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绘图·空间批评

2023-04-06曾毅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塔利空间性绘图

内容摘要:《空间性》(Spatiality, 2013)一书聚焦西方文学文化空间研究的三个关键词“绘图”“地方”和“空间批评”,从写作、阅读和思考三个维度探讨了文学生产、文本分析和空间想象的相互关系,为理解“在世”(being-in-the-world)这一根本性处所意识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明确了文学空间研究的边界及核心,构建了适用于空间批评的话语体系,阐明了空间问题的研究方法,为空间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认知构架,同时对现代人的焦虑和困惑作出了理性回应,可视作文学空间研究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关键词:罗伯特·塔利;《空间性》;地方;绘图;空间批评

作者简介:曾毅,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美国非裔文学研究。

空间作为人类存在的重要维度,不仅虚怀若谷,将天下万物纳入怀中,而且声色不动,演绎着盘根错节的社会生产关系。自20世纪后半期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潮流以来,空间理论层出不穷且异彩纷呈,经歷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演变历程。此时回首空间理论走过的路,研究其谱系、形态、内涵,展望未来的同时积极拓展疆界,是件很有意义且很有必要的事。罗伯特·塔利(Robert T. Tally Jr.)的集大成之作《空间性》(Spatiality, 2013)无疑是应时而生的学术成果。该书聚焦空间的人文与社会内涵,不仅探究了凸显空间、地方和绘图重要性的各种文学、文化研究,还考察了这些概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为空间批评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构架。

一、内容简述

《空间性》每一章节各有侧重、相互独立,但又有内在逻辑、自成一体。主体部分由四章构成,另有绪论和结语,每一章节应对文学空间实践的不同方面,结构严谨、视野宏阔、论证缜密、史料丰富,都围绕着西方文学空间研究的三个关键词:地方、绘图、空间展开。绪论部分指出“在现代、后现代时期,传统的路标或神的指引不复存在,空间迷失感不断加剧”(塔利 1)。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种焦虑,它以“绘图”方式向读者呈现关于地方的描绘,在提供参照的同时也带他们进入想象的空间。塔利也指出,强调空间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略时间性,空间、空间知觉和空间构想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因此,在详细探讨“空间性”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20世纪文学文化领域空间问题得以重视的历史背景,乃成首章。

第一章“空间转向”梳理了文学、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中大范围空间转向的历史脉络。塔利认为,这一潮流是历史、科学、哲学与社会各领域重大变革与突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随着现代、后现代时期的到来,万物分崩离析,需要采取新的绘图形式来理解空间、地理位置和文化身份。由此可见,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是对人类空间迷失和存在焦虑的及时回应,也是对新空间和新表征的试验性探索。通过这一章节的简短回顾,塔利明确了空间转向理论和实践上的几个关键节点,为空间批评绘制了一份临时性、尝试性谱系。

第二章引入了“文学绘图”(literary cartography)的概念,塔利认为作家即绘图者,叙事就是将各种不同的元素编织在一起,赋予世界以形象。通过分析哲学、文学和文化领域重要学者的不同理论,作者探究了文学制图学的存在前提、理论规划与实践方法。并指出,“文学绘图”不仅让我们获得了对世界和我们在世界中的处所的理解,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种可能改变世界或想象其他世界的工具。

第三章“文学地理”(literary geography)从读者和批评家的角度探讨了地图阅读者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文学地理学是一种阅读形式,关注文本中的空间和空间性,也关注影响文学和文化生产的不断变化的空间形态或地理形态,还可能涉及文学记录不断变化的社会空间构造的方式,以及文本表征或绘制空间和地方的方式,即文学史到文学地理的转变。

第四章“地理批评”(geocriticism)涵盖了推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空间转向的各种理论与实践,揭示文学空间并不单纯是接纳事件发生的物理载体,以及想象展开的时代背景,而同样是错综复杂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生产。简言之,地理哲学与空间的诗学、空间的生产、对权力与知识的空间分析学,及场所与抵抗运动概念,共同形成了地理批评的理论基础。

结语“他性空间”(other spaces)带我们进入以幻想模式呈现的空间和地方,涵盖奇幻故事、科幻小说和乌托邦文学等文类。塔利指出,相对于现实作品对日常现象背后真相的掩盖或误导,科幻小说、乌托邦或奇幻故事通过想象出完全不同的空间,对于思考世界的真实空间可能更有价值。

二、明确了文学空间研究的边界及核心

《空间性》一书从整体上探寻了西方人文社科领域中空间实践和空间思考的发展轨迹,并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研究的图谱。更重要的是,该书明确了文学空间研究的边界及核心,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方向,也标志着塔利的空间理论走向成熟。

风起云涌的“空间转向”见证了诸多理论和术语的诞生,如认知图绘(cognitive mapping)、地理批评、文学地理学 、文学地图学(literary cartology)等,《空间性》一书阐明了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区分了相近术语的参考价值,明确了文学空间研究的边界。塔利认为,文学空间研究有别于地理学家所从事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也不同于建筑学、考古学所探讨的空间性,而是立足于文学文本和理论,包括围绕(文学)空间性开展的各种研究,因而与西方的文学地理学、地理诗学、空间诗学、人文空间研究、制图学、环境美学等具有不同程度的重合与交集。同时指出,文学空间研究的核心是“ 空间性”,包括哲学社科领域的各种空间理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文学世界中与空间、地方、地理等相关的现象的共性,或探究在空间视角下的作品主题、人物活动、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等问题。“ 空间性” 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其后续研究的基点,随后出版的专著如《处所意识:地方、叙事与空间想象》(Topophrenia: Place, Narrative,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2019)、《文学空间研究》(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2020)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所进行的思想拓展和理论重构。一言以蔽之,《空间性》一书是理解塔利空间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节点。

