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合作,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2017-05-19鲁蕾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方方家长幼儿

鲁蕾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幼儿的生理及心理成长特点,这种教育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对幼儿成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各幼儿园曾一度占据了大片市场,也暴露了各种问题,经过幼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一现象正逐步得到遏制。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长,却鲜有人引起重视。在此,笔者对家长助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家长助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分析

随着现在的父母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知識的提前灌输,即家庭已渐渐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帮凶。而家长助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种:

1.不顾儿童个人意愿,强行灌输知识。

案例一:四岁的伟伟小朋友是个好动的孩子,一刻也坐不住,做户外游戏等运动时,他总能轻松拿第一,但是一碰到读书写字画画,他就不感兴趣,家长总担心他小学跟不上,强行安排他每天学习半个小时的语文数学,结果往往孩子不情愿,大人也累。

这类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强行规划孩子的人生方向。其实过早地进行小学知识学习,会导致幼儿在上小学面对重复内容时,更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它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让孩子产生学习疲惫,形成厌学情绪。

2.不顾幼儿生长特点,过早开发锻炼。

案例二:苗苗小朋友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平时聪明可爱,爷爷奶奶总怕没教育好她愧对子女的托付,十分关心她的学习,才三岁就开始教她写字。

其实,幼儿的成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由粗到细、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一般幼儿5~6岁才开始发展小肌肉,才能从事绘画、写字等细致活动,握笔自如、一笔一划地写字往往要到6、7岁才能做到。过早要求书写,不但容易形成难以纠正的错误书写习惯,甚至还会导致孩子患上关节变形、脊背弯曲等生理疾病。

3.不顾儿童心理健康,一味提高要求。

案例三:方方小朋友的妈妈很好强,尤其喜欢拿方方和其他孩子比较,一旦有不如别的孩子的地方,方方的妈妈马上要求方方超过别人,有时候急了还会数落:“看看,别人的孩子都能背几十首诗了,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也还背不好呢?”方方越来越不爱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了,生怕被妈妈拿来比较。

这类父母是“望子成龙”型家长的典型代表,在教育中,有些家长往往“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十三岁被举荐进入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宁铂当年红极一时,而如今他的结局却是遁入空门。少年班的老师汪惠迪曾这样评价:“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一些当年少年班的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所以,孩子的成长应该以身心健康为前提,知识积累为次要,而很多家长往往本末倒置,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些隐患一旦埋下,发展到少年、青年的时候,还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二、家长助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造成家长助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因素不外乎以下三种:

1.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家长面临的压力、独生子女承担的巨大期望、复杂的竞争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使得许多家长培养孩子时追求眼前利益和效果,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拔苗助长,这种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也是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模式的幕后推手。

2.唯文至尊的观念。我国的幼学启蒙课本《弟子规》是这样说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学“文”是排在孝悌、谨信、仁爱之后的。而我们现在的家长将学“文”摆在首位,以为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成绩就是教育效果,大部分家长回家后都给孩子“开小灶”,甚至专门布置了学习角。其实,幼儿期是重要的人格教育期,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在这一时期都会形成雏形,如一味坚持“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将会让孩子们失去最佳的人格教育期。

3.盲目跟风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固定的理念,往往看到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你的孩子认了多少字,我的孩子也要去认,你的孩子学了什么特长,我的孩子也要去学。这些家长其实并没有对孩子抱以过多的要求,只是懵懵懂懂觉得别人都这样,我跟着做就不会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小学化”教育的声势。这类家长应该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树立坚定明确的教育理念,给孩子量身定做合理的教育方式。

三、家长如何转化成为“去小学化”助力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教育要及时、准确和有效。去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家长要成为强大的助力,家长们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学习和了解,为孩子健康成长、幸福成才保驾护航。

1.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看清“小学化”危害。

“小学化”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危害是隐形的、潜在的,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引发厌学情绪;二是扼杀幼儿天性,剥夺创造才能;三是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四是不利于人格形成,危害儿童心理健康;五是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错过各种能力培养关键期;六是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是非观、学习观。家长们应该借助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园联系平台等主动学习和交流,对《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进行深入了解,看清“小学化”教育方式的危害。

2.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摒弃“小学化”思想。

“小学化”教育方式之所以不适宜幼儿,是因为它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阶段才应该接受的具体教科书知识,它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家长们应该通过学习、交流、咨询幼教老师等方式,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抛弃“唯知识为重”的教育思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3.学习优秀的教育方式,改变“小学化”做法。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活动和各种游戏都是对他们某种能力的培养。而在家庭中,游戏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家长要改变以往粗暴的背、写、读等强迫式教育做法,多学儿歌、亲子游戏,与孩子一起看绘本、散步、观察自然等,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同时还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更了解孩子。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如福禄贝尔所言:“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在家庭环境中,“去小学化”的任务依然艰巨,当家长成为“去小学化”助力,孩子们将更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此文系省规划课题《基于去“小学化”家园合作教育实践研究》(编号为:XJK014CZXX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临澧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方方家长幼儿
80年代款的媳妇
圆圆和方方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圆圆和方方
家长错了
隐身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