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2023-04-06刘观园

公关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问卷职业

刘观园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设计回收汇总以及相关性分析探究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校内工作任职、学生活动参与情况,校外实习、实践锻炼情况,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校内学生参与各项学生会、社团活动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但勤工助学、助教岗位对择业观影响不突出;校外的实习、实践锻炼,对大学生择业观存在显著影响。同时,有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学生对自我有更好的规划,有积极的择业观。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择业观,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颇为严峻,用人單位对学生的劳动操作技能、劳动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从校园进入职场,基本技能培训在前期就需要积累。高校在教育学生端正自身的劳动认知、增强劳动操作技能、提高自身劳动实践能力上担任着重要角色。学生自我的劳动实践能力对自身择业观的树立有重要的影响,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有利于指导、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择业行为,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职业选择中获得更多主动性。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来提高整体素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培养就业核心和竞争力,为今后的就业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失去就业实力。因此,探究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对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及文献综述

1.研究意义

对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研究能够多视角揭示高校劳动教育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之前劳动教育的“再现”,而是让人们懂得劳动贯穿于生活方方面面的道理,当下的劳动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劳动教育的内核不再是劳动光荣而是劳动幸福。对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研究,提出高校可操作性的劳动教育对策,有助于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拓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

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行为。

2.国内、外相关研究

高校劳动教育一般被视为教育与培养人的手段和途径。裴斯泰洛齐注重学生的手工劳动,并将手工劳动作为培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主张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家卢梭提出要通过劳动技能的教育来培养“自由人”[1],劳动教育可以使人具备各种思想品质,能自食其力。德国“职业学校之父”凯兴斯泰纳提出要将生产劳作实践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必须使劳动渗透到生活中,在劳动实践锻炼中获得谋生的职业能力[2]。

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因为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劳动理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促进充分就业,也可以通过价值态度和劳动道德的形成助推就业的高质量发展[3]。而劳动意识和劳动认知决定了参与就业的主动性,劳动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在院校中同样存在。王汉江和姜伯成研究在职业院校中劳动教育倾向于生产技能培养,与就业存在直接关系,相对劳动思想教育在职业院校中有所忽略。[4]夏心军研究在高中阶段,劳动教育效果不佳往往由于受二元的劳动观、初中结业分流机制、高中学业压力、家庭教育态度影响[5],这些都对正确择业观念的树立产生了不良影响。任志锋从劳动教育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这一要求入手,认为这一要求精准切中了当前体力劳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淡化、弱化和异化的突出问题,导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出现[6],而这又直接导致不珍惜工作成果、不想就业、择业观不良的严重后果。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作用包括对大学生择业目标的指导作用、对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择业认知的过滤作用、对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动力作用、对大学生择业道德的规范作用、对大学生职业适应的促进作用[7]。

3.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分析

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和客观认识统一的产物,不仅有自我内在的思想意识,还有外在的客观条件的部分。大学生择业观是由大学生对自己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思想形式等所构成,文中聚焦在“观”上,并非择业,也无关讨论选择何种职业的问题。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观念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及理论框架

基于文献综述劳动教育实践理论梳理,按照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实践锻炼的理论维度逐一分析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基本指标[8]。劳动思想教育分为:劳动价值、劳动情感、劳动品德;劳动技能培训分为: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实践锻炼分为:劳动习惯和劳动社会实践。根据各类别指标设计问卷,其中劳动实践方面的劳动社会实践按照校内外实践分别划分。关于择业观本研究以大学生作为主体,了解学生目前的择业观现状,包括内在的自身择业观形成和价值认同,以及外界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认同[9],形成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1。

由于本研究着重于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思想教育方面作为考察学生的思想状态没有设置定量指标,在实证统计研究中不作为指标计算。本研究重点关注学生校内外实践方面及劳动技能锻炼情况。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校内工作任职对择业观有显著影响

H2:校外实习实践锻炼对择业观有显著影响

H3:创新创业活动对择业观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研究假设中变量间的关系,得出了校内工作任职情况、校外实践锻炼情况、创新创业活动参加情况及择业观的研究模型。如图2。

2.研究方法及设计

通过文献梳理、访谈调研、预调研三个方面对《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进行设计,最后通过小样本的预调研方式,对测验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验证分析,并根据验证结果,对问卷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删除,达到最终的正式调研的问卷量表,正式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个人基本信息、劳动实践教育现状、择业观状况,其中题项为39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样本结构

调查对象为上海商学院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星和现场施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筛选排查,删除无效问卷,形成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调查问卷总共发放300份,最终收回24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38份。回收率为91.7%,有效率为91.1%,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和有效率都可以保证研究质量的要求。根据统计结果,男生占26.14%,女生占73.86%;大一大二人数占41.49%,大三大四人数占据了58.51%。独生子女占61%,城镇学生占75.93%。

2.假设验证

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情况与自我职业选择、择业目标以及择业心态相关系数P均在P<0.01或0.05的水平以下,说明校内工作任职,特别是参加学生会或社团对择业观有显著的影响,存在明显相关性,假设H1得到证实。表2,校外实习实践锻炼情况中参加校外实习、兼职工作以及专业实习情况与择业观情况相关系数在P<0.05水平以下,说明假设H2成立。表3中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与职业选择有明显相关性,假设H3成立。

五、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设计回收汇总以及相关性分析探究劳动教育实践对择业观的影响。研究发现79%的同学对择业有自我认知和选择,同学们的择业观受个人兴趣、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影响比较大,相反我们常常认为的家庭的影响已经逐渐没有那么重要。对于企业对用人选择方面,学生认为专业能力、工作态度和应变能力、实践经验是最重要的四个因素。对于客观环境的期待,学生认为社会就业环境不好和学校实践机会的提供不足会成为阻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校内学生参与各项学生会、社团活动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校外的实习实践锻炼对大学生择业观存在显著影响。有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学生对自我有更好的规划,有积极的择业观。

2.对策建议

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内在的认知矛盾、冲突同样存在。一方面,在如今大学比例逐渐提升的时代,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就业难,但是又存在明显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高中时期没有充分的择业、职业教育,自身实践经验也不足,加之如今的“90后”“00后”享受家庭的保护,没有经济压力,对自身未来不存在太多“忧患意识”,理性认识就业难的现状但是又不能坦然接受低薪资或劳动时间长的职业待遇。综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模糊影响择业观,自我预期并没有达到理想,这影响了大学生择业观。

高校要积极构建完整的适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择业观课内外课程体系,通过实际教育,丰富实习实践课程,让大学生熟悉接触行业职业。同时,校内的社团活动,学生组织活动形式可以更丰富多样,帮助大学生在校内接触择业知识,塑造择业观念、提升自身择业能力,树立积极健康的择业观、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综合素质、勇于面对。

参考文献:

[1] 马力克.阿不力孜,茹回娅.木哈买提.论劳作课程的教育意义[J].教学与管理,2012(5):3-6.

[2] 卢正芝.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理论简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2):106-109.

[3] 李长安.劳动教育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5): 21-26.

[4] 王汉江,姜伯成.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26-32.

[5] 夏心军.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挑战与应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 46-52.

[6] 任志锋.以体力劳动为主加强劳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20(8): 61-66.

[7] 李荣华.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理论探讨[J].成才论坛,2005.

[8]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9] 秦儉.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上海 201400)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劳动问卷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我爱的职业
问卷网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