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见到看懂:教师跟进式观察的思考与实践
——以大班项目活动“消防车”为例
2023-04-06邹秀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文/邹秀珍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教育过程”之“师幼互动”中提出: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聚焦区域活动中教师跟进式观察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幼儿游戏行为的持续关注及有效回应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提升,但由于儿童本位意识不明确、儿童发展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幼儿的游戏需要与教师的跟进回应不匹配,存在低效、无效跟进甚至是负效跟进的现象。本文以我园教师跟进式观察记录为依据,聚焦大班项目活动“消防车”的组织实施,分析教师观察跟进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引领教师从“看见幼儿”到“看懂幼儿”,实现师幼的共同成长。
一、项目活动中观察跟进的价值旨趣
项目活动源于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经验。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将某个大家感兴趣的或适宜的问题或事件作为项目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发现相关知识,建构相关经验。其中,幼儿是项目的发起者、研究者和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的观察跟进对幼儿的项目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师幼共同合作推进项目活动进程。
1.专业观察,支持项目内容的生成。
幼儿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面对当下所处的各种生活现状,总有许多感兴趣的内容或问题,项目活动的内容正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在幼儿园组织的消防宣传活动中,幼儿近距离接触消防车,对这几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消防车的名字都一样吗?水管为什么能喷出水?消防车的云梯能升到几层楼?……教师收集幼儿讨论的问题,以科学的观察发现关注点,追随幼儿的兴趣和思路,和他们一起制订项目方案,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幼儿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提出问题,而教师基于专业观察,以关注幼儿的兴趣为项目活动的出发点,以问题的探究为生长点,师幼共同发起项目的探究。同时,梳理幼儿发展目标后的建议和提示,并通过环境创设、经验分享等策略,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项目的达成目标和具体内容,才能让项目活动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2.有效跟进,促进项目经验的丰富。
在项目活动“消防车”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合作,预设初步框架,提出制作消防车、马路微景观等不同的项目任务。幼儿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有了比较明确的任务意识。在项目过程中,幼儿遇到了诸如车轮等高、如何滚动等操作难题,教师在每一天的观察中了解项目的具体进程,并依据幼儿兴趣需要、项目核心经验灵活调整指导策略,通过材料多元跟进、指导互动跟进,不断激发幼儿项目探究的主动性和深入性,发现并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建构并丰富项目相关经验。
3.师幼互动,促进学习品质的提升。
项目活动中幼儿对某一个问题或事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究、试错、重复等,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消防车”的项目持续了2 周左右的时间,期间,幼儿因心理与经验的发展制约,难免会出现兴趣点转移、消极面对问题等现象。教师通过开放性提问、消防队实践活动、幼儿问题大猜想、推测讨论等方式,重燃幼儿的兴趣,也为他们完成自己制订的项目任务增添信心。有效的师幼互动能够为项目活动注入“强心剂”,促进幼儿逐步养成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尝试、乐于想象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二、项目活动中观察跟进的问题剖析
结合我园大班教师跟进式观察记录分析,教师在大班幼儿项目活动“消防车”中观察跟进的时机、策略以及视角还存在跟进不适宜、回应不到位等问题,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
1.核心经验把握不准。
教师对于幼儿在项目活动中言行举止的跟进式观察仍然停留在浅层,对其行为背后指向的核心经验把握不明确,归根结底是教师对于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发展目标或问题困难预设不足,缺少对项目探索过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的分析与解读,所以只能通过简单的提问或者缺少针对性的材料进行浅层次的跟进。
项目活动“消防车”第一次观察
