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农村籍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H校近两年农村籍大学新生的调查
2023-04-06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大部分家庭也得利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富了起来。因此,许多农村家庭富起来、走出来,也让农村籍的学生不再受经济所困而上了大学。但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许多农村籍高职生入校后出现种种心理困扰。为了帮助农村籍高职生新生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提高学习效率、保障身心健康,需要从学校整体管理出发,出台相应政策完善心理育人机制,有效促进农村籍高职生全面发展。
1 H校近两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如表1 所示,2020 年参与测评的农村籍大学新生人数:3075人,其中有效数据3062份;2021年参与测评的农村籍大学新生人数:4831 人,其中有效数据4773 份。2020 级和2021 级学生有效测评数据共7835 份。图1 是对近两年农村籍大学新生测评有效数据的分析。
图1 近两年H校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1 2020、2021年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评
测评结果显示:38%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一级心理问题占9%(709 人),二级心理问题占15%(1165人),三级心理问题占14%(1068人),62%的学生无心理问题。
从图2、图3可以看出,2021年与2020年相比,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增多。一方面原因是2021年农村籍大学新生人数比2020 年增多;另一方面,从百分比上看,不管是一级、二级还是三级心理问题,2021级学生的占比均比2020级增多,无心理问题学生占比减少。
图2 2020年与2021年测评数据对比(人数差异)
图3 2020年与2021年测评数据对比(百分比差异)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关系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及时有效地分析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疏导及治疗就显得更为重要。总体而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个人
2.1.1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存在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而造成入学时这种学习状况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其中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个人原因,例如入学前就存在的个人问题,如癫痫、脑瘫、精神类疾病等。因身心状况而影响到学习效果,但由于渴望获得求学机会,故而报考高职院校。
2.1.2 个人特殊经历造成的心理创伤而出现的心理疾病 在农村地区,许多青壮年会外出务工,因而留守当地陪伴子女成长的家长少之又少,大量的农村籍学生的成长经历中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由于老年人精力不足、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对于农村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与教育容易缺失,安全问题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农村籍学生经历过特殊个人经历,例如被霸凌、被侵犯等等,但由于家人无力维护、或抱持陈旧思想认为曝光出来很丢人而缺乏对受害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这类学生往往在内心极端压抑、自卑、缺乏对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和信任,更有甚者,长期的压抑与逃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一部分受害学生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
2.1.3 睡眠不足 睡眠对于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青少年的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情绪行为发展、代谢功能都有密切关联。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青少年来说,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行为冲动等情绪行为问题,损害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
2.2 家庭
2.2.1 经济较好的家庭 伴随着现如今经济的进步,社会生活条件的丰富、物质条件的满足,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反而衍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农村地区,许多家庭近年来趁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的好转,生活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由于父母早年间经济状况较差,所以当如今富起来后更渴望能弥补孩子,对子女的需要尽力满足而缺乏克制。并且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导致子女缺乏独立性,认为自己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这类学生往往会出现自我中心、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规则意识等问题;还有一类学生,父母虽然很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但由于过度重视学习成绩,缺乏相应的教育技巧与心理关怀,在抚育过程中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父母要有绝对权威的教育方式,动辄打骂,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几乎从未认可或表扬过孩子,这类学生往往极端自卑,否定自我,缺乏自我认同感,个性比较压抑,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甚至出现了躯体功能障碍。
2.2.2 家庭情况特殊 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孤儿、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特殊贫困家庭,因为家庭情况特殊,父母自顾不暇,以至于无力关怀子女,或缺乏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这类家庭学生往往缺乏家庭温暖与教育,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缺乏教育与引导,容易结交损友,误入歧途。
2.2.3 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 部分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子女的教育缺乏重视,或有心无力,这类家长往往在子女教育方面配合度较低,缺乏对子女的陪伴与正确引导,当发现子女学习成绩并未按理想方向发展时,父母迅速开始对孩子失望。他们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自己管不住了,只要孩子在学校不惹事就好了,对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不闻不问,也不主动与老师沟通。
2.3 社会
2.3.1 疫情 伴随三年来新冠疫情对生活、经济、就业、人际交往等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心态、生活品质受影响,学生家长在生活压力增大的同时容易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就业形式的压力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2.3.2 舆情 当前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与外界沟通的首要方式,但农村籍高职新生中许多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人的陪伴,从小被丢给手机,过早地接触到网络,受网络的影响。享受便利的同时,虽然个别同学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但舆情中相当部分消极、负面的消息也铺天盖地的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且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相对缺乏理性的分析与判断能力,看待问题较为片面,情绪波动大,容易钻牛角尖,出现极端的想法或举动。
2.3.3 网络游戏 由于农村籍高职新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理想的本科院校,因此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自我认可、自信心严重不足、缺乏人生规划和理想、生活迷茫,这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容易沉迷虚拟游戏世界中,在虚拟世界中寻求自信心与成就感,进而占用大量时间,影响休息与学习,甚至干扰到人际交往,进而更难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认可,一步步造成恶性循环。
2.3.4 群体特点 农村籍高职新生大多处于18岁上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时期,因此更强调平等关系,要求受到尊重,更注重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极易对老师的权威形象产生对抗情绪。与此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更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因此又容易向周围环境妥协,受到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影响,例如攀比、网络游戏、恋爱等。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除配备基本的预约接待室、心理咨询室外,也需要给学生提供心理放松和减压的场所和相关设备,同时加强借助专业的软件测评,建立完整的集心理咨询预约、心理档案整理、心理测评、线上咨询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帮助学生更快捷、更便利的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有效保障提前发现问题,提前介入,防止学生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
3.2 做好心理普查与日常谈心谈话工作,及时发现,尽早干预
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对心理普查后预警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工作,在谈心谈话工作过程中发现确有异常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措施给予相应的帮助;在谈心谈话工作过程中未发现异常状况的学生,也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避免误判、漏判。心理辅导员要建立系部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班主任充分运用好心理委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及时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适时开展个别学生的谈心谈话和辅导工作,必要时启动危机干预预警机智,并做好记录。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足额配备心理健康专职人员,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全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合力,满足学生心理成长需求。对于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要通过参加培训、督导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辅导技能,这样才能应对学生愈加多样复杂的心理问题;对于其他教师,要了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结合农村籍高职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正面影响,形成阳光积极的育人场所。
3.4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素质拓展训练。尤其在疫情封控管理期间,学生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过多的压力、负面情绪无处释放,生活满意度降低,这时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需要注意,不同的活动应刻意设计针对不同的活动群体,努力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3.5 建立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时代的学生群体自我意识更强,在与老师、长辈相处的过程中也更渴望获得尊重与平等,教师是教育学生、处理学生问题的一线人员,在处理学生问题中给予学生真诚、尊重、相对平等的态度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建立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有效保障良好的师生沟通,达到育人目的,而不是强制的要求学生,要讲究方法,因材施教。
3.6 关注教师群体心理健康
教师是直面学生群体的一线人员,在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教师直接与学生打交道,当教师的心理出现困扰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一味强调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而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无法真正的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因此,积极关注并提升教师群体心理健康也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
3.7 家校合作
保持与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家长联络畅通,及时沟通。建立完整的符合当前农村家庭条件与思想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引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多关注其心理状态,尽量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及时倾听子女的心理感受。在多子女家庭中家长尤其要注重平等关注到每个子女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同时,家长应培养子女自立自强自信的个人品质。此外,在子女出现心理困扰或问题时家长应及时与学校保持有效沟通,与家长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发展。
总之,要提升农村籍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当代农村籍高职新生成长环境与个体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有效方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保障校园乃至社会的稳定,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