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

2023-04-08胡元辉翟洪波

林草政策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中国

胡元辉 翟洪波

摘要:防沙治沙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总结了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中国防沙治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条可供中国未来防沙治沙工作参考的建议:1)科学防治、分类施策;2)依法防治、综合治理;3)保护优先,适度利用;4)多元投入,全民参与;5)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防沙治沙;模式和技术;对策建议;中国

中图分类号:S7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3)02-0027-06

DOI: 10.12344.lczcyj.2023.05.22.0006

胡元辉,翟洪波.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J].林草政策研究,2023,3(2):27-32.

Reflections on Sandification Control in China

Hu Yuanhui Zhai Hongbo

(Asia Pacific Forest Network Management Center,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Sandification contr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sandification control, and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sandification control is facing in China. On this basis, 5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sandification control in China, including:1) Science-based control of sandification with appropriate decision-making for specific issues; 2) Controlling sandifi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s to achieve integrated governance; 3) Protection prioritization with a focus on proper utilization; 4) Multi-sourced investment through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and 5)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Keywords: sandification control; model and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 China

地球大約形成于46亿年前,地球形成后大约24亿年有了大片沙漠[1-3],森林最早约形成于3.6亿年前,直立人约在20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原生沙漠的形成与人类无关,是地球气候和地质变迁的产物。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全球超过25%的土地出现荒漠化与退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长年饱受沙害之苦。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经过 70 多年的生态建设,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防沙治沙的目的是把人类文明形成以来,原本是森林、草原的区域恢复成植被;而对于那些早于人类出现的原生沙漠,则更强调科学防治及其与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本文将梳理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中国未来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 中国防沙治沙的主要成就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启全民造林治沙行动;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8年后,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2年,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8年,全面启动并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特别是在2002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明确提出要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70多年来,中国已总结出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技术,这些技术在亚非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推广应用。中国为防沙治沙推出依法治沙、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工程带动和榜样激励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防沙治沙制度和经验,总结并推广了一大批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化学治沙、综合治沙和机械化治沙的实用技术,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5]。当前,比较成熟的典型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包括科尔沁沙地生物经济圈技术模式、浑善达克沙地樟子松造林治沙技术模式、翁牛特旗道路分割治沙技术模式、低覆盖造林治沙技术模式、黄河凌汛水治沙生态模式、穿沙公路沙害防治技术模式、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模式、沙漠锁边林带治沙模式等。

自1994年开始,中国已连续组织开展了6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根据第6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萬km2,占国土面积的17.58%;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7.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91%。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沙漠、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在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下,中国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荒漠化防治道路,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6-8]。2017年,中国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从习近平主席宣布愿同蒙方(蒙古国)探讨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到宣布愿同阿方(阿拉伯国家联盟)设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一系列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已成为中国外交的绿色名片。

防沙治沙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防沙治沙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防沙治沙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中国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1.05亿hm2,林草植被低于30%的沙化土地1.10亿hm2,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0.28亿hm2,这些土地均需进行保护与修复。在已治理的0.25亿hm2沙化土地中,初步和中等治理的面积占比为93%。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局部仍在扩展,腾格里、乌兰布和的流动沙丘侵入黄河,西北许多工矿企业、交通道路、居民点等周边的沙化危害仍然较重[9]。目前,中国防沙治沙工作中还存在用钱用水用地等要素保障不足,国家补助标准低、林草部门统筹协调难度大、工程项目管理不尽完善、生态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此外,对防沙治沙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3方面:

1) 混淆沙地与沙漠。长期以来,大部分从业人员误将沙漠与沙地混为一谈,对其采取相同的防治措施。实际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表1)。中国有8大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沙漠多分布于干旱、极干旱的地区,其年均降水量一般在200 mm以下,主要是由于自然而非人为因素形成。中国有4大沙地,分别是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这些沙地并非原生沙漠,多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历史上多为草原或森林草原植被,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导致沙化。沙地多为干旱和半旱区,防治措施主要是生物措施,植被应以灌木为主,植被盖度不能过高,要确保植被靠天然降水能稳定生长。沙漠多为极端干旱区,有植被的区域需要灌溉,应主要在河流、绿洲、公路、居住区周围等重点区域进行针对性防治,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防治重点是阻止“沙进人退”。