行为描述:“我会逃生”主题活动中,消防车组的小朋友在尝试制作“模拟消防车”,在有了车身的情况下,开始制作“车轮”。小组内的“设计师”小七同学随手画了四个圆作为车轮。在进行装饰、裁剪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霖晗提出问题:这个车轮不圆,装到车上不好滚动……小七同学停下来思考了片刻,开始和小组成员讨论如何做出圆圆的车轮。讨论之后,他们决定用圆形的物品印出圆形的车轮,有人说用大胶带印画车轮,有人说用纸盘印画车轮……一阵寻找之后决定用奶粉罐印画车轮,因为奶粉罐的大小比较适合,故依此裁剪出车轮进行装饰。教师引导:如何能让“车轮”坚硬、立起来呢?于是孩子们又裁出相同形状的纸板对车轮进行加固,最后进行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霖晗在车轮上打上胶,随后站在车厢的两边,等四个车轮粘好后将车身放平,却发现车身不平稳……
行为分析: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制作“车”,在完成“车身”的基础上尝试制作“车轮”。刚开始小七同学随手画了四个“车轮”,但是很快组内其他小朋友就发现了“车轮”不圆的问题,这说明孩子们在游戏中是认真思考的,能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其运用到游戏中。但是在安装“车轮”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经验还是不够的,需要在帮助下完成……
跟进策略:(1)让孩子们尝试寻找、发现在制作“消防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调整环境,提供图片、实物,供幼儿参考、学习,为其游戏提供具体实施策略的帮助、支持。(3)提升经验:除了在游戏后的讨论中获得一些经验之外,还可以设计调查表,幼儿回家后继续调查,了解更多关于车的知识,为后面的游戏奠定基础。
这一段观察呈现了幼儿在该项目中产生的新的探索行为,包括车辆部件的设计制作、材料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然而教师的分析只是停留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层面,对于项目中关于车轮等圆、圆形中心定位等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缺少思考。因此,教师所采取的跟进策略也就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上这种跟进式观察在幼儿的项目活动中较为普遍,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往往只关注幼儿行为本身,却忽略了他们行为所呈现出来的发展水平和有可能实现的发展目标,未能及时针对该项目中幼儿的核心经验建构采取有效的跟进策略。教师需要运用专业理论察觉幼儿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指向发展的核心经验,帮助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其获得学习与发展。
2.经验建构存在视角偏差。
项目活动虽然是教师和幼儿合作完成的过程,但一些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幼儿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于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提供跟进策略。这里存在活动主体的视角偏差,幼儿才是活动的发起者、探索者,教师思考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知道的,从教师的视角发现问题,采取跟进措施,忽略了幼儿探索中的想法与困惑。
项目活动“马路边”第二次观察
行为描述:游戏开始了,崔家铭说:“今天我要给高架桥做一个楼梯,这样行人就可以从高架上走下来了。”他用黏土制作了一个紫色的楼梯。阳阳说:“楼梯是有了,可这是行人走的,汽车该怎么下来呢?”于是他们又开始研究汽车的道路。第一次,他们用大量的黏土做了一条通道,连接在高架桥的边上,可是黏土没有干,特别软,一会儿就倒塌了。
我见了,就让他们在美工区寻找可以做路面的材料,他们发现了冰棒棍,于是就开始用冰棒棍制作,用双面胶将棍子粘在一起,做了一个路面连接在桥边上。
行为分析:(1)幼儿对于提出的问题,能及时进行改进,每一次的游戏活动有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2)幼儿对双面胶的使用有误区,总是将双面胶当成透明胶,在作品制作的美观上缺少审美。(3)材料使用的单一,习惯使用一种材料,同样的物体不会用多种材料去制作。
跟进策略:(1)双面胶的使用存在错误的操作,可以集体学习一下班级各种胶类物品的使用,如固体胶可以粘什么、透明胶在什么时候使用合适、双面胶及胶枪的使用方法等。(2)“消防车”组和“马路边”组进行小组联动,在游戏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在上述的跟进式观察中,教师的跟进与幼儿的行为、经验指向指导完全不匹配,以预设的项目成果的视角出发,过多关注材料的使用方法,从而忽略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问题核心——高架桥面的不同高度差,跟进策略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支持幼儿的进一步探索。
项目活动中特别强调幼儿主体,从活动发起,到每一个环节的实施,幼儿的想法和需要都通过小组计划、讨论交流、同伴合作等方式获得自由表达;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坚持从幼儿的问题和想法出发迁移经验、创设情境,以开放性的提问、案例式的讨论、小组化的操作,帮助幼儿大胆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
3.知识经验的传授倾向主观。
