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随笔阅读教学的几个举措

2023-04-09陆云霞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读书笔者课文

陆云霞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一般来说,随笔具有篇幅短小、形式多样、语言灵动等特点。作者会在随笔中介绍文化知识,发表学术观点,剖析世态人情,以达到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的目的。引导学生阅读随笔,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读书:目的和前提》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随笔。下面,笔者就以这篇文章为例,谈谈如何开展随笔阅读教学。

一、引领学生了解随笔的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随笔总喜欢先从“知人论世”开始,先讲一番背景知识。笔者认为,在执教《读书:目的和前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合适的方法,不必按照一般的流程开展教学活动。一开始,我们可以请学生谈一谈与“读书”有关的话题,与他们一起讨论读书的目的、前提、经验等,帮助其打开“话匣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回顾自己读书的经历,并将自己对读书的看法适时表达出来。这一环节既有助于学生回顾以往的学习经历,又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本节课的印象。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名句。

示例: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学问。

——赫尔芩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馬克思

看完这些与读书有关的名句,全场一片寂静,学生们仿佛陷入了沉思。之后,我们可以顺势让他们翻开语文课本,齐声诵读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导入新课加上诵读课文,我们整整花了十分钟的时间。我没有剖题,没有写板书,没有讲作者,没有介绍任何的背景知识。这是为什么呢?一是想唤起学生沉睡的记忆,让他们对读书这一行为产生思考;二是想给足时间,让他们更好地沉浸其中。目的只有一个,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经典的随笔本身就富有“理趣”,易于启人心智,容易引人深思。作为高中生,正需要通过阅读随笔来增长见识,提高思维能力。笔者认为,以此导入新课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所有的讲解、解说、介绍等在这节课上都是多余的。只有让学生直接接触作品、走进作品,他们才能真切地感受与领悟其中的奥妙。这在随笔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其他一切活动都会干扰他们欣赏文本。因此,让学生从以往的经验入手,回顾自己读书的经历,再直接阅读课文,往往会让他们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为什么没有板书?笔者是想略去其他动作,让干扰的“杂音”少一些,以免影响他们走进文本。

说到阅读随笔,很多教师一般只引导学生读一两遍,而笔者要求学生先听名家的朗诵音频,然后全班齐声朗读,再自由朗诵,最后与同桌合作朗诵。只读一两遍,学生未必能沉浸其中。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自然只能在“门外”徘徊。现在,笔者要求他们按照四个步骤阅读,自然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明白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二、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尽管阅读了课文,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学生只是从整体上感知了文本。而要真正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还需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在“感其境”“动其情”而“说不清,道不明”之际,自然会产生想要“知其所以然”的需求。我趁着这个时机,通过提出“作者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将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生对随笔的理解与解读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从局部入手,再看整体;有的喜欢从整体着眼,再细读局部。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他们自然能关注到不同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为学生设置框架,而应让他们自主地阅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笔者仅提出“作者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这一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思考问题,展示答案。

以下是一些学生展示的答案:

生1:

生2:

生3: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学时易理解,学后易巩固,用时易提取,何乐而不为?诚如布鲁纳所言,学习者最大的乐趣是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生解读作者的观点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应该“用教材教”而不应该“教教材”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教教材”“教课文”是当下一些语文教师常常出现的问题。在执教《读书:目的与前提》时,如果像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一样只停留在这篇课文上,那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也只是“学课文”,而不是“用课文学(知识)”。

所以,在学生大体了解了《读书:目的与前提》一文的内容与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解读作者的观点,从中获取与读书相关的知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比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书是读得越多越好吗?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几本书,却依然被称为读书人。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什么样的读书观?”有的学生提到:“作者并不在乎一个人一生读了多少书,只在乎一个人是否真的热爱读书、敬重知识,是否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得了教养。”有的学生提到:“我们阅读书籍是为了获得教养。那些用心读书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有的学生表示:“读自己能够理解的书籍、喜爱的书籍,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不一定要阅读所有类型的书。因为读书是一件需要我们花费精力、认真对待的事情。”

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的?”通过阅读随笔,学生会意识到,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在文章中指出,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读书,才能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获得教养。当一个人的心中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他就能抵挡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认真地读书,而不会出现轻视读书的现象。有的学生表示,一些喜欢读书的人有时也会误解读书的作用。他们在读书时可能会带有一些功利化的目的,认为读书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当一本书无法满足某个人对功名利禄的渴求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就不会读这本书了。这明显是不对的。一些人在阅读杰作时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到读书的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了解读书的目的与前提的重要性。用这篇课文教学生学读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是笔者引导学生阅读随笔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帮助广大语文教师打开教学之窗。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

猜你喜欢

读书笔者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