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类田园综合体公共建筑营造浅析
——以江头村文化体验馆为例
2023-04-06冯贵秀
刘 博,陈 煊,冯贵秀
(1.南宁理工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2.桂林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1 项目缘起
1.1 项目对象界定
1.1.1 研学类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基于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理念,以农村聚落和农业用地为载体,打造以农业经济为导向的产业聚集型、功能复合型的城乡复合体。而研学类田园综合体则是以传统人文及自然文化产业作为田园综合体的核心产业,以田园风光、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为基础,打造各种类型的文化及自然资源展示基地、农耕文明和田园体验活动,形成的教育、休闲、观光的田园综合体。
1.1.2 江头村耕读文化 江头村已有近千年历史,作为周敦颐的后代以爱莲文化为核心而建的村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莲”文化,随处可体现周敦颐理学文化痕迹。村民以“读书入仕”、光耀门楣为其终极目标,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读书学习,“耕读文化”也成为江头村聚落规划设计的典型特征。
雕刻、竹编、造纸等技艺是本地的重要的非物质形态耕读文化资源,其中造纸技艺被列为桂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序复杂,体现了村民勤劳奋斗、聪明机智、坚持不懈的精神。传统节庆姑娘节则是歌颂孝顺父母、克勤克俭等传统中华文化美德,从而凝聚了家族向心力保障了家族蓬勃发展,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1.2 研究意义
周氏家族承袭先祖周敦颐爱莲思想,在外坚守“清廉为官”的戒律,保持清廉自守的家风家训,其蕴含的真诚、和谐、行善、奉献的爱莲文化价值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弘扬耕读文化,可以使村民在农事、家务之余适当开展耕读文化特色的文娱活动、知识讲习,提升文明水准;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学习之外参与农事劳作,在劳动中体悟人生哲理培厚对自然和乡村的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的珍贵品德;最后,其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培育廉洁奉公的党员干部群体也有重要意义。在已经“空心”的江头村中打造体验馆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为这一历史文化名村重新注入活力,无疑会对于宝贵的耕读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存续、发展、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2 场地现状分析
2.1 选址
项目基地位于整个村落的东南方向,其中东面靠临马路,南面靠临河流,西面以及背面靠临田地。
2.2 周边资源分析
整个村落遵循“背山面水”基本格局。村前有护龙河、龙颈河、东江河等三道河水围绕其间;三山一坡左右围护;村前又有笔架山、笔筒山等与村落形成对景;田园山色相互交融;古祠、古亭、古塔、牌坊、古桥、古井、古碑等穿梭其间。巷道则是模仿诸葛亮的八卦阵而建,狭小、逼仄,反映了古时江头村人的自卫意识。
村中以柑橘、水稻、蔬菜为主要经济作物,荷花及其衍生制品为其特色产业。
江头村半数以上建筑建于明清时期,传统的天井式建筑四面砌筑空斗清砖围合,整个宅屋封闭而严实通风。江头村这种内部开敞为院,外表封闭为墙的住宅格局,代表了中国人淳朴的居住观——家庭自给自足,阻挡外界干扰,保持私人生活的私密安逸。
3 设计目标
江头村的传统建筑是封闭围合的天井式建筑,天井尺度狭小,私密性强,采光、通风差,即使是邻里之间的走道也是非常狭小,较为压抑,不利于邻里的交往。村里尚缺乏村民互动交往的公共场所。现有村落已经无法继续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因此,设计目标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3.1 开放活力
通过打破封闭边界、界面虚实结合、植入文化天井使室内外交融流通,打造一个开放、活力的研学体验建筑空间。它不仅展示耕读文化,也将成为居民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3.2 绿色节能
利用废弃瓦材、仿古青砖、框架结构等成熟低廉的技术与材料实现低技术策略。同时通过良好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及低能耗设计,在PKPM软件模拟计算中,让体验馆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中对天然采光、热舒适度、能耗等方面的要求,实现体验馆绿色节能设计的目标。
4 设计策略
4.1 破界—布局
江头村传统民居建筑围合感强烈,中间设天井,对称布局。整个宅屋封闭而严实。为了打破原有封闭、围合的天井式建筑,创造开放友好的耕读文化体验氛围,我们采用分散式布局,使建筑开放、流动。错动的体块围合出大量的天井和灰空间,又与原有的天井式建筑相呼应,一脉相承。
4.2 破界—界面
为了打破江头村传统建筑的封闭严实的外墙界面,我们通过架空的废旧瓦片,镂空的仿古砖块以及丰富的玻璃窗洞建造一个虚实结合的建筑,为文化体验馆提供更好的自然通风及天然采光,室内研学空间与室外的耕读文化物质资源更好的融合流动。
