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创新:言子与江南文化
——2022虞山文化论坛综述
2023-04-07刘志刚
刘志刚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2022年7月16日至17日,“2022虞山文化论坛——言子与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常熟举行。研讨会由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常熟市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来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儒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30余名文史哲研究专家、学者及言氏宗亲代表出席活动,共同围绕“言子与江南文化”主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言子,即言偃,字子游,常熟人,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名列孔门“十哲”,“特习于礼,以文学著名”。言子少时北上问学于孔子,晚年则回到吴地传播儒家礼乐文化思想,开拓了江南文化的全新境界,被后世尊为“南方夫子”。本次论坛聚焦言子与江南文化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挖掘言子“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的历史脉络,探讨江南儒学思想对当代经济、社会与人文发展的启迪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地方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中共常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周晓,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任出席会议并致辞。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钱强,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院长闫祯分别主持开幕仪式和主论坛。
“作为言子故乡,常熟人民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文化先贤的巨大贡献,尊贤学贤的传统绵延至今。”周晓部长在致辞中说,“言子将礼乐思想带到江南,‘文开吴会’‘道启东南’,涵养了崇文尚和、开放包容、创新超越的江南文化精神。传承好这些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研讨会进一步探讨言子文学的内涵、价值及其贡献,厘清言子与江南文化的关系,促进言子思想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促进言子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言子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注入了核心价值。”王任副校长在致辞中说,“我们今天研讨言子与江南文化,就要把言子为代表的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怀着敬畏之心洞悉先贤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行动方案,让千年集聚的文化财富重新爆发出磅礴力量,促进常熟走向新的辉煌。”
论坛活动由主论坛报告与分论坛交流两部分组成。主论坛报告中,言恭达、杨朝明、罗时进、彭彦华等专家围绕言子礼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以及与江南文化的关系做了精彩的讲演。两场分论坛分别以“言子与江南儒学”“言子思想的当代传承”为主题同步进行,与会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讨交流。论坛期间还举行了2022年度苏州“江南文化”品牌重点出版物——《言子与江南文化》新书首发暨赠书仪式。
一
煌煌中夏,礼仪之邦;悠悠江南,文脉流传。吴地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五千年文明衍进,挹三万顷湖山灵秀,既深蕴中华大文化之历史内涵,复练就“崇文重教,尚德务实”之地域特色,进而构为江南文化的核心与底蕴。吴文化之核心价值,溯源则传承有三,其先为泰伯奔吴,树礼让友善精神并开拓创新意识,其后有范仲淹作记,书天下己任胸怀及先忧后乐境界;中间则为言子南归,传大同小康思想和礼仪政治理想。“礼”为人类文明教化、社会发展之荦荦大者,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则言子南归推行礼乐化教实践,于吴地文化之演进发展,更见大功。
言子后裔,清华大学教授、博导言恭达以“礼乐化教中的人文精神”为题,对言子忠实承继并发展孔子治国平天下中关于“礼治”的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言子的礼乐化教深刻阐述了儒家“至德”核心理念,表述了对天下苍生的人文关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礼乐生活的审美基调之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发出的明德笃志、砥砺奋发、锐意开拓、执着创业的精神动力,都与言子的礼乐弘扬实践有关。历史演进至当下,面对文化生态危机与人文精神失落等社会问题,尤其需要从儒家“礼乐化教”中吸取传统人文精神的滋养因子来推动现代人文精神的建立,促成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与求真务实的实践理性相融合的创新性发展、经世致用的工具理性与当代实践不断提升的创造性转化、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与公益道德守则的深入人心以及互联网时代现代生活方式构建中全民美育素质的普遍提升,形成重礼仪、重审美的新时代社会风尚。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华礼乐文明,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以“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不动产”为题,为立足当代继承和发扬礼乐文明传统指出方向。