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沁园春·长沙》

2023-04-09郭秀霞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12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词作

郭秀霞

《沁园春·长沙》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这首词一直备受朗读者们的喜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此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主要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沁园春·长沙》。

一、帮助学生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很有必要的。朗读是一门语言艺术,可以借助声音来表达情感与思想,展现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朗读作品,首先就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并体验其情感,从而把语言文字更好地转化为声音。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可以拉长感情。”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之前,教师需帮助他们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的毛主席只有32岁。他离开故乡韶山,来到了长沙,重游橘子洲,万分感慨,因而创作了这首经典的词作。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的工农运动高涨,各种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反动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开始疯狂地镇压革命力量。此时的毛主席面对壮美的湘江秋景,提出了“誰主沉浮”的问题。面对复杂的革命局势,面对翻滚的革命浪潮,他展现了宝贵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昂扬向上的斗志,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整体上看,《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情感基调是乐观向上、豪迈激昂、深沉大气的。

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带着饱满、向上、积极、乐观的情感去朗诵,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来展现作者的情绪,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用声音去再现被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毛主席的乐观豪迈、斗志昂扬。通过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学生就能借助声音更好地传递作品中的情感,达到以声传情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关注字句,把握作品的节奏

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典的诗词作品往往具有音乐美。著名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歌创作要注重“三美”,即: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欧根·希穆涅克在《美学与艺术总论》中曾指出:“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是诗歌作品都与音乐分不开。”对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诗词作品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关注作品中的字词,在含英咀华、仔细回味的过程中把握诗词的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

《沁园春·长沙》兼具内容与形式之美。全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整首词的韵律犹如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情感非常饱满。一开始,节奏非常舒缓,随着景物的变化,词人的情感喷薄而出,节奏慢慢加快。在指导学生朗诵该词的过程中,我们要让他们品读其中的字词。如: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的“独”,是整首词的“词眼”。在朗诵上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声音拉长,用舒缓的节奏去读。进入下片,词人的情感逐渐饱满。学生应该慢慢加快节奏,提高音量,使情感更加饱满、激昂。

三、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品的意境

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的诗词往往极具画面感,能以文字呈现出图画之美。《沁园春·长沙》就是这样一首典型的作品。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想象具体的画面,感受词作的意境。

在词作中,作者一共描绘了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展现了无比美丽的湘江秋景。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诵时想象具体的画面,感受作品的意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文字与画面之间建立起具体的联系,将声音、画面、情感融合在一起,借助声音去呈现画面,展现作品的美。具体来说,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声音去想象具体的画面。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音频,跟随音乐朗诵作品,再现画面。当然,学生也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辅助朗诵。

总而言之,《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经典的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诵这首词,提升其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词作
沁园春·赞中原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更 正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化预言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