4.3 破界—天际线
江头村村后笔架山错落有致,天井式传统建筑皆为硬山坡屋顶。为了呼应江头村的峰丛景观和建筑起伏的风火山墙天际线,同时呼应周氏家族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及村前护龙河百年流动不息的活力,将研学体验馆的屋顶设计为抛物线型双坡屋顶。不同的建筑高度,创造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天际线。通过人字型梁的框架结构,实现抛物线屋顶设计,也是我们方案的低技术策略之一。
4.4 景观—耕读文化展示天井
在景观设计上,我们将体块错动,形成的天井空间与江头村的耕读文化融合,植入视觉、嗅觉、味觉、知觉等六觉概念,让居民和游客对江头村的耕读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5 建筑设计
5.1 经济指标
江头村农耕文化研学体验馆设计的总建筑面积为3934㎡,建筑占地面积:3221㎡;场地总面积:8036.4㎡;建筑容积率:50%;建筑密度:40%;建筑层数2层。
5.2 功能分区
研学体验馆包括接待服务中心、农业文化展示区、耕读文化展示区、民俗文化展示区、历史名人展示厅、餐饮商业空间、库房等功能。
游客主出入口设置在基地唯一邻城市道路一侧,一层包含接待服务中心、农业文化展示区、耕读文化展示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餐饮商业空间及库房。展示空间为南北朝向,使它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东北角的商店和餐厅结合美食天井考虑直接对外营业(见图1)。
图1 功能分区1
二层包含历史名人展厅、教育空间、办公区,有更多的交往空间,游客还可以从二层观景平台远眺江头村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见图2)。
图2 功能分区2
一层三大展示区的高度为4.0~6.5 m、满足陈列厅空间对高度的需求。建筑空间高低错落,内外交融,层次丰富。功能动静分区,内外互不干扰。
5.3 流线设计
整个参观流线顺畅不迂回,采用串联兼并联的空间组合方式,各个陈列空间即可直接贯穿流通,又可经过走道联系各个陈列空间。
6 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上,景观轴线与江头村具有代表性的耕读物质文化遗产牌坊、字厨塔、爱莲家祠等景观节点形成对景关系。分散布局的建筑体块及构筑物围合12 个天井,将六觉体验融合到天井设计中,包括:(1)农事活动室外体验区:通过翻地、插秧、种植等农耕种植,莲花、桂花等花卉的种植,实现嗅觉及视觉的体验;(2)耕读文化户外雕塑群展示区;(3)仿古青砖丁顺交错砌筑文字展示周氏家训的文化诗墙;(4)篝火场地。观赏字厨塔、欣赏本地戏剧,实现视觉及听觉的体验;(5)竹编展示与体验,实现触觉、视觉文化体验;(6)耕读文化户外雕刻展示区;(7)雕塑展示区;(8)美食天井:特色美食分享;(9)顶层观景平台:实现对江头村农耕文化资源的远眺。
最后,三个展示区的内天井,则以时间天井为概念,通过莲花从含苞到盛放最后结果的过程,暗示观众游览完展示区后可获得对江头村农耕文化完整的认知。
7 绿色节能模拟计算
7.1 天然采光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共计得12分,为满分。
7.2 自然通风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规定,本项目满足5.1.2控制项要求,并且满足5.2.10评分项,得7分。
7.3 热舒适度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2012)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在热舒适度一项得5.5分,达到标准。
7.4 热工性能
本项目围护结构构造做法:
屋面类型(由上到下):
第1层:细石混凝土(40.0mm)
第2层:水泥砂浆(20.0mm)
第3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60.0 mm)
第4层:水泥砂浆(20.0 mm)
第5层:轻集料混凝土清捣(30.0 mm)
第6层:钢筋混凝土(120.0 mm)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类型(由外至内):
第1层:水泥砂浆(10.0 mm)
第2 层:模数空心砖砌体240×115×53(13 排孔)(240.0 mm)
第3层:聚氯乙烯硬泡沫塑料(60.0 mm)
第4层:水泥砂浆(10.0 mm)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类型:
第1层:水泥砂浆(20.0 mm)
第2层:钢筋混凝土(120.0 mm)
第3层:岩棉板(60.0 mm)
第4层:水泥砂浆(10.0 mm)
外窗类型:
构造:隔热金属型材Kf=5.8 W/(m2·K)框面积20%(6中透光Low-E+12空气+6透明)
热工性能:传热系数2.60W/(m2·K),夏季玻璃太阳得热系数0.46/冬季玻璃太阳得热系数:0.46;夏季玻璃遮阳系数0.53/冬季玻璃遮阳系数:0.53;气密性为6级,可见光透射比0.62,能耗指标满足《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实现了绿色节能的设计目标。
8 结语
江头村的耕读文化资源为研学型田园综合体的打造提供必要的条件,文化活动类公共空间的植入则推动了研学型田园综合体的硬件更新和软件升级。公共建筑空间中实现农耕种植体验、文化活动、民俗表演、特色农产品推广、文创产业、多媒体交互可以重建亦耕亦读的文化生活,扭转江头村日渐“空心”的趋势,是其价值发展新的谋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