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模式与路径

2023-04-09宋永永张立伟岳大鹏

地理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秦岭育人思政

宋永永 张立伟 岳大鹏

摘 要:课程思政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以陕西师范大学《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为例,尝试构建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64325”设计模式和“346463”组织模式,提出“基地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组织+总结评价”五位一体的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地理野外实习和综合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模式;路径;秦岭

中图分类号:G651;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4-0070-04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专业课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初步形成[1]。地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是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重要载体。地理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围绕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并利用地理课程中的各种德育素材,科学引导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转化为内在的德行和素养,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2]。在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中,学术界从课程思政目标融合、具体实践和综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基本构想,确立了“五位一体”即知识传授、专业应用、个人理想、社会需求和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探索中,学术界从思政目标体系确立、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实施方法保障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内容+手段+资源+评价”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融入策略。如尚志海等设计了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思政方案[3];邱孟龙和李涛提出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4];董志成等构建了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1]。在此基础上,王祥枢和陈仕涛等研制了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观察量表[5]。这为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在地理综合实践课程中,如何在特定场景的问题探究中有效落实课程思政,依然是地理教育教学领域亟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地理学作为“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服务政府决策和国家需求最为直接的学科之一[6]。开展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是在现实地理场景中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理论学习与服务国家(社会)有效衔接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在梳理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以陕西师范大学《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为例,尝试构建地理野外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模式,提出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在地理野外实习和地理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地理综合实践是地理课程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是以地理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综合实践基地和场景探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开展地理专业知识学习与地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目标,发挥地理科学育人价值的活动。在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1.综合实践基地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以实践基地特定场景为依托开展的野外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内容多,蕴含思政元素丰富,既有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和爱党爱国的优秀思政元素,也有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思政内容,是从多角度优化课程内容,开展思政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的良好素材。然而,在地理野外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诸如“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思政元素和内容并未有效融入地理综合实践教学中,也远未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综合实践基地和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亟待指导教师科学分析和深入挖掘。

2.实践指导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够

地理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地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地理课程思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而高校教师的育人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目前,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依然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思政理念和思政素养,难以准确把握综合实践基地、典型场景资源和地理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表面化”和“硬融入”的问题,地理实践指导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仍需提升。

3.思政基因融入专业实践途径不明

按照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特点,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探究活动和教学方式促进地理专业技能训练和思政基因的有机融合,是地理课程思政领域需要研究的难点问题。在地理野外综合实践中,由于思政基因融入专业实践途径不明,教师无法设计出专业实践与思政基因有机融合的课程实施方案,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生搬硬套地将思政内容灌输给学生,既没有激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也未触及綜合实践课程思政的精髓,更没有发挥出综合实践课程思政育人的应有效果。因此,亟需在教学大纲编制、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深入探索思政基因植入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的科学途径。通过丰富多变的实践活动和教学组织模式,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培养科学精神和协作意识,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可使学生理解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形成对社会不同行业正确的价值体认,增强不同行业角色的责任担当,具备研究社会、服务社会的品质和能力。

4.实践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体系不全

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最终会通过学生的成长、成人与成才表现出来。长期以来,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来评定,忽略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学生满意度、获得感的分析评估,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而大量的地理课程思政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课程思政路径和方式的探讨,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内容进阶、质量控制、激励机制等缺乏有效探索,亟需面向地理野外综合实践课程需求,构建新时代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多元化评价体系,彻底扭转“唯实践报告定分数”等单一考核评价方式。

二、《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

陕西师范大学《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是经过30多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积累形成的以区域综合为特色的专业性实践课程。该课程既是地理科学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课程。通过推进地理野外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地理技能、综合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国情,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投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社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1.综合实践课程思政设计模式

课程面向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通过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思政集体研讨,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创新型地理人才要求。课程立足秦岭南北自然和人文类综合实践基地资源,从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方法、模式、资源、工具六大方面梳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将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始终,构建综合实践课程思政要素体系,创设面向地理场景的综合实践课程思政“64325”设计模式(图1),推进具有地理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科素养、团队精神、反思习惯和职业素养。

