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深度学习研究*
2023-04-07黄剑平陈泽冰
黄剑平 陈泽冰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广州,510631)
教育是国之大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致力发挥教育的育人价值,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新生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颁布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又面临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加强学习,重视深度学习,才能更好落实“双减”的政策要求,为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提质增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深度学习的内涵
1976年,著名心理学家弗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通过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学习过程可分为深层学习和浅层学习两种[1],随后两位学者提出深层学习的概念并对其进行阐述。深度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之后进行深入思考,学会知识建构与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2]。深度学习在发展初期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而提出,随着其不断实践和发展完善,学界也将深度学习引入教师专业发展中,提出教师深度学习的概念,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艾根的教授在其《深度学习:转变学校教育的一个革新案例》一文中指出教师深度学习是一个教师从新手到熟练再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3],深度学习是相对于表层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过程,能够为教师专心致志教学、深入研讨教育教学问题,寻找最优化解决方式提供新思路。我国学者张诗雅认为,教师深度学习是教师在自我的教学现场、学校教研组、校本研修等各个层面的不同研修团队中进行学习反思,从而实现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过程,要求教师分析和解决教育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并形成个人的教育思想,具有批判创造、整体联通、实践迁移、理念重构和智慧创生等五大价值[4]。相对于教师浅层、表面的学习而言,教师深度学习有利于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先前知识、经验的连接以及高阶段、主动性的建构,加强知识迁移的有效性。基于“双减”育人理念的回归,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本文认为教师深度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实际问题、促进知识迁移应用以及创造、批判创新思维,具体表现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身心发展,善于发现教学问题,勤于反思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化、迁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进而促进课堂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深度学习的价值诉求
“双减”政策的颁布是学校回归育人新常态的体现,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进一步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必须重视教师深度学习,教师通过深度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推进学生学业减负增质,实现育人价值的新生态。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尤其是加强深度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重视教师深度学习是基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变化而提出,教师应当根据育人价值和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发展提质赋能,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学习态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深入了解学生,专研教材,在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知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反思自身的教学效果,做到真正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能够使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教育智慧,不断丰富和拓展自身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因此,加强教师深度学习有利于激发教师学习潜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深度学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够更新教师教学思维方式[5],使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理性认识与思考,不断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进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双减”政策提出为学生减负,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只有把控好课堂质量,才能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才能做好减负增质,真正释放学生的学业负担。当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师备课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进行深度交流学习,通过深度学习提高备课质量,使课堂教学实施更加顺畅,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愿于学习。与此同时,深度学习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善于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从表层进行书本知识的讲授,那么就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根据教辅资料授课,那么就无法践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育人价值。因此,深度学习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理清教师深度学习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在机理作用[6],对推动课堂教学高效开展有重要意义。
3.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不只是简单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7]。提倡教师深度学习实际上是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教师只有不断钻研教学,探索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有价值、有深度的知识,以深度知识传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融入深度学习理念能够进一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注入新的知识元素,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以便吸收新知识和学会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要充分激发教师从学情实际出发,把握学生成长规律,通过自身的深度学习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度发展。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深度学习的困境
1.学习方式单一化
当前中小学教师深度学习存在学习方式单一化的现象,大多数教师把深度学习理解为学好理论知识就能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教师进行访谈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认为进行深度学习就是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当被问及在教学中有没有使用项目式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学习法等方法时,教师们表示有所听说,但很少在学习和教学中使用。此外,也有教师反映自己在教学过程很想去发现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内在逻辑规律,但是受思维固着的影响,一直不敢放手去探究。在学习上,教师采用的方式普遍较为单一,主要通过书籍阅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较少参与讲座和学术论坛等活动。还有教师认为只要学好那些能够助力教学工作的知识即可,这部分的教师只注重所学知识为教学工作服务,而对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因果关系并没有深入了解,由于教师学习方式呈现出单一化的现象,导致深度学习成效无法显现,教育教学水平难以突破。
2.学习层次浅表化
通过访谈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学习程度不深,存在学习层次浅表化的现象,深度学习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教师的学习更多地表现出任务驱动下的被动参与和敷衍应对的状态。教师往往需要通过专业发展活动或专业培训的形式来加强学习,而他们大多是为了应对外界的考核和检查而被动参与学习,对待培训作业和任务敷衍了事。被动花时间参与教师培训却不愿意花心思,从而导致教师培训与学习流于形式,表面上学习的次数多、时间长,但实际上教师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不佳。第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比较表面,未能将知识进行内化与转化,难以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如有些教师的学习过多依赖教材和教辅资料,秉持“教材至上”的观念,对所获的知识缺乏质疑态度和批判性思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书本知识进行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未能真正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的教学经验建立起深度联结,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之间缺乏研讨共进的专业意识和开放互助的精神,教师群体之间未能充分展开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学习活动零散化