项目活动中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或任务,以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在尝试、试错、重复中努力解决问题,不断丰富着操作方法、项目主题以及同伴交往的相关经验。然而一些教师不自觉地就以师者自居,迫不及待地将一些知识经验直接传授,剥夺了幼儿自己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的机会。
项目活动“消防车”第三次观察
行为描述:这一次铭悦将一张折纸正反反复折叠9次后,在折纸一边贴上双面胶,随后粘在已经破开的消防车的厢帘一侧。贴好后,她发现折纸的长度超过了厢帘的位置长度,便用剪刀剪去超出来的部分。梓曦说:“你这个纸肯定太长了,我来量一下”。她拿出直尺开始测量厢帘的长度,先把直尺水平横着摆放,从刻度0开始,用手指一边指一边嘀咕:1,2,3,4,5,6,7,8,发现长度一直到数字8,她表示:“我知道了,刚刚我量出了是数字8,那我们就剪到8就行了,这样就不会多出来了。”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行为分析:(1)能与同伴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发现厢帘长度不吻合时,有前期的测量工具经验,从而能够想到使用直尺去解决问题,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在前一次消防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工。(2)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算长度,将问题具象化。
跟进策略:(1)教师支持。教师可以将该幼儿测量的正确方法拍视频播放给幼儿观看,激发其他幼儿学习,起到示范的作用,从而使得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美工,而是有了深入的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材料支持。幼儿掌握了测量边长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投放表格式的测量记录单,请幼儿适时进行记录、对比,丰富测量经验。此外还可以投放一些其他的测量工具,如:小棒、小尺、棉签等材料,激发幼儿的测量兴趣,满足不同幼儿的选择。(3)环境支持。将测量的方法拍成照片张贴在经验墙上,进一步丰富幼儿经验。
在上述的跟进策略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测量能力的掌握,从项目参与幼儿的示范介绍,到测量游戏的拓展,急于将更多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幼儿,生怕错失教育的契机。而我认为,跟进的策略应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该幼儿的经验并不一定是其他幼儿的需要。
因此,跟进式观察的要点不应该只是跟进,急于指导与经验传授,为了跟进而跟进可能会扼杀幼儿对于问题的好奇与探究。教师需要基于幼儿当下的需要和身处的情境,采取适时适宜的跟进策略,问题情境下的学习才最有效。
三、项目活动中观察跟进的反思启示
1.“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再解读。
在幼儿园项目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我们不断强调“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在项目发起、探索以及任务达成等不同阶段的话语表达和深入程度,但并不是完全否认教师对于项目活动的支持与跟进。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认为,教师的想法应该在幼儿之前,多维审视项目的教育价值、实施方案、预期效果以及幼儿发展目标等;而教师行动应在幼儿之后,项目实施中提供充裕的机会,幼儿能够充分操作与感知、讨论与协商、实验与归纳,在旧经验的融汇与新经验的建构中获得主动发展。
2.跟进策略有效性的理性甄别。
在每一次的项目活动中,幼儿的言行举止表达出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以大班项目活动“消防车”为例,教师在分析幼儿游戏行为时,应该依据大班幼儿发展目标理性甄别:幼儿已有经验水平如何,是否遇到困难,是否需要提供帮助。教师跟进的时机和策略尤为关键,过早跟进,幼儿失去了自主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完全自主,也会出现经验重复、情绪消极等问题,这样的跟进是无效或负效的。
明确观察目标与幼儿发展的适宜性,这是看懂幼儿的基础。教师应该把握重点,适时适宜采取有针对性的跟进策略,有的放矢,跟进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游戏发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3.兴趣驱动的长效互动模式。
在“消防车”的项目活动中,幼儿每天有序且有价值地合作与探索,与其中人、事、物有效互动,在新旧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获得有益的经验和体验。项目中的教师则以时间脉络为线索,关注每次活动前的有效引导、活动中的及时点拨、活动后的分享提升,是一个持续观察、持续跟进的动态过程。在对项目主题的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一段时间的持续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是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从而建立和谐的师幼长效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