他强调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对人心的整合,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它一度为中国古代文明确立了组织、制度与道德的稳定坐标,对中华民族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以及维系中国古代社会持久的和谐、稳定、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认为,中华礼乐文明历久而弥新,礼乐研究也应与时而俱进,必须正确认识礼乐并妥善行用礼乐,秉承返本开新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礼乐的内涵及其与时代需要的关联,将研究目光聚焦于礼学经典的诠释、礼乐精神的阐发与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化上来,通过对礼乐文明进行正本清源和深刻体察,将礼的真精神切实贯穿于具体施行中,让传统礼乐文明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推进言子与江南文化研究,探讨言子思想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明晰而活跃的学术思维。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时进基于此项出发点,以“活跃言子研究的学术思维”为题做了报告交流。他指出,研究历史文化问题,必须在历史文献与现场环境的融合激发下,让学术思维活跃起来。围绕言子与江南文化的关系,他从三个方面提出言子研究的思维线索:一是要重视言子“道启东南”的精神标志意义。“道启东南”即儒学尤其是礼乐文化在江南传播并形成教化作用,而言子的历史作用即在于推动礼乐文化在“东南”传播,促成了新文明形态。二是要关注言子“文开吴会”的文化促进作用。“文学子游”开吴会文风,影响了数千年的文人、文化、文学,应从源头上追寻言子南归、设坛讲学的先导作用。三是要落实言子“文献集成”的整理研究工作。言子研究要有更加广阔的文献视野,通过对地下文献、文本史料、文物遗存的搜集整理以及“活化”利用,不断促生新的学术生长点。
儒家道统的演变与儒学的发展关联密切。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研究部负责人彭彦华所作“孟子道统思想溯源——兼谈子游对孟子的影响”报告,基于对颜、曾、思、孟学派发展与传承的探讨,剖析了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思孟一派代表人物在儒家道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在“子思、孟子之学,实由子游而以受于孔子”的传统认识基础上,分析了子游对孟子在道统承继中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哲学和伦理方面受孔子和曾子影响很大,而在政治思想和理想方面则受子游之惠极厚。他还指出,言子强调礼乐的重要性,但更重视礼之“道”,其所认识的礼乐始终保持着发展的态势,他在看重传统的同时也在积极防范流弊,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孟子道统思想的滥觞,同样也是今天我们通过认识儒家道统而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主流价值传统并不断创新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
二
言子与江南文化之关联缔建,轨迹上见于其北上求学而后佩道南归,内容上涵于其传道弘礼推行弦歌之治,影响上重于其“文开吴会”兼及“道启东南”。二千五百载以下,江南文化熠熠生辉且影响深远,言子之功善莫大焉。如何正确评价言子及其历史地位,也因此成为言子及言子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言子治学、传道、弘礼实践,结合历史发现与现代思考,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推动言子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价值研究上再添进益。
常熟理工学院曹培根教授针对“言子文化作为整个江南文化的源头”与“言子文化作为整个儒学在江南发展的源头”两种提法进行辨析。他主张把言子置于具体的历史坐标,通过分析其具体的历史贡献作出恰如其分的历史评价。他认为,在言子之前,江南文化自有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源头,言子文化并不是整个江南文化的源头,但言子承前启后,交融南北文化,则推进了江南文化在新的起点上突破性转型发展;言子学成南归,在采辑孔学文献、阐发孔学奥义、践行孔学思想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不仅开启了儒学在江南的传播,而且促进了儒学在江南的创新发展,因此可以肯定“言子文化是整个儒学在江南发展的源头”这一提法。他还特别强调,言子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为心怀广宇的天下观、理想社会的大道观、重树本质的贤能观,对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颇有进益,具有深邃的当代价值。
常熟理工学院巫放老师的论题“常熟古圣贤与江南文化”则结合关于巫史文化、礼乐文化、儒家文化的探讨,通过对比巫咸、仲雍、言偃三位与常熟关系密切的古圣先贤的生平实践,梳理分析了他们对于江南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他认为,江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言子在内的三位常熟古圣贤是推进江南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人物,都对江南文化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其思想与实践形塑了江南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拓新向上的鲜明特征,并将推动江南文化在新时代更加鲜活亮丽、绽放异彩。
常熟市文化博览中心副主任陈颖,苏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苏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峰及苏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晋玲则分别围绕言子的籍贯归属、历史上言子专祠的设立情况以及言子的历史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陈颖议题“言子落籍常熟的历史考察”基于正本清源的学术思维,回顾了两千年来关于言子“吴人说”“鲁人说”“南京人说”的观点分歧,通过考证史传、方志、碑刻等历史文献,详细梳理了南宋以降在孙应时、朱熹等人的努力下,言子“吴人说”得以确立,并最终落地常熟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强调了确定言子籍贯对于常熟尊言学贤历史传统形成的重大意义。李峰、王晋玲议题“言子专祠与名人崇祠的历史观照”,在言子入祀孔庙之外,考察了自南宋以来言子专祠在今江苏常熟市、苏州市,上海奉贤区,山东费县、嘉祥县、武城县,浙江绍兴市,湖南株洲市等地创建的历史脉络,认为言子专祠的设立成为言子崇拜及儒家思想文脉的重要象征,也充分说明了言子在中国思想史、儒学史和吴文化、江南文化乃至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标志性的尊崇地位。