2.综合实践课程思政组织模式

地理综合实践课程以地理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其有效开展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实践基地等多元主体的支持和配合,也需要有效的活动设计和科学的组织安排。《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包括实践准备、实践过程和实践总结3个阶段。其中,实践过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基因融入是最为关键的组织环节。在具体组织中,课程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坚持以现实场景(自然、人文和工程)为抓手,以多学科融合探究为手段,以地理技能训练为要点,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六项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地理三层探疑为突破口,以实践总结升华为重点,将思想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综合实践全过程和各环节,指导学生在特定场景中解决地理问题,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增强价值认同、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图2)。

三、《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的路径

针对地理综合实践课程面临的现实挑战,根据《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改革现状,构建“基地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组织+总结评价”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实践基地建设包含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团队面向地理科学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需要,在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等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在秦岭地区的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选择地处秦岭北坡的翠华山、太白山,秦岭南坡的金米村、凤凰古镇等作为主要实践基地,以扶眉战役纪念馆、张载祠(横渠书院)等历史文化资源和农夫山泉陕西太白山饮料有限公司红河谷生产基地等现代工业生产基地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支撑,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高质量推进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2.实践课程设计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团队成员紧密围绕秦岭生态大保护、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工业4.0、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等主题,通过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制度、了解地方发展需求,结合地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挖掘适用于地理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生动案例,梳理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思政元素切入点,绘制思政地图,具体包括地貌景观的科学价值与旅游开发、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乡村振兴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业自主创新与中国智造,以及张载祠、扶眉战役纪念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分析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将丰富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科学设计之中。

3.实践教学创新渗透思政元素

课程依托秦岭山区多个地理综合实践基地,从社会现实场景入手,以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实践基地和特定线路上的思政资源,划分思政单元,构筑思政基因库,将课程思政基因渗透于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各环节和各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团队不断推进课程组织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不断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形成以“看—问—测—思—写—说”6步技训为抓手,“要素判识—格局发现—过程推演—机理凝练”4项内容为进阶逻辑,“寻疑—展疑—解疑”3层探疑为问题深化路径,“教师讲解—分组探究—多元评价”为教学组织方式的地理综合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体系[7]。

4.实践活动组织嵌入思政元素

课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切入点,以翠华山、太白山、金米村和凤凰古镇等地理綜合实践基地为依托,在不同实践环节嵌入思政元素,通过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生态文明等价值理念巧妙地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涵养品德、陶冶情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设计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人地协调观念,形成对秦岭“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的价值认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使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活动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5.实践总结评价凸显思政元素

《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为主,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和个体追踪等多种方式,综合评判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等。在学生实践活动参与及表现考核、小組汇报情况点评、实践报告和科研小论文指导等各环节,均有教师从地理专业角度,为学生深入认识山崩地貌、垂直地带的基本原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大国工匠和中国智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弘扬等提供专业指导,并对经典案例进行补充分析和总结提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学生地理思维、创新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认,凸显思政育人功能。

四、结语

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是以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综合实践基地和场景探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开展地理专业知识学习与地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目标,发挥地理科学育人价值的活动。本文在梳理地理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了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挑战,并融合多学科优势,融汇多种教学模式,从多个维度构建了《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64325”设计模式和“346463”组织模式,提出“基地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组织+总结评价”五位一体的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经过实践检验,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今后教学实践活动中,还需根据教学反馈动态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模式和组织模式,不断提高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构建新时代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董志成,张丽娜,郭溢婷,等.新时代师范背景下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6):11-12,16.

[2] 颜梅春.人文地理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探索[J].大学教育,2020(7):98-101.

[3] 尚志海,李松珊,罗松英.人文地理野外实习中的课程思政探索[J].地理教学,2021(23):12-14.

[4] 邱孟龙,李涛.“课程思政”融入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 2020(36):80-90.

[5] 王祥枢,陈仕涛.地理课程思政的课堂观察量表研制与实践[J].地理教育,2022(4):72-76.

[6] 傅伯杰.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J].地理学报,2017,72(11):1923-1932.

[7] 岳大鹏,王明明.野外场景式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及过程指导——以秦岭太白山研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1):4-9.

通信作者:张立伟

*资助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理视角下场景式多学科综合研学旅行学程的目标体系与导引策略研究”(21BY029)。

猜你喜欢

秦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暑期秦岭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洞穿秦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好忙好忙的秦岭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