三、体现了鲜明的方法论导向

尽管自空间转向以来,相关理论层出不穷,似异彩纷呈,但都各自为阵,或聚焦空间问题的某一方面,或仅从某一维度来探讨空间问题,较为碎片化和单一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构架。《空间性》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既从理论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又从文学实践的角度明确了空间研究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和适用条件。方法论导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构建了适用于空间批评的话语体系。塔利从空间视角出发,致力于不同理论话语的沟通和融合,构建了以一系列术语为核心的适用于空间批评的话语体系,包括聚焦文学创作的“ 文学绘图”、“ 地方感”(sense of place)、“ 认知绘图”(cognitivemapping)等,关注读者接受的“ 地方的精神”(spirit of space)、“ 情感结构”(structuresof feeling)、“ 态度与参照结构”(structures of attitude and reference)等,以及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生产的“ 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等。

第二,明确了空间问题的研究方法。塔利从创作、阅读、思考三个不同的维度阐释了空间问题的研究思路。他认为,作家即绘图者,在文类参数的规约下,将各种元素编织在一起,赋予真实世界以形象的同时,投射出想象的世界。这样一来,读者的阅读活动就是对文学地图的理解过程,如感知从文学绘图中显现出来的地方精神,分析影响文学和文化生产的空间形态或地理形态;批评家从作家的文学绘图中解析空间的不同类型及表征形式,以及所投射出的政治、权力关系。由是观之,《空间性》因其自身的方法论定位而更具有解决实际文学问题的能力,避免了抽象的理论堆砌和感性的文本体悟。

四、表现出强烈的现实观照

尽管“ 空间” 这一议题本身就预设了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元素,但《空间性》在考察地理学、测绘学及考古学的历史性突破和发现的基础之上,将现实存在与表征欲望联系起来,而表征(叙事)又以其隐喻功能投射出空间背后的政治、权力关系,体现了强烈的现实观照与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现代人的存在焦虑作出了理性回应。现代社会中“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Berman, 1982),传统地标不再具有指导作用,人类处于“出离家园”的空间迷失中(Heidegger 233)。因此,我们通过投射创造意义,塑造存在,帮助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空间环境中确定自身方位,这种投射就是塔利提出的“文学绘图”。就广义而言,“文学绘图”涉及各种强调空间性维度文学活动,是克服现代生活中存在异化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第二,对资本主义权力政治的批判。《空间性》中很多内容都体现了作者对空间和权力关系的思考。例如,在“权力的空间”这一节中,作者引入了福柯“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这一理论,来解释权力和空间的关系。他认为,知识和权力的有效运作贯穿于整个空间政治领域,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以此对现代个人加以监视和规训。同时,作者也从空间的视角提供了抵抗策略,即城市“游荡者”(Wandersmanner)跨越阶级边界,从权力之眼的总体化凝视中逃脱出来,并积极地破坏和重组权力的空间关系。

第三,对地缘政治中霸权主义的揭露。在“文学地理”这一章中,作者讨论了从“乡村与城市”二分法到“中心、边缘和半边缘”(core, periphery, semiperiphery)三分法的演变,指出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重建秩序。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Orientalism, 1978)中也阐释了“想象的地理”,即霸权主义者如何根据个人或群体的武断区分来表征不同空间和空间类型。总而言之,《空间性》通过对人与空间、空间与社会等问题的探究,体现出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并在现实与历史的相互审视中思索人类的当下存在与未来命运。

伴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空间变迁正在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帶来不同程度的空间迷失感与存在焦虑感。新问题的出现亟需新的解决思路,使得构建一种空间批评理论势在必行。《空间性》一书从融合了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测绘学等各个学科的理论资源,展示出极大的拓展性和开放性,为文学空间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塔利这部专著不仅具有现实的学术和社会意义,它所探讨和提出的问题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研究前景。

正是鉴于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浙江工商大学方英教授已将其译为中文,且被纳入“未名译库·当代西方学术前沿丛书”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相信《空间性》中文版的问世将为中国的文学空间研究带来新的启示,激起更多思考与探讨。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Berman, Marshall.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Penguin, 1982.

陈嘉映:《存在与时间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Chen, Jiaying. Being and Time: A Reading Book. Guilin: Guangxi Normal UP, 2019.]

方英:文学空间研究:地方、绘图、空间性。《美学与艺术评论》19(2019):56-72。

[Fang, Ying.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Place, Mapping, and Spatiality.”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Review

19 (2019): 56-72.]

Ganser, Alexandra. Roads of Her Own: Gendered Space and Mobility in American Womens Road Narratives.

Amsterdam: Rodopi, 2009.

Heidegger, Martin.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m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2.

陆扬:从空间观念稽考到空间批评理论。《文艺研究》6(2021):18-28。

[Lu, Yang. “From Spatial Concept Auditing to Spatial Critical Theo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6 (2021):

18-28.]

罗伯特· 塔利:文学空间研究:起源、发展和前景。方英译。《复旦学报》6(2020):121-130。

[Tally, Robert. “Literary Space Studies: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Trans. Fang Ying. Fudan

Journal 6 (2020): 121-130.]

——:《空间性》。方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 Spatiality. Trans. Fang Ying. Beijing: Peking UP, 2021.]

责任编辑:王文惠

猜你喜欢

塔利空间性绘图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基于HTML5 Canvas绘图技术应用
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水利规划的空间性设计
离结束贫穷还有一半的路程
论存在与非存在
还有一半的路程
塔利去旅行
Surfer和ArcView结合在气象绘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