常熟发电有限公司高级政工师孔平生以“评荀况批判言偃及言偃思想的当代价值”为题,通过荀子关于“子游氏之儒”的评语反向考察了言子思想在儒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荀子对“子游氏之儒”的批判反映了战国时期价值整合的时代背景:一方面,荀子批判包括言子在内的儒学各流派,是适应战国即将进入“壹天下”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未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奏,是荀子尝试以自己的学术思想对儒术“独尊”所做的价值整合。荀子的批判恰恰说明了言子及其后学“子游氏之儒”在当时的重要影响,而且从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中,也可见言子在应对社会巨大变革来临时推动儒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主动精神,这对于准确理解言子思想的当代传承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三
言子北上南归,起受孔门之学,终化江南风教。言子追随孔子,学而有思,思而开悟,悟而践行,其对孔子礼乐之学的弘扬,乃是一个内涵执守兼及实践创新的过程。因此,当下体认言子思想,既要明其“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的宏伟功业,亦当习其传承孔子学说并惠及后世的具体价值。本次研讨会上,即有专家学者将目光投注于言子思想对孔子礼乐之学的创新发展,深入探究了言子“弦歌之治”的治理实践及其内涵本质、言子等孔门弟子问学孔子之际所体现出的儒家教育思想以及言子承继孔子礼学并特别突显的重本贵情思想等。
“弦歌之治”在后世影响深远,历来被视为言子继承孔子学说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治理实践以达成学道爱人目标的成功典范。但弦歌与治理如何有机结合起来?言子“弦歌之治”的实践相对于孔子学说的创造性继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以往并未引起学人重视,却正是深入了解言子思想价值之“然”与“所以然”的肯綮所在。常熟理工学院张幼良教授以“弦歌之治发微”为题,对言子“弦歌之治”的内涵、实质和终极追求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弦歌之治是言子针对孔子礼乐学说所进行的一次思想实验,以诗礼为核心是其根本内涵所在,而其实质在于推行以德政为目标的礼乐善治,并以实现“中和为贵”的人文理想作为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于弦歌则被言子视为连接诗、礼的纽带和传授礼乐思想的有效手段。“弦歌之治”体现了言子大胆改革礼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运用弦、诵、歌、舞及学、思、悟、习等方式,将乐教与诗礼之教相糅合,从而使儒家礼乐思想得以教化实施的具体实践,也成为融思想传播、社会治理于一体的灵活施教典范。在此研究基础上,张幼良还进一步探讨了言子“弦歌之治”的当代意义,他主张研究者应以言子的治理实践观照当今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聚焦新时代美政善治的实现路径、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是孔子教育成就的最有力证明,言子“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的教化功业更可谓孔子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言子卓越的教育实践是解读言子与江南文化关系的重要锁钥之一,而言子的教育方法传承自孔子,因此要深入了解言子之于江南的教育开化之功,还应通过对孔子教育实践的细致考察,来把握自孔子至言子一脉相承的儒家教育思想。师生问答是孔子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常熟市文化博览中心副主任陈颖即以孔子与言子问答为例,通过对孔门师生问答的主题内容及具体形式的考察,对其中蕴含的儒家教育思想及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她认为,孔门师生间围绕“子产爱民”“丧礼”“孝道”等主题进行的一系列问答案例,建立于言传身教、平等交流基础之上,展示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的教育教学特点,体现了循循善诱、重本育人、因材施教、引而不发等儒家教育思想,其核心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自觉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儒家教育思想超越历史而具现代价值,值得当下继承并弘扬。
言子是孔子门下最精于礼者,其继承孔子礼学思想并创新发挥,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礼学思想。苏州东沙湖实验中学一级教师於淑娟通过翔实的文献分析,探析了言子的礼学思想及治世实践,同时基于“情”与“礼”的自然关联,揭示了言子礼学思想中蕴含的贵情精神。於淑娟认为:首先,言子礼学思想兼有恪守古礼、重视礼义、以礼治世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特点,具体表现为言子坚守并高度吸收孔子礼学思想因而形成了重礼崇礼的思想,言子重视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形成了重本贵德的思想,言子继承孔子以礼治国思想又进行了直接面向普通民众施行礼乐之教的方法创新并因而扩大了礼乐教化的受众面;其次,言子礼学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都认同礼的出发点是情,有着强烈的贵情精神,但同时言子又强调“以礼节情”,在孔子关于礼之功能是让人的真实情感合乎秩序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礼对情的引导、规范作用。
四
言子与江南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论其源远,是为言子南归“文开吴会”,于江南文化兴起定肇始之基;论其流长,则为子游传统传承不辍,于江南文化发展建繁荣之功。承继创新是言子思想生生不息并流芳后世、德泽江南的生命密码,当代推进言子思想的传承发展,需要适应时代需求而不断推陈出新,也需要深度解码子游传统与江南文化繁荣与共的密迩关联,从江南文化持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梳理脉络并收获启迪。
