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防返贫”对策的研究
2023-04-06荣加超吴李川
隋 明,荣加超,张 阳,吴李川,周 文,2
(1.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都江堰 611800;2.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3.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9)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重要战略。从“两个一百年”跨越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中国的农村贫困将进入由“超常规”向“相对贫困”发展的新的新阶段。从复杂性、内生性和长期性三个角度出发,建立“防返贫”的社会治理机制,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职业教育本身的内在作用出发,对“防返贫”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并探讨实现这一目标可能的途径。
1 职业教育与“防返贫”耦合机理分析
职业教育在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防返贫”制度的建立,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社会、生态系统等错综复杂的系统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子系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推动“防返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与“防返贫”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的系统,其具有促进内生动力的功能,和作用。在人才的培养上,以职业教育、技术、知识为“防返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我们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人才,科学研究成果丰富,能够为“防返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防返贫”的文化取向[1]。而“防返贫”的发展策略则是对高职教育的导向—重组,并与之相适应、平稳发展。加大在“防返贫”工作中的投入,不仅能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的影响力,还可推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实力,加速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防返贫”工作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贯彻和执行“精准扶贫”延续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结合职业院校的内在功能,以及“防返贫”的现实需求,构建了两者的耦合机制:从职业教育和“防返贫”的互动机制出发,对二者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见图1)。
图1 职业教育与“防返贫”的耦合机理模型
1.1 人才培养与“防返贫”的人才建设耦合
1.1.1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上具有积极作用,为社会提供大批技术型人才,而人才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发展、“防返贫”的重要力量。
1.1.2 人才需求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高技术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防返贫”不仅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而且国家加快农业、工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对职业院校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一项挑战;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结构等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达到规模效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而也间接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规模。
1.2 社会服务与“防返贫”的经济建设耦合
1.2.1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实现成果转化,如利用系统集成方案、教学仪器、软件产品等技术,通过技术开发、转化和推广,直接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等现实问题。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
1.2.2 经费投入改善资源有效配置 加强农业农村人口“防返贫”的各项措施落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是国家对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一个重要要求。首先,专项资金的分配是关键,在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生规模,完善教学设备,在教育、科学、实验实训有机结合等方面加大投入。二是要强化教师队伍,从优秀的企业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一支具有精良技艺、专长、有良好师德、有过硬技术的队伍。
1.3 职业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耦合
1.3.1 文化传承,提升职业素养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传承,提升职业素养;人民有信念,国家有力量;每个人在工作中所经历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的财富而奋斗的历程。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解、体验中获得文化的熏陶,进而引导和推动学生树立起文明意识、争创大国工匠精神、展示文明形象。要把“知”与“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文化视野”,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教结合;促进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就业。
1.3.2 文化自信,转变办学理念 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就必须不断完善职业学校的定位与培养机制。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创新”为内容,以“创新”为载体,以“精益”为手段,以“精神文明”与“职业教育”相融合。要实现“防返贫”,必须从利益导向、单一导向向道德导向、多元导向转变。
2 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体系的建设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之后,我国的社会治理从“扶贫”到“教育”,逐步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十四五”时期,我们党的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2]。“防返贫”作为一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工程,必须突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基层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贫困地区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员的输送源头的角度,从“重视个体的内在发展需求”和“多层面的社会协作”两个层面来治理“防返贫”。
2.1 重视个体思想与情感的内生需求
“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在“脱贫攻坚”时期大刀阔斧般的推进的同时,也促使我国的教育扶贫逐渐从“绝对贫困”走向了“相对贫穷”和“帮扶兜底”,最后转变为“发展型”。从“防返贫”的视角审视贫困,既要把“脱贫”作为衡量标准,又要注重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保障其受教育权。教育的特殊性、情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防返贫”既要直面贫困,又要从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等内部因素着手[3]。要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方面对贫困人群进行挖掘和提升,尤其要加强文化渗透和价值润化。职业院校“防返贫”管理体制要以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政府、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自主性、责任性,实现思想观念、情感归属、精神意志等内在发展的突破。
2.2 注重多元协作
相对于以政府为主的强力推动,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返贫风险高、致贫因素较多,“防返贫”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应从教育体制、产业结构、地缘环境等方面着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调。“防返贫”的特点是:(1)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横向协作具有长期性、效果滞后、价值隐性等特点。“绝对贫困”要做到“工具理性”、“扶贫效果”和“脱贫效果”三个方面,确保如期完成“防返贫”教育;在农村发展较贫困的同时,“防返贫”教育也在其价值理性的引导下,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2)教育发展、产业升级、生态补偿等政策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而达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造血式”扶贫。在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纵向统一。而从“防返贫”的纵向参与角度来看,“防返贫”教育需要更广泛、更多元的参与。政府在任何时候都建立在其组织、决策和信息基础之上。(3)在扶贫工作中,可以运用自身的力量,进行扶贫工作,从而达到“防返贫”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多维贫困、多元贫困、动态贫困等新的贫困问题,其中政府、学校、企业是“防返贫”的主要力量和资源;这种转移、分散、分配多元协作的核心,是解决与个体的基层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就需要在“防返贫”教育中形成政府主导、各类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治理模式。
3 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体系的路径策略
