要重点培养幼儿的小学心理适应能力,促使幼儿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
上述的教育目标,重点是从幼儿的能力、习惯和心理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还要紧密结合《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的相关要求,制定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目标,从目标认识上实现“去小学化”。
2.开展科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幼小衔接教育非知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小学生活及小学活动,实现习惯适应、心理适应、能力适应的目标。以笔者执教地区的乡镇幼儿园教育为例,在大班下学期,学校一般会开展两个重要的活动:一是小学生体验日。在体验日这一天,每一名幼儿都要戴上红领巾,严格按照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内容上课、午休和作业。这是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小学生活的有效途径。二是万物观察日。引领大班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特别是植物、动物等,让他们体会这些事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其科学观察的兴趣,蓄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氛围
针对现阶段多数幼儿家长过早焦虑、“内卷”的心理,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通过微信平台强化家校沟通合作、指导家长观摩学习名师专家的幼小衔接讲座等方式,引领家长形成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观,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教育“去小学化”的目标。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的乡镇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中,受到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能力以及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客观存在。本文中,笔者以乡镇幼儿园教育为例,探究幼小衔接“去小学化”教育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广大同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秋香.用分层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2]赵琪.上海市松江区“零起点”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8.
[3]徐丽丽.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學,2016.
[4]刘璐.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李姝妍.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