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和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抑郁情绪干预研究*
2023-04-07园史雨轩
袁 园史雨轩
(1.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100091)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学习途径丰富多元,物质生活水平急剧提升,带来了中学生成熟期普遍提前,但身体的超前发展反而导致了心理发育的落后[1]。初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往学者研究表明,抑郁风险在进入青春期后会显著提升[2-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以抑郁为例,中学生抑郁高风险检出率显著高于学历更高的人群[4]。因此,改善初中生抑郁情绪迫在眉睫。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降低其悲观感和减少自残行为[5]。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对初中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及体育锻炼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显著改善,通过干预后,初中生更好地认识自己[6]。因此,本文从体育锻炼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角度出发,探寻其在改善初中生抑郁情绪过程中的价值与实践应用。
一、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外在表现
初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弱,常会伴随着较高的抑郁风险[7],这亟须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患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主要外在表现为情绪低落、自信不足、做事急躁、性格内向等。尤其是14~17岁的中学生,也就是初二到高一阶段,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对环境不适应时,极易产生负性情绪,如无助、难过、孤独、急躁、自卑等,有时还会伴有头痛、肠胃不适等状况,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残行为。
1.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患有抑郁情绪的初中学生主要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轻者,悒悒不乐;重者,悲消沉绝望。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家长、师生的沟通逐渐减少,反抗意识逐渐加深,使得亲子和师生关系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表现为没有精神、反应速度慢,成绩不理想;课后表现为嗜睡,贪玩,爱打游戏或者网络交友聊天。
2.自信不足、自我评价低
抑郁个体不能做到正视自我,自我评价会降低,认为自己前途渺茫,并以消极、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同时,也会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向内攻击自己,从而丧失兴趣、精力减退、失眠或早醒等。
3.思维迟缓、注意力分散
某种情绪的产生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自主神经功能个体会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内脏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呈现在课堂上就是积极性丧失、思维迟缓。
4.性格内向、不合群
抑郁倾向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或者是假外向)。他们不擅长交际,甚至有“社交恐惧症”。他们通常逃避集体活动、逃避现实、反应变慢,任何一点失败都会使他们过分自责或内疚。很多人都认为他们不合群,是异类分子。
二、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抑郁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抑郁个体可能会从轻度心情不悦发展为忧伤、悲观、绝望。学生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从而影响学业成绩,更有甚者会使其日常生活受到干扰。目前,影响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业压力因素
学业压力是中国青少年遭受的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8]。很多抑郁情绪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追求完美。研究发现,追求学业完美的学生更加有可能加重抑郁情绪。学业压力是中国青少年的关键性压力来源,并且是引发青少年抑郁的危险因素[9],有学者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经历越多,越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其中,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显著高于其他事件[10]。一方面,抑郁情绪会影响学生课堂听讲及课后作业质量;另一方面,在中考学业竞争压力下,学习成绩落后、老师和家长的责备也会加重学生的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人际关系因素
中学生抑郁个体常存在自卑、内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抑郁与人际关系联系紧密,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增加个体的抑郁情绪体验,Coyne提出的“抑郁的人际关系理论”指出,不良的人际关系是抑郁引发和维持的重要因素[11]。中学生抑郁个体可能会为了快速融入集体,产生归属感,从而选择主动尝试抽烟、喝酒等危害健康的行为,来寻求与他人亲近,以及校园欺凌的出现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严重影响,让他们逐渐丧失人际信任。
3.家庭风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心理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家庭经济风险、家庭亲密度风险和家庭冲突风险,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12]。抑郁情绪的中学生大多数与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反刍思维有关[13]。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之丰富是很多家长无法想象的。在这种背景下,家长若是不经常主动与孩子交谈、互动,就会形成所谓的“代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从而出现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家庭问题也会导致中学生产生抑郁情绪。
4.教育内卷因素
目前,大都数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育内卷”现象,由此引发许多不良的连锁反应。源于学习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加深、压力的加大,教师为了自己的学科成绩排名不落后,会想方设法让学生挤出时间去学习或复习自己所教的学科,从而导致大量的各门学科的课外作业都会全部集中在学生身上,迫不得已熬夜去写,家长也熬夜伴随陪读;这不仅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还会使学生在繁重作业前面喘不过气来,特别是遇到学业挑战和挫败时,容易沮丧、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学习透支、智力透支和心理透支。这样的教育内卷使学生无法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抑郁症。
三、体育锻炼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价值意蕴
体育锻炼是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段。有学者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降低其悲观感和减少其自残行为[14]。同时,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集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辅导形式,不仅能够缓解青少年学生的消沉情绪,而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因此,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帮助中学生抑郁个体从亚健康状态解脱出来,习得成功,树立自信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中学生抑郁个体建立自我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达成共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强化相互认同,从而增加对团队的认同,融入团队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培育健全的人格。
1.有效调节学生情绪
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并在运动过程中获得适当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带给参与者最直接的欢悦、舒适,消除抑郁情绪。比如,跑步可以释放负面情绪,打球也能合理调节学生情绪。团体心理辅导可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抑郁情绪调节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压力情绪管理,调节不良情绪。比如,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学生在听到类似自己情况的示例时,就会联系自己的状况,调节自己的情绪。
