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联动改革创新实践
——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为例
2023-04-10黎慧,陈雷,赵阳
黎 慧,陈 雷,赵 阳
(阜阳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群建设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尤其是规划设计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从事规划编制、数据挖掘、专题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旅游发展,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在掌握旅游规划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设计旅游规划作品,评价相关设计方案,强化专业认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从“懂规划”到“会规划”再到“爱规划”的提升。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旅游规划教育要适应新形势,适时根据专业实际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不断增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1]。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不少学者针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进行了教学分析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国内高校“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导致理论联系实际较弱,学生主体地位不易发挥[2]。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围绕课程教学进行实证研究与改革,如邱云美提出“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2],李龙基于项目驱动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重构[3],蔡文芳引用项目教学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唐建兵在对比分析“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成都大学的课程教学提出具体建议[5],也有学者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相应对策。相关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旅游规划实践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受地区旅游资源和规划公司的限制,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重构学生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实施五步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构建课题驱动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完善“过程+结果”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实施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联动改革,以期为国内同类型课程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照要求梳理发现“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与课程目标达成度不够。“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原教学内容设置多以基本知识、理论介绍和旅游规划案例赏析为主,注重对旅游规划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第二,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缺乏真实的规划设计经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虽也有部分实践学时,但我国旅游规划实践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个高校实践教学开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目前实践学时的教学多以环境相对封闭、重复性实验操作的训练为主,缺乏真实的规划设计操作,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三,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发挥,学习动力和产出效率不高。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产出效率不高,进而致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协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第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生潜能不易发挥。“旅游规划与开发”传统的考核形式多侧重于理论考试,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缺少对实践部分的检测,无法有效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表现为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不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
(一)重构学生中心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频率较高的教材是马勇主编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第四版)》和曹诗图主编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均形成了包括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在内的知识体系[6],但是该教材早期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编制的,偏重于理论介绍和实践管理,为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虽然也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编写入新版教材中,但教材内容针对旅游规划案例分析和规划实践的部分依然较少。
针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课程目标达成度不够的问题,通过对教材中10章、37节旧知拆解,根据旅游规划的操作流程,将课题实施内容进行迁移,并将学科发展前沿、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初步形成了集理论知识、课题实施、思政教育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产品设计与开发、可行性分析、保障体系、图件与文本等7个模块,见图1。
图1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在理论知识36学时的基础上,增加12学时的课题实施内容,实现学生从“懂规划”到“会规划”的转变,从而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学科发展前沿和思政教育元素并融入规划理念、规划案例和设计流程中,促成“爱规划”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模块教学中,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课题实施、对家乡红色旅游线路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深刻体会革命老区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激发爱国爱家乡热情,立志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
(二) 采用五步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7]。互动式教学法作为近年来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通过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知相辅相成的课题活动过程,有效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有序发展,培养学生的分析、实践和创新能力[9]。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结合线上线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五步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前线上认知、第一次课堂初级探究、课外小组探究、第二次课堂综合探究以及课后拓展与实施等五个环节。以旅游资源(模块2)教学为例,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了解旅游资源基础知识并进行互动认知;第一次线下课堂,教师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并组织课题讨论;课外,学生对课题区资源点进行筛查并制作旅游资源分布图;第二次线下课堂,展示课题作品,并进行组间互评,教师总结和迁移;课后学生实施拓展,为保证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组织丰富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的利用提升教学效果,见图2。
图2 五步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环节
在此过程中,教师负责设置教学目标,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组织课堂讨论,并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系列总结、归纳以及对知识点进行迁移;学生负责明确接受学习目标、进行课上和课下的课题讨论,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拓展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课程团队利用超星学习通、百度云和雨课堂等平台建立了包括线上课程、优秀学生作品案例、分析操作案例等5方面的教学资源,并进行迭代更新。
(三) 构建课题驱动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课题驱动是由任课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课题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承担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任务,最后以共同完成课题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9],包括课题制定、分工合作、实施调研、过程指导、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及课题反馈。针对应用型专业而言,课题驱动教学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将学习、设计与研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通过构建课题驱动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即“三研”模式,实施“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见图3。
图3 课题驱动“三研模式”
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案例实施区域与问题调查、资料与数据处理以及规划与设计决策,从而实现从初级层到综合层再到提高层的创新能力训练目标。与此同时,学校相关部门通过与各级政府和单位沟通,建立多个实践实训基地,结合学校周边乡村实施课题驱动训练,学生结合乡村旅游规划从课题选题、调研、实施到结题,自然达成综合应用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程的规划课题参与各类课题申报和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成果产出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建立“过程+结果”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基本原则,为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实施指明了方向[10]。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过程性评价能将教学评价置于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达到教学与评价共同发生,而结果性评价则是对教学效果的整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效协作能够促使高校课堂教学有效进行,也能推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11]。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行“过程+结果”“知识+技能”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方式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将学生情感态度、自主学习、课题实施、成果产出纳入考核;并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形成多元化、全覆盖的考核形式,如基于信息化平台对学生考勤、测试、作业以及学习报告实施监督和管理,并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课题实施部分考核则是评价课题推动情况及课题实施阶段性效果。评价主体方面,在主讲教师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生互评、同行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见图4。
图4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对课题实施中课题效果的考核,是以校内竞赛的形式进行,邀请政府、社区和企业多方参与评价,并设置详细的评价指标量表,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考核,除了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基础性知识的考核外,更加注重对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的考核。
三、结语
为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通过重构学生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采用五步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构建课题驱动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完善“过程+结果”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特别是在学生课题及学科竞赛等方面,学生省级、国家级获奖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和完成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编制,服务于学校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使学生的高阶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又强化了价值塑造。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与实践表明:课程目标的建立必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满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方式的制定必须实现全面、有效、及时的评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