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法注射显像剂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的影响

2023-04-07毕冲刘忠岐李辉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层注射法显像剂

毕冲 刘忠岐 李辉成

放射性药物在机体内主要集中在器官与组织中,在核医学的指导下引入患者机体、脏器、组织、细胞内,通过显像仪器对反射的射线实施检测,进而获得药物在机体分布图像,对疾病进行判定。所谓核医学是通过核技术诊断、治疗及研究疾病的一种新兴学科,由化学、生物、物理、核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而形成的产物,但核医学中放射同位素在应用期间可形成液态、固态、气态的放射性废物,若长时间累及在机体中短时间内无法消散,这不仅对患者机体健康不利,更可威胁临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加强对核医疗安全与辐射防护非常重要。辐射防护目的可控制相关危险的确定性效应发生,还可降低随机性效应发生概率,尽可能地降低医护人员受到辐射,当前常用的辐射防护对策较多,比如时间防护应用率较高,是一种简单性强、可行性高、无经济费用的高效防护对策,有助于核医学的医护人员在注射放射性药物中熟练、准确地操作各个项目,高效地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并实施,有效控制照射时间,保护好自我。通过临床相关数据可总结出不同注射方法注射显像剂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及辐射防护可受到一定影响,其中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的患者需注射一定剂量的显像剂,而注射的剂量需严格控制,以免对参数的准确性及研究产生较大影响。有相关研究者认为:针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的患者可选择改良直接注射法,此注射方法可有效减少显像剂氟代脱氧葡萄糖的残余剂量与放射性活度,与其他注射方法相比较,改良直接注射法的放射性药物剂量应用更为精确,而且辐射时间较短,更易于获得临床相关医护人员的认可度与接受度[1]。也有相关研究者认为:抽回血注射法(改良注射法)应用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患者中可提高检测准确率,还可有效防护放射,控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2]。因此,文章就两种方法注射显像剂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的影响性加以分析,希望可予以相关研究者一些参考信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吉林省一汽总医院需实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的患者60例,由于开展的注射方法不同,将其分配为两组。对照组30例:女∶男=14∶16,年龄18~77岁,平均(59.81±3.54)岁;探究组30例:女∶男=12∶18,年龄19~78岁,平均(59.84±3.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本人或者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根据病情需要,需实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诊断。(2)临床资料较为完整。(3)年龄≥18岁。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障碍者。(2)中途退出者。(3)存在其他恶性疾病。(4)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幽闭恐惧症患者。(5)肝肾功能器官严重障碍者。(6)听力障碍。(7)语言沟通障碍者。(8)对显像剂过敏者。(9)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直接注射法;注射器采集2 mL的显像剂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183,规格:370 MBq),与相配套的针头连接,实施静脉穿刺,回血后,将止血带松开,注入显像剂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将针头拔出后,应棉签按压穿刺部位。

探究组:开展改良注射法;用2 mL注射器与针头等进行连接,抽取显像剂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剂量控制在(7.20±0.18) mci,体积为1 mL,将注射器中的空气进行排出,针帽改好后,放置到铅盒备用。注射选择肘部血管,应用止血带,对皮肤实施消毒后,实施静脉穿刺,观察到回血后,解除止血带,将显像剂氟代脱氧葡萄糖注射进去,注射后回抽1 mL血,再次注射,有助于将残留在针头、注射器的放射性显像剂进行冲洗,最后将针头拔出。

两组患者操作均由同一名护士开展,从而降低操作误差情况出现。同时,在检查前,告知患者具体检查流程与检查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安抚患者的情绪,让其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听从医护人员安排即可,以免过重心理负担影响检查顺利性与精确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残留放射性活度、残留剂量率及注射药物时间,其中注射结束后将所用过的注射器与针头放置到活度仪测量残留的放射性活度,选择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残留剂量率,从而判定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而注射药物时间越短,则代表辐射防护水平越高。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皮肤污染及血管外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血管外漏与皮肤污染发生率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残留放射性活度、残留剂量率、注射药物时间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水平的比较

探究组在残留放射性活度、残留剂量率及注射药物时间少(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水平()

表1 两组患者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水平()

组别 例数 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 辐射防护水平残留放射性活度(mci) 残留剂量率(μGy/h) 注射药物时间(s)对照组 30 0.69±0.25 211.54±15.52 61.25±2.25探究组 30 2.16±0.36 69.11±10.21 38.54±1.64 t值 - 18.370 41.993 44.675 P值 -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血管外漏与皮肤污染发生率的比较

探究组血管外漏发生率3.33%与皮肤污染发生率3.33%均低于对照组血管外漏发生率22.67%与皮肤污染发生率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血管外漏与皮肤污染发生率[例(%)]

3 讨论

核医学又称原子医学,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生物医学理论的学科,具有一定科学性[3]。在医疗上,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辐射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在药学上,可以用于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药物活性的测定、药物分析和药物的辐射消毒等方面,应用价值较高[4]。此外,核医学是当前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措施,但核医学在应用期间对患者、临床医护人员的机体健康可产生一定影响,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一定威胁[5-6]。所以,核医疗安全及辐射防护是各大医院及医学研究者重点研究方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核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项目,最高档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扫描仪和先进螺旋CT设备功能的一体化完美融合,临床主要应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领域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而且安全、无创,具有可重复性检查作用,检查精确度高,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可予以临床医师有价值的功能与代谢方面数据,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快速发现病灶,针对小病灶也有着较高的诊断准确率[7]。此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可对全身实施快速检测,时间约20 min,而且还可全方位、多方面观察疾病在机体受累部位及情况[8]。由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诊断准确性高,快速对疾病性质进行判定,从而快速治疗,开展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等,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进而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率逐步升高,应用范围也明显扩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应用期间,需注射一定剂量的放射性显像剂,而且显像剂的注射剂量需严格控制,这对确保相关参数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此外,由于显像剂存在一定辐射,应在注射期间尽可能将注射器与针头中的放射性显像剂注入患者机体中,从而规避注射剂及针头内残留放射性显像剂,进而降低辐射[9-10]。但在实际注射期间,一次性针头与注射器不能够将药物全部推出空腔,也就是注射器的死腔,而且针头与注射器结构较为特殊,极易残留在内壁上,从而增加冲洗难度[11-12]。所以,选择正确的注射显像剂方法非常重要,合理、科学、可行性高的注射方法可提高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的影响。