2.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学生抑郁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解决,日积月累,可能会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甚至会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极端个体还会出现自杀行为[15]。因此,及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校园心理危机的管理,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推动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3.实现“治未病”
“治未病”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这一理念提醒人们要珍爱生命、未雨绸缪。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落实“治未病”思想的关键。充分发掘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与体育锻炼联合干预的功能,研究并拟定干预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团体心理辅导与体育锻炼联合干预方案,切实为初中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四、体育锻炼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作用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方法进行,包括体育锻炼、团体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家长引导等。要根据学生的抑郁程度给予多元有效的干预方式。在抑郁症状初始阶段,即学生产生轻度抑郁情绪时,体育锻炼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是改善抑郁情绪的最佳选择。
1.预防厌学心理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一代面临着太多的诱惑,相比之下,学习就显得较为枯燥。尤其初中阶段,在中考和学习科目增加的压力下,中学生厌学心理日渐突出。同时,学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都会加剧这种厌学心理。对此,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目的,做到“三有”,即有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师资,并实行全天候开放[16]。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联合起来,为中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平台,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预防厌学心理,锤炼意志品质,摆脱抑郁情绪。
2.预防过度疲劳
在中学生群体中,过度疲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偏头疼、反应迟钝、食欲下降。过度疲劳包含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其中,生理疲劳主要是由于身体能量耗竭所致。由于所从事的学习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疲于被动接受知识。同样的,学生也会因为生理疲劳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产生心理疲劳。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被肯定的需要。同时通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来预防过度疲劳。
3.处理好家庭、同学关系
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易情绪化,也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若得不到家人、教师、同学理解,可能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给身边亲人的感觉就是“惹不得”,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激发其不良情绪的爆发。因此,在感觉到自身思想压力大时,中学生要积极找寻团体心理辅导机构进行交流,同时适当增加业余爱好,转移注意力。如休闲时间可以进行30分钟跳绳或球类运动等,对预防抑郁情绪大有裨益。
4.满足“归属”心理需求
首先,家长满足孩子的“爱与归属”需要。从生活上、情感上、学习上多方位关怀与帮助,要做孩子的“小帮手”,善于挖掘、发现和欣赏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建立美好的自我形象,树立自信心;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适当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放手让孩子去操作,不断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要有耐心地进行引导,与孩子进行沟通;再次,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一起面对成功与失败,从而实现与孩子的情感共鸣。
五、体育锻炼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应用策略
1.丰富干预的手段
充分发掘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与体育锻炼联合干预的身心功能,开发和验证团体心理辅导与体育锻炼联合干预方案,能为初中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比如,游戏活动是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手段之一。课前的游戏活动,或者节假日设计一些体育小游戏作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这样可以更好地调节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设计“丢沙包游戏”“双人或者三人跳大绳游戏”“篮球家庭赛”等。通过体育性游戏作业增强学生的交往与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团结和爱的力量。
2.注重干预的时机
一个人的抑郁情绪若是持续两周以上,同时伴随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过分自责、失眠或早醒等症状,基本就可以确定是典型的抑郁症。抑郁症不是不治之症,它是可防控、可治疗的,也是弹性发展的。抑郁情绪需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发现越及时,治疗效果越好。当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状时,要及时化解学生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与之交流,帮助其用新视角看待问题,避免其钻牛角尖。比如:学校每个月都会组织SDS(抑郁自评量表)测试,然后筛选出抑郁情绪的学生,并邀请抑郁个体进入校心理咨询室,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访谈,在交谈的过程中,以抑郁个体为中心,产生同理心,让抑郁个体能感受到老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然后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情绪困扰,并进行对症下药。同时班主任可请求体育老师上课关注抑郁个体的行为,尽最大可能让他们参与发泄性的体育活动,如拳击打沙包,仰卧起坐,鼓励他们多参与户外体育锻炼,通过一些形式运动改善心情,排出体内的代谢产物与毒素,习得良好情绪因子,向阳而生。
3.调节干预的频率
联合干预时需要注意干预内容的强度和活动量适宜,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多元化,不能让学生觉得内容枯燥无味,也不能让学生有被动接受治疗的感觉,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教育工作者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联合干预活动,让抑郁个体在过程中感受到欢愉和成就感,让抑郁情绪在活动后得到缓解释放。因此,既不能因为干预活动量过大,导致学生精疲力竭;也不能因为活动量过小,起不到治疗效果。国际权威研究机构英国国家优化卫生与保健研究所发布的指南中指出:一定强度和频率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患者的症状,并且可以提高其他治疗的疗效。有研究发现,每周五次高强度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因此,高强度、较高频率的有氧运动,结合每周一至二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抑郁情绪。
学校可以通过课间十分钟体育锻炼,来帮助初中生抑郁个体摆脱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改善睡眠,强化“硬件”;通过每周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初中生抑郁个体建立自我认同感、归属感,强化“软件”。
团体辅导可以运用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术和进行角色扮演、讨论问题、分享感悟等活动来改善学生的抑郁情绪。同时,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一些轻松愉快、节奏感较强体育活动。如女生可进行团体操、跳大绳等;男生可开展一些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等。
抑郁症不是不治之症,它是可防控、可治疗的。抑郁情绪也需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发现越及时,治疗效果越好。当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状时,要及时化解学生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与之交流,帮助其用新视角看待问题,避免其钻牛角尖。若是分析不出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原因,或是遇到无法解决的情况,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心理支持,引导学生正视问题,说出自身实际感受。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