2) 试图征服或改造沙漠。有些人认为沙漠是地球的癌症,必须去除,甚至誓言将全球的沙漠都变成绿洲。实际上,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草原、湿地一样,共同构成了地球上多彩多姿的生态系统。地球上陆地的面积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约1.49亿km2;而沙漠面积3 100多万km2,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1%[10-12]。人类彻底改造或征服沙漠的行动不仅代价高昂,而且得不偿失,是典型的违背自然规律且生态上不合理、经济上不可行的非理性行为,绝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同时,沙漠中生存着很多耐旱生物,如骆驼、鸵鸟、蜥蜴、沙鼠、胡杨、仙人掌、沙枣、骆驼刺等,它们适应沙漠的气候和环境,成为沙漠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沙漠全部被绿化改造,一些耐旱的生物基因将因栖息地的丧失而彻底消失。保护荒漠中独特的生物基因,避免其永久丢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在沙地甚至沙漠中盲目大面积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沙治沙的措施之一,但防沙治沙的目的不是把沙地或沙漠都变成森林。特别是在4大沙地,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固沙”,就是在沙地中种植那些需水不多的原生植物,用这些原生植物防止沙地蔓延,防止沙尘暴、防范水土流失。科学治沙的关键是“量水而行、以水定绿、绿水平衡”。超越沙地的水分承载力,大面积营造乔木林、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造林、大面积破坏原生植被造林甚至引进外来树种大面积造林、在原本的草地上造林、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流沙上造林,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3 中国防沙治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机遇

3.1.1 防沙治沙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中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还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取得更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特别是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科学决策,明确了新时代“三北”工程的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这三大区域是未来中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是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脊梁。

中共中央对防沙治沙工作空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防沙治沙事业擘画了宏伟蓝图,这是中国防沙治沙工作最大的历史性机遇。

3.1.2 已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1978年,为解决“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了中国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先河。45年来,中国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打造了一系列亮丽的“绿色名片”。中国严格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和防沙治沙责任机制作用,通过规划先行、工程带动、全民参与、示范引领、深化国际合作等一系列举措,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3.1.3 全社会已基本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长期以来,广大沙区干部锻造了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涌现出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牛玉琴、王有德、石述柱、殷玉珍,及“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培育了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新疆柯柯牙、内蒙古库布齐、陕西延安、甘肃民勤等一大批绿色典型,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已基本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3.2 挑战

3.2.1 气候变化风险日益加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温0.26 ℃[9],升温趋势明显。气温不断升高,造成干旱、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趋势;冰川萎缩会导致内陆河流径流减少,对绿洲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2.2 自然地理环境特殊

中国秋冬季节盛行西北风,但由于中国北临沙漠、沙尘多发的蒙古国,干旱严重的中亚五国中有3国与中国接壤、有2国与中国距离较近,致使跨国境沙源点多面广。同时,中国北方多为高原盆地,地势开阔,冷空气长驱直入,极易形成风蚀环境;400 mm等降雨线以西以北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水资源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质地疏松,容易形成沙漠或沙地。

3.2.3 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大

中国人口多、密度大,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巨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受经济利益驱动,乱垦过牧屡禁不止,局部沙化耕地面积增加、草原退化。目前,中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仍高于10%,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高于15%,草原保护压力较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管不到位,向沙漠排污、毁草毁湿等破坏生态行为仍时有发生。

