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的实然之困与纾解之策
——以S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为例
2023-04-06焦彦平栗洪武
焦彦平,栗洪武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7月,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该文件着重强调:“招生单位作为自命题工作的组织管理主体,要强化对自命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安排”“招生单位要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进一步完善自命题工作规范,切实加强对自命题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特别是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监管,切实加强对自命题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1]。这为研究生考试及其命题指明了方向。
目前,学界关于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的研究主要从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两个方面展开。有的研究对考试命题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是一种单一性的问题分析研究①;有的研究则是基于考试命题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是一种“问题—策略”合二为一的研究②。但这些研究都集中在宏观层面,适用于一切教育教学,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未关注到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是较为高深与专业知识。知识的专业性要求对考试命题进行分类研究,应重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在考试命题上的区别。因而本研究收集了S校2017、2018和2019年教育学专业初试和复试自命题试卷试题,对命题进行文本话语分析,深入剖析了以教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相关专业在考试命题存在的问题,基于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在知识、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差异,提出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的应然原则与纾解之策。
二、样本的选取与方法的选择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之所以选择以教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典型代表,是因其既属于人文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一切教育现象”[2],包括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现象两大类,教育活动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和心理现象,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现象;教育事业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3]140-141。所以教育学既研究人文现象,也研究社会现象。
本研究收集了S校2017和2018年教育学初试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和2019年复试命题试卷的试题,涉及特殊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比较教育学、教育史、职业技术教育学等专业;涉及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10道)、判断题(10道)、名词解释(86道)、简答题(75道)、论述题(122道)、案例分析或材料分析(20道)。由于本研究采用文本定性分析法,剔除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名词解释等题型,聚焦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纵向对比近3年试题,分析命题是否具有重复性或高度相似性;横向聚焦于某1年试卷试题,分析不同类型试题难度梯度是否明显,试题内容关联性是否紧密等。
(二)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采取文本研究中的定性分析法。一般情况下,开展文本研究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共词法,在词频统计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定量分析;二是运用思辨和诠释的方法,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和综合,进行定性分析。由于本研究需要在所选取的相关试题文本中对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题型进行分析,所以基于文本原文进行词频统计分析难度较大,适用性不高。因而,本研究选取文本研究中的定性分析方法。
三、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的实然之困
人文社科研究入学专业考试是为了选拔和培养创新性的专门人才,考试命题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道关口显得至关重要,但现实中考试命题存在着一些深层性的问题。从知识论视角对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一)命题之理论性技术控制的限度:命题人内在本性中的非理性部分不易被控制
所谓理论性技术控制亦称“前控制”[4]348,其目的是防止在命题管理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造成命题计划实施受阻,或命题管理目标落空,这是一种外在和硬性的控制;而命题人的内在本性,它由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不同的特性构成[5],尤其是命题人内在本性的非理性部分,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和自发性的特点,不易被外在的管理和环境条件所控制。在命题过程中,一方面,一些自主命题院校未对命题实施的细则编制规范、未开展命题人员培训和试题管理等工作,制定出可供操作的标准,造成命题的“前控制”出现较弱态势;另一方面,有些命题人受习惯和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6]63,在设计问题时往往无意识地重复前一年或者前两年的试题,使该命题包含的知识点重复出现或是存在着极高的相似性。例如,命题一“请你谈谈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命题二“为什么说游戏是解决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的最佳途径”,这两个命题都出现“游戏”“儿童心理发展”等关键性专业术语,皆考查了游戏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题目内容存在着极高的相似性。这暴露了命题之理论性技术控制的限度,导致了命题的重复性,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二)考试命题具有的统一性与应试者理解的多元性之间的张力
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虽然能凸显招生单位差异化特性和人才选拔特色,但命题的编制仍应具有统一性和标准性的要求,并以此来测量和评价应试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方法以及研究能力;而应试者不仅是具有独特个性和多样需求的个体,而且还是经过大学培养,具有较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成年人[7]119。考试命题的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题设的标准、范围、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是明确的,既要做到命题的范围与内容是明确的和用语是准确的,又要做到问题指向的目的性是清楚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是新颖的。这些统一性要求的实质,是对所考知识的一种限定,追求的是对知识的可测量性,是对应试者所具有的确定性知识的考查,无法对考生的情感、意志和行动进行全面考查;而参加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的应试者,其成长不是完全可测量的过程[8]49,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测性。由于应试者不仅是经过本科阶段培养的成年人,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发展具有超前性;而且积累了一定基础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对所考的统一性知识有多元的理解。因而,考试命题的统一性和知识的可测性与应试者理解的多元性和人在一定程度的不可测性相矛盾,使命题出现两难的困境。