新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弘扬言子文化,是言子研究工作必然要面对的重点课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学术研究部常樯从方向与方法两个角度对此话题展开探讨,强调弘扬言子文化必须把握好时代之“势”与创新之“术”。一方面,弘扬言子文化在方向上要把握当前国家及社会层面高度重视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大趋势,顺势而为,相时而动,紧扣“德”“和”二字,积极推动言子文化的研究阐发和普及应用;另一方面,弘扬言子文化在方法上要结合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和言子文化的地域特点,认真写好“贤哲文化+师德教育”“儒家文化+政德教育”“中庸之道+人伦日用”“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四篇大文章,提升言子文化的内涵并扩大其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他建言常熟加强与国内其他城市,特别是儒家典范人物故里的沟通协作,共同探讨新时代保护利用儒家典范人物的新路径。此外,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趋势,常熟理工学院孙士现副教授提出构建言子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的问题,数据库框架以言子本体研究为统领,包括“言子身世”“言子传世文献”“言子研究”“言子遗踪文物”“言子内部研究资料”等,他主张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对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和可视化处理,实现数字化呈现典籍文本中关联的、隐含的内容信息,从而为新时代言子文化研究提供丰富便捷的资源平台。
常熟是言子故里,言子南归传播儒家礼乐文化,于常熟地方文化之繁荣昌盛影响深远,明末清初虞山文化流派的兴起即为一例。常熟理工学院许霆教授以子游文学与虞山流派的传承关联为研究课题,通过梳理子游文学的内涵、子游传统的弘扬历程和虞山流派的特质,以揭示常熟文脉的流传线索和精神谱系,力求推动当前常熟文化在继承传统中走向新的繁荣。他深入阐发了子游文学实为“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文治教化之学”的确切涵义,并探讨了子游传统自言子南归弘道以来,尤其是宋、明两代在常熟的落地发展脉络。许霆认为,北宋范仲淹等人的兴学重教之举以及南宋朱熹等人复兴子游传统,最终促成文治教化的子游传统在常熟落地生根并形成尊言学贤的历史传统,而明初常熟地方官员、士人端正书院办学方向及文坛创作风尚的自觉行动,以及晚明以降当地官员创建虞山书院并以之矫正地方学风及创作之弊的努力,均对常熟文学风尚和文人习气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虞山诗派、琴派、画派、印派及藏书之风等在内的虞山文化流派现象在明末清初的出现,正是常熟地方持续弘扬子游传统的必然结果,诸流派超越具体文类的共同精神特质,明白昭示了其与言子“简易疏通,高畅宏达”的人格特征的内在联系,体现出对子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子游传统得以扎根乡梓、泽被江南,与两千多年来言氏家族聚宗族、振家声、尚气节的不懈努力以及宋、明以降常熟地方官员复兴言学的建设之功密不可分。常熟市政协蒋伟国通过分析言子后裔的聚族之举,从谋世职、护故宅、修谱牒、葺家庙、缮祖茔等多个方面梳理了言氏族人争取祖先荣耀、增进家族合力、维系亲情血脉、绵延士子风范的努力作为,认为在言子身后,历代言氏后裔孜孜于养成言氏家规、振拔家族宗纲的行为举动,确保了言子勋业一辈又一辈的绵延不绝,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不断,既凝聚起了言氏家族面对世情变化从容应对的整体力量,又维护了言子及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应有的社会地位,并极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尊言学贤社会风气的形成。常熟市委党史办公室陈建东、常熟市海关陈建华则共同探讨了明代万历年间常熟知县耿橘对振兴言子家族的贡献问题。他们研究认为,受常熟尊言学贤的文化传统影响,以及对言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崇敬和本身的孝爱思想,耿橘于任职常熟期间推行了重建虞山书院并设立言子专祠、制定“言族六礼”、撰写言族谱序、补辑言子语录等一系列兴革举措,为振兴言子家族、光大言子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耿橘的贡献,加之言氏后裔几代人的努力,终有清代言子家族的逐渐复兴。
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优秀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子作为孔门杰出弟子,对于促进优秀儒家文化在江南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传承并发扬孔子礼乐思想所进行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亦构成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并为新时代背景下吸纳儒家文化精髓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也是近年来常熟作为言子桑梓故里组织召开言子思想研究交流活动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
本次虞山文化论坛以“言子与江南文化”为主题,与会学者基于言子学术研究与现实功用的双重考量,围绕言子与江南文化形成之间的关系、言子的礼学思想、言子历史地位的评价、言子崇拜的历史渊源、言子“弦歌之治”的历史源流、江南尊言学贤历史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儒家读书思想价值、儒家诗教意义、言子后裔聚族作用、言子文化数据库建设等话题展开交流,系统梳理了言子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客观评价了其历史地位,深入剖析了其当代价值。研讨活动融汇宏观和微观两种叙事模式,立意宏远而体察深刻,具有视角宽广、取向多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并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的深度对接,彰显了言子思想研究的致用功效。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当代言子思想研究的精彩成果,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未来言子思想研究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