4 对未来防沙治沙工作的建议

4.1 科学防治、分类施策

为实现科学防治,建议将中国的防沙治沙划分为6大类型,分类施策。

1) 防止扩张型。为了阻止沙漠或沙地扩张,对于入侵绿洲、城市、乡镇、村庄、交通线路的,应在沙漠或沙地边缘至其纵深的一定范围内,采取生态系统保育措施,禁止无序扰动和植被破坏;在沙地、沙漠边缘或绿洲外围,采用必要的工程和植被建设措施,建设草灌乔、带片网合理配置的防风阻沙林草带,阻止风沙入侵。同时,在人口聚集区内部进行适度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

2) 防止恶化型。对于部分草地轻度、中度退化地区,可通过人工促进生态修复的方式,努力提高灌草植被盖度,并采取轮牧、休牧、以草定畜、舍饲圈养等措施,防止草地进一步退化、沙化。对于扩张趋势不明显、人为干扰不严重的沙地,可采取封禁措施,以自然修复为主防止环境恶化。

3) 生态利用型。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沙区,特别是具备一定水资源条件的东部沙地,可借鉴以色列等国家的模式,将沙地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建成高标准节水农田、牧草地、蔬菜水果基地等人工生态系统,发展绿色设施农业,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沙化土地防治。

4) 统筹保护利用型。在农田、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普遍受到沙化威胁的地区,应采取大面积保护、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等措施,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如条件具备,应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同时,在局部条件较好的地方,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在小面积土地上集约经营,缓解保护压力。

5) 河流水资源合理调配型。对于因上、中、下游水资源调配不合理,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植被衰退、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的情况,如黄河、塔里木河、石羊河等,应由主管部门牵头,对较大河流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以行政手段或生态补偿等方式解决下游区域的土地沙化问题。

6) 其他类型。随着人口持续增长,部分沙区人口承载能力已过饱和,为减轻人口承载压力,应采取适度移民措施。对于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水资源增加的地区,可适度拓展绿洲面积和规模;同时,应重视水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依法防治、综合治理

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防沙治沙法规、标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沙区生态,巩固建设成果。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突出强调综合治理。针对沙区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坚持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治沙与防贫相融合。大力推进国家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和区域性防沙治沙项目,多点发力共同治理沙化土地。相关行业、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过采取人工造林种草、沙地植被培育和保育、沙地植被更新、工程固沙、封禁保护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关系,坚持以水定绿,科学修复沙地生态系统;鼓励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成效。

4.3 保护优先,适度利用

以自然修复为主,重点保护好青藏高原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荒漠生态系统,以及具有重要水文调节功能的绿洲周边环状山前戈壁;继续执行封育保护等立足长远的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加强沙区植被管护,确保已治理区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在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同时,将防沙治沙与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保护改善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沙区特色产业,提高沙区群众经济收入。对于部分中、轻度退化的沙区生态系统,可通过以草定畜的方式进行合理利用;对于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生物、景观资源,应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适度扶持沙漠旅游、沙漠康养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4.4 多元投入,全民参与

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对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沙治沙。巩固完善“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保障治理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防沙治沙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投身防沙治沙事业。

4.5 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加强与大中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搭建全球防沙治沙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组建全球荒漠化监测网络。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框架下,加强国际合作,并积极引领全球沙化土地防治,为世界贡献防沙治沙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用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同共体。

参考文献

[1]丁国栋.沙漠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赵哈林.沙漠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屈建军,凌裕泉,刘宝军,等.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19,34(3):225-231.

[4]赵媛媛,高广磊,秦树高,等.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研究进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5):81-87.

[5]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项目组.荒漠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与服务价值研究[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李冰,张宇清,张志涛,等.我国北方沙区荒漠化防治工作思考与建议[J].林草政策研究,2021,1(1):20-27.

[7]杨维西.中国防沙治沙60年[J].中國水土保持科学,2009,7(5):14-18.

[8]包岩峰,杨柳,龙超,等.中国防沙治沙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16(2):144-150.

[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六部委局.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R].北京,2022.

[10]丁国栋,赵廷宁,范建友,等.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述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1):92-96.

[11]陈亚宁.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与可持续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2]中国黑戈壁地区生态本底科学考察队.中国黑戈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中国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