教师的学习活动本应该是深层的、连贯的、系统的,但实际上教师的学习活动往往表现出浅表化、零散化、碎片化等特点。当前,教师工学矛盾问题突出,教师学习时间有限。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抱怨繁重的教学任务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度学习,导致学习活动出现碎片化的现象。此外,教师学习活动缺乏明确且具体的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激励与制度保障。由于对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学习活动缺乏系统设计,并且未能根据目标为学习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就难免会导致学习过程缺乏方向性,往往只能零散和无序地进行。而教师在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活动中很难建构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的学习活动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光靠教师自身的自觉性难以使学习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与实施。学习活动的碎片化难免会导致教师浅层次的学习习惯,使得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进而窄化了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利于教师用综合且客观的眼光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成果转化不佳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学得好”,还要“用得上”,知识运用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归宿[8]。教师深度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成果进行转化、学会迁移应用。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育工作,不管多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都是惯性利用旧有的经验、熟悉的方式加以应对,抵制变革的压力和挑战,进而造成其教学模式固化,学习成果转化不佳。当然,学校在教师如何更好进行知识迁移方面也未能引导和带领,这也是影响教师学习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追求效率和追逐利益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功利化倾向明显,学习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从众性。没有良好的知识迁移氛围无疑会打压教师对学习成果进行转化的动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教师学习的形式化,与所提倡的教师深度学习相违背。
四、促进中小学教师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
1.采用多样学习方式,促进思维碰撞
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开展深度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促进中小学教师深度学习不仅需要激发教师自身学习的意识,还应该丰富和完善教师深度学习的方式,进而为教师深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撑。教育科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教育问题与教学研究联系起来,深入研究问题背后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深度学习的能力。当前,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学校等团体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师深度学习提供了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展深度学习的交流和合作。此外,积极参与讲座和学术论坛活动也是教师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学思并进是教师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学习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多元的学习内容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提高学习的深度,打破对知识生搬硬套的局面。当然,教师深度学习还必须加强深入交流,相互学习他人的思想观点,汲取智慧成果,激发思维碰撞。
2.聚焦批判性思维,致力深度学习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模式,聚焦批判性思维,致力深度学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进而解决教师学习层次浅表化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深层次学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价值功能,利用教师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互助、携手共进的学习氛围。在这一融洽氛围下,教师个体将摆脱孤立无援的困境,通过与他人不断交流学习,激发大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使自身逐渐摆脱学习层次浅表化的困境。第二,批判性思维能够使教师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全面,结合“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理念,教师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深度学习之中,教师要掌握跨学科整合能力,发挥多学科的价值功能,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第三,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深度学习实际上是教学反思的一种体现。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还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激发大脑不断思考,产生批评思维,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构建其良性循环的桥梁。
3.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推进知识创造
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实现多元合作、同向发力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深度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激励与制度保障,既要有资源、设备等方面的物质保障,也应积极表彰和宣传优秀教师“深度学习”的典型事迹,给予教师认可、信任等方面的精神保障,注重教师深度学习的激励和阶段性成果的奖励,调动教师深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管理者应通过校本研修等途径,帮助不同教师认知深度学习的发生过程,从而调整并优化自身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全校营造一种角度多元、全员共进的深度学习氛围。同时也要注重邀请名师和专家进行专业引领与帮扶。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和帮扶下,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能就某一主题持续地与专家进行研讨和学习,从而增强教师学习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效促进教师深度学习。从教师自身层面出发,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乐学、好学、善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同时还可以通过“同课异构”等形式,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内化,避免对知识的生搬硬套,将深度学习落实到位。
4.唤醒知识迁移意识,促进成果转化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转化是深度学习的显性特征之一[9]。打破教师理论知识学习与教学情境断裂、所学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课堂这一困境局面,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学以致用的知识迁移能力,让无效学习转变为有效学习。首先,教师要摆脱原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束缚,能够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唤醒并增强自身的知识迁移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自觉进行知识迁移,学会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不断超越和重组自身原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力量。其次,学校也应充分认识教师学习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凝聚教师团队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努力营造“知行合一”的文化氛围,以点带面,从而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转化学习成果,为教师实现学习成果良好转化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最后,应制定相应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客观且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励教师做到“知行合一”,助力教师学习成果转化,落实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自身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其教学效果,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10]。因而,教师必须加强深度学习,通过深度学习提升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进而提高课堂质量,助力学生学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