3.1 构建“脱贫能力为基础、可行能力为核心”的框架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价值理性”远远高于“工具理性”。以科学的战略思维、发展理念和分析框架,为精准扶贫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十九大报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十大报告中均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促进绿色经济、促进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等发展战略。职业教育要实现“产品升级”、“绿色化”、“现代化”和“工业化”,实现国家在经济和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4]。贫困人口具有频繁、多发性、反复性等特点,表明贫困人口的抗贫能力、劳动能力普遍偏低,尤其是部分已经脱离了贫困的家庭,面对各类风险冲击的能力较差;陷入“贫穷—重新贫穷—再贫穷—再贫穷—再贫穷”的循环。阿马蒂亚·森的可操作性理论认为,发展人力资本可以消除贫困的弱点和持久性,从而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生计、生存能力、脆弱性与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阿马蒂亚·森的能力可行性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脱贫能力、可行能力”的扶贫评估系统(见图2)。农民的生计资金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其风险承受力与其自身的资金情况有关。风险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户的贫困状况,这与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图2 基于可行能力的农户生计与贫困的分析框架
3.2 提高职业教育扶贫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消除贫困的陷阱中,发展经济学家赫尔梅和谢菲德将持续贫困与经常贫困联系在一起,称为“长期贫穷”,后者是短期贫困[5]。在分析了短期和远期两种类型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短期和远期的两种主要影响因素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其中某些因素的显著程度不同,而个体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有关数据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对贫困具有更大的长远影响,但对短期贫困的影响却很小。对家庭成员接受专业培训、劳动力比重、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影响;长期贫穷与贫穷易受伤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联系。研究发现,我国贫困地区的短期贫困与长期贫困之间的关系是有差别的,有必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职业院校的扶贫工作就能真正发挥作用。比如,专业教育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期的培训,无论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都可以进行技术培训。为此,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提升其“生存能力”,提升其自尊。同时,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新职业农民培训”“农民工返乡培训”等职业培训计划,从长期的角度着眼于贫困人口,并实施相应的产业扶贫政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困人口的易受伤害,并将其从贫困中解放出来。
3.3 引入PPP 模式,补位社会工作,构筑多方联盟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
贫困山区的传统教学和训练,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师资和基础建设,因此通过引进PPP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社会公共资源,改善农村社区的体制,实现农村社会公平;引进社会资金可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减少农户的经营风险;实现了对资源的最佳配置;这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要道路。
3.3.1 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构建复合型贫困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好政府在各方面的积极影响:(1)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由单一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向多元发展;(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在精准脱贫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在教育扶贫领域内的活力,鼓励引导学校、企业、社会团体;(3)非政府组织、国际性组织等通过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建立起以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化、专业化的教育减贫体制。
3.3.2 彰显社会工作优势,实现多元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贫困群体参与扶贫工作。社会工作是实现我国城乡居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困治理体系,在协调社会利益、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组织的生命力等问题上,已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评估和规制的联合使用可以产生正面效果。到2021 年底,中国民间社会工作机构超过5000家,这些机构的广泛参加,将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6]。
3.3.3 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多方协同的职业教育发展联盟 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的建议书》中,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潜力进行了探讨。建立区域内、区域协作联动的创新机制;构建“三农”协作协作体系,构建“跨时空、跨时空、制度化”的“协作”机制,构建“三大”协作机制,构建“三方”协调推进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格局。
4 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从贫困人口发展的历程来看,贫困人口从“接受教育的平等”向“均衡、高质量发展”的转化。前期,国家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些具有中国特点的教育信息化战略,从宏观调控走向了微观,为我国的“教育扶贫”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目前,全国已全面小康社会,教育扶贫步入优质、公平、优质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我们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先进知识、先进的资讯科技,让广大贫穷的人民享受到共同的资源;为满足贫困者的能力、情感观念等内部需要,构建自主、互动的学习空间,准确、恰当地提供资讯服务。新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着“防返贫”“全面、全面、全过程”等诸多重大的行政问题。
4.1 整体构建“大数据+防返贫”的精准帮扶系统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有效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是目前高职院校“防返贫”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决策和有效管理,通过大数据获取相关资料,实现对贫困人口实时监控,准确地找出致贫和返贫因素。利用数据可视化与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对贫困人群进行多维、标准化的统计和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区域、个人和资源提供者之间的精准连接。因此,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精准脱贫机制是当前“防返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实现“防返贫”工作的数字化和数据化。要坚持“三个核心,两个平台”,建立全国和省级的“防返贫”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动态跟踪。其次,强化职业教育的视野与组织布局。要使高职教育的资源可视化,就必须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的各种深层次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它们的逻辑性进行可视化。三是要持续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扶贫统计工作的标准化和准确性。
4.2 重点搭建“互联网+教育”下的远程交互学习平台
目前“防返贫”工作将会更注重精神境界、文化知识、终身学习意识等方面的精准帮扶,而信息化技术将充分利用其泛在全域性、远程视真性、群智协同性等优势,突破时空限制和跨越信息壁垒,实现“远程手拉手,异地心连心”的精准培育与精准关爱。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防返贫”的治理体制应当进一步健全“互联网+”的远程交互教学系统,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持“互联网+课堂”技术的持续革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师生在虚拟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发挥虚拟学习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以实现从被动的学习心态向积极的学习态度转化。其次,要强化“互联网+”的学习社区;要解决我国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巨大差异,急需建设“学习社区”在线教育系统。三是要充分发挥知识与资讯之间的交互作用,主动地将所产生的知识与所产生的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在生产与资讯交互中形成社交粘性;由此,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学术共同体。四是“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可以实现多种教学实验、技能训练等同步异步教学实验。应用云平台技术进行实验模拟训练和生产装配模拟训练,解决了装备、场地等问题。实现区域间、城乡、校际的教育资源的深层次分享,实现区域间、城乡和校际的教育资源的深度分享,从而有效缓解了我国农村高素质人才的不足。
5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防返贫”的重要抓手,最好的减贫方式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育的力量,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技术能力水平,使农民尽快摆脱“能力瓶颈”,从本质上实现“防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