(三)不同类型试题的难易梯度相近,不易准确测出应试者的实际能力
考试作为一种测量考生的技术手段,通过控制命题的难易梯度,对考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层分级考查,这既契合了应试者答题时循序渐进的思维状态与学习心理,也符合科学的命题原则。鉴于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不能像自然科学相关专业,通过增加或减少计算的繁简度,调控不同题型难易度。所以人文社科命题易出现不同类型试题难易存在倾斜度不明显的问题,不易测出应试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加之,在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内容设计过程中,有些命题未能统筹好行为性、展开性和表现性三个层次的目标[9]。命题有时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行为目标,有时聚焦于应用能力的展开性目标,或者有时围绕创新性思维及其能力的表现性目标,甚至有时将三个层次性目标混用而不加区分,致使不同类型试题的难度相近,不易准确测出考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以S校教育学专业考试命题中存在的此类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例如,简答题“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与论述题“试述幼儿园教育目标制定依据有哪些?”其中论述题只是简单地考查了一些教育学的基本知识,未涉及评价和分析等扩展性内容,未对考生进行综合性考查,只达到了简答题的要求,未达到论述题对考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的要求,没有发挥出论述题的优势,造成两类型题的难度未呈现出明显的梯度,降低了考试的效度。
(四)人文社科问题的复杂性与试题内容选择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和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是复杂和多样的,决定了对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既需要理论性的思辨,又需要实践性的检验,使大多数人文社会学科成为人文性与实践性联系较强的学科。而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受有限的考试时间、考核的重要知识点、考生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实践要求等内外部要素的限制,使得试题内容的选择是有限的,既不能漫无边际或聚焦一点,也不能是单一理论论述,或者是只强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照;而应以人文社科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专业性知识为基础,把握好知识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关注与之联系紧密的社会实践问题,增强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实现三者相互融通,发挥人文社科知识对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以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例如,S校教育学专业命制的论述题:“试论述建构主义教育观”“试论述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思想”,这两个论述题考核内容皆是教育学知识和相关理论,未涉及理论对现实的观照,忽视了试题内容的关联性,造成题目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五)面试环节试题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有违考试的公平性原则
与高考相比,研究生考试有一个不同的环节是复试,尤其是面试环节,因其面对面交流和对专业理论的考查,更具有检测和选拔功能,复试过程可以说是检验考生是否具备科研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10]。此环节考生都是单个人分别进行面试,因而需对抽题机会均等性、考试环境等要素进行控制,尤其要做到对试题类型和难易度的合理控制。这就要求命题人在命制面试题时,要把握命题的内容和类型,并保持基本的一致性,如果是把“开放式”与“封闭式”不同向度的试题混杂到一起,就会造成试题的难易程度不一,削弱考查考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力度。例如,在面试抽题环节中,S校教育学专业命制的两个试题:(1)“分析管理、行政、领导三个概念的内涵差异”;(2)“谈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志向,包括目标及其实现策略”。比较分析这两个试题可以看出,试题(1)的难度比(2)的要大。因为(1)属于“封闭式”题目,有标准答案;而(2)属于“开放式”题目,主观能动性较大,无标准答案。很明显,这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原则。
四、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应遵循的价值原则
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遵循的原则的确定,既要立足于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还要基于人文社科知识在高等教育阶段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差别。
(一)科学性原则:将社会发展需求、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与考试运行规则统筹起来
科学性原则是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科学性原则的实施,关键在于考试命题设计应遵守三点基本要求,即社会发展需求、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和考试的运行规则[11]210。首先,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应科学有效,应密切关注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设计出满足社会选才和用才需要的试题。当前社会,盛行的工具理性主义与不断加深的功利趋势,给人们造成精神与道德困境。尤其是2019年末以来,全世界蔓延的COVID-9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慌和精神创伤,这些问题急需关注与解决。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现象等相关内容,所以其命题的标准和内容,要与社会现实中较突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相适应,发挥其本身功能。其次,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应符合应试者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人文社科相关专业考试命题对象的思维与学习方式,与自然科学相关专业考生存在差异。就教育心理学而言,大部分人文社科的学生偏重形象思维,在学习方式上更偏向场依存型;而大部分自然科学的学生偏重逻辑思维,在学习方式上偏向场独立型[12]59。并且,大部分考生已是成人,接受过系统本科教育,在人文社科知识储备上有一定积累。所以考试命题设计,要符合人文社科考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对其具备的素养做出较准确的判断。最后,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也要紧扣考试目的的要求来设计,严格遵守考试命题流程,这是考试命题运行规律的基本要求。如果命题内容与考试目标的要求不一致,或者缺乏严密的考试命题流程,都将有损考试命题的科学性。
(二)目的性原则:将为什么考、考什么与怎样考兼顾起来