直接注射法虽然具有操作简单性强、快捷性高等特征,有效缩短操作时间,可降低医护人员辐射,但注射器与针头中残留的显像剂较多。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性进步,临床肿瘤等病例逐步增多,从而获得医学研究者的重视度,加强对注射方法的研究力度,认为改良注射法有一定应用价值。改良注射法在显像剂注射结束并回抽血液1 mL后再次注射,这一步骤可有效减少显像剂药液的残留,还可降低注射器死腔与内壁残留的药液。此外,改良注射方法可缩短显像剂注射时间,这符合时间防护原则,医护人员与放射性药物接触时间越短,则可控制累积效应的发生,而且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可达到理想的辐射防护目的与效果。

显像剂氟代脱氧葡萄糖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中应用率较高的一种放射性显像剂,其存在正电子射线、辐射能量高等优势,但若想确保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图像质量较高,确保仪器各项参数处于正常状态,这与注射显像剂氟代脱氧葡萄糖剂量非常重要,若显像剂氟代脱氧葡萄糖过低则获取的图像在均匀性、分辨率方面较差,但若显像剂氟代脱氧葡萄糖高达一定程度,则患者机体也易受到严重辐射,而且图像质量偏差,保证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非常重要,合理注射显像剂氟代脱氧葡萄糖剂量,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应兼顾图像质量,确保核医学防护原则。通过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为:选择改良注射方法在残留放射性活度、残留剂量率及注射药物时间少(短)于采用直接注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充分表明改良注射方法的优势性,可减低放射性药物残留,有效保证放射性药物剂量应用准确度,进而保障临床诊断顺利性、精确度。由于受累积剂量大小与受照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越长,则医护人员受到辐射性越大,对其机体健康越不利。而通过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中的选择改良注射方法注射药物时间少于直接注射法,可充分表明改良注射方法的优势性,操作过程简单,有效减少与放射性药物所接触的时间。选择改良注射方法患者发生血管外漏发生率3.33%与皮肤污染发生率3.33%均低于直接注射法患者发生血管外漏发生率20.00%与皮肤污染发生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注射方法的不合理、不科学可导致注射内残留放射性药物剂量过多,而且实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患者多为肿瘤,其年龄偏大或正处于化学治疗阶段,若一次性未能注射成功,则可增加血管外漏与皮肤表面污染情况。显像剂氟代脱氧葡萄糖的针头若反复性穿刺或将静脉扎穿可引发血管外漏、皮肤污染,而且过量的放射性药物集中,可引发注射侧肢体外流淋巴结显影,甚至导致图像出现伪影,这对诊断结果非常不利,严重还可导致检查失败[11-12]。选择改良注射方法可明显降低注射器与针头残留是放射性药物剂量,避免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的影响,还可减少对血管外漏及皮肤表面残留情况发生率。改良注射法可有效保证注射显像剂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显像效果、辐射防护效果及图像质量,但针对特殊注射要求的显像或标记化合物中规定不可回抽血液,比如肺血流灌注显像等情况,需多加考虑针头与注射器放射性药物残留情况与实际注射放射性药物准确度情况,通过其他方式尽可能减少注射器死腔残留量情况。总之,改良注射方法操作流程简单,而且操作时间短,可提高检查效率,还可达到理想的辐射防护目的,保障成像质量,予以临床医学研究者更全面、更清晰的诊断依据,从而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为进一步确保注射安全性与顺利性,建议提前与患者沟通,告知其注射放射性药物目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危害性,获得其认可后方可开展。同时安抚患者的情绪,讲解相关案例,并采用温柔、和蔼语言与患者交流,引导其将内心负性情绪及疑虑进行释放,务必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检查,保持正确的心态,纠正其错误的观念,针对患者、家属在疾病、检查、放射性药物等方面不懂之处进行详细解答,对于其合理需求尽可能满足,从而降低应激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此外,还需对临床医护人员个人能力持续性提升,提供其到其他院校、参与专家讲座等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与行为,增强个人工作效率与质量,尽可能减少医护人员的辐射量。

综上所述,不同注射方法注射显像剂确实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可产生一定影响,此注射方法可减低血管外漏与皮肤污染发生率,还可保障残留放射性活度、残留剂量率及注射药物时间,对医护人员可达到理想的辐射防护,进一步确保检查结果精确度,利于临床医师尽早开展治疗。

猜你喜欢

体层注射法显像剂
做PET/CT检查时喝的几瓶水有何作用
澄清工艺中絮体层的净水效能和运行机制研究
二成份硒鼓Auger Mark问题浅析
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用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高韧性的陶瓷薄板及其制备方法
流动注射法测定水中挥发酚影响因素探讨
一种实用显像剂的研发实验
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52例临床探讨
流动注射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挥发酚方法差异性检验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