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是为有文科专业学位点的高校选拔初步具备科研素养的学生,培养在未来能够从事人文社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业人才。所以,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首先要从本学科及其专业建设的高度认识该考试的重要性,深刻理解这一考试的主要目的。只有弄清楚了为什么考,才能决定考什么和怎样考,才能将目的性原则落实到具体的试题中。由于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主要内容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命题者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在题意中呈现出来。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及其组成的社会,所以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在知识观、方法论和理论建构方面与自然科学有根本不同。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具有客观性、情境性和价值负载性。正如劳斯认为,人文科学既关注普遍性,也关注个体生命和地方性情境,其目标是地方性知识[13]49-50。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使用的方法具有思辨性和历史诠释性。王鉴认为从狄尔泰到海德格尔再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探索,确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解释性基础[14]。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具有复杂性。一方面,人文社科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因为社会和人本来就是复杂的[15]。因而,人文社科研究生考试命题,既要关注人文社科知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还要兼顾人文社科方法的思辨性和理论的复杂性,考查考生使用思辨方法以及运用理论阐释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关注的是深奥学问[16]2,与中小学传授的知识相比,大学知识具有高深性、专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中,知识的专门性,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丧失了对公共问题的批判能力[17],而这些问题在人文社科领域尤为突出。所以命题应着重关注社会实践中突出的重点问题,借助其考查考生利用知识及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公平性原则:将人文社科知识的价值性和不确定性及其对命题的直接影响调控起来
考试是人类社会实现公平、扩大民主的一种手段,而公平又是规范考试行为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古代的科举选士制度,还是现行的中、高考制度,考试制度的设计所追求的应然价值始终是公平性,这也是考试最本质的属性。命题对于考试是根本性的,对于考试公平也是关键性的[18]。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其原则、难度、内容、题型设计等都涉及命题的公平。尤其在内容上,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一般都有人的参与,其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占主导地位价值观念的影响[19]136,所以其知识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价值性。加之,大学的高深学问多处于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处[16]2,使大学层次知识具有不确定性。人文社科知识的价值性和不确定性,使命题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不公平。因此在所考内容上,命题既要关注人文社科知识的这种特性,也要控制或减弱其对命题的直接影响,尽可能做到客观与公正,对于参加同类同次的考生,应有同等的作答机会和相同的答题条件。特别是在面试环节中,考生都是单人单独参加面试,面试试题要做到竞争的规则统一、机会均等和难易相当,凸显公平性。
(四)关联性原则: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耦合起来
《易经》云“天地交而万物通”,强调万事万物的互联互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有其复杂性和社会性,因此,人文社科成为人文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要遵循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原则。首先,由于人类社会各种现象是复杂的,而且某一现象不同侧面也有差异性,要想对其达到一个准确认识,需要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命题应着眼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通,力求使考生达到对这一问题较为全面的理解。其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不像自然科学有统一和普遍的认识论范式,而是要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具体情境,选择适切的认识论范式解释情境中的知识,实现知识与理论之间的“融通”[20]。为此命题要根据具体情境中的知识,选取适切的理论,以适切的理论来考察具体情境中的知识,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实现知识与理论统一。最后,与能进行客观测量和对理论能进行重复检验的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科学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和个体反思,对理论进行价值评判。所以命题不能一味地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而忽视个体在实践中获得的对相关理论的反思性认识。
(五)系统性原则:将专业性的考试内容、正态型的难易度和考生的柔性科研素养协调起来
考试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目的和结构的集合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是其所属的子系统,而且命题、成绩评定等考试活动流程的诸环节也自成系统,并作为子系统共存于考试系统中。命题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受有限的考试时间、考核内容、考试难易程度、考生生理和心理机能等内外部要素的限制,因而命题要兼顾这些内外部因素,使试题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在考核内容和知识方面,由于社会科学知识是一种策略性知识,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得;人文学科知识也是一种反思性知识,需要诉诸个人生活世界的“证实”[19]141。所以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要围绕考生参与实际社会生活获得的实际经验及其对人生意义问题的反思展开,使所命试题能真正测出其具备的人文社科素养。在考试难易程度方面,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是一种辩证性和历史性结构[21],使其在认识和方法上具有辩证性与历史诠释性,导致命题难易程度不易控制,这要求命题者应掌控试题的难易度。尤其是要使试题的难度布局呈正态分布[22]82,高中低难度试题要科学地分布,使难度总体达到中等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作为一种专业性考试,应把通过考试考查考生具备的科研素养研,以此作为系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研究生科研素养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素养,如学养、情感和悟性等;而自然科学研究生素养构成则以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等为主要部分。所以自然科学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实验案例或借助计算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达到对考生科研能力的考查;而人文社科需凭借论述题和分析题等题型,借助一些能激发考生创新能力的考题,考查其人文科研素养。
五、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困局的纾解之策
通过对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自命题存在困局及其考试命题应遵循相关原则的分析,尝试为考试命题改进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一)知识分层策略
知识分层是为解决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命题容易出现不公平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策略。首先,要弄清高等学校传授的知识不同于普通中小学这一情况。高等学校知识具有高深性,如蔡元培所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3]5。同时,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为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其传授的又是一种专业性知识。其次,要了解人文社科知识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比,人文社科知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最后,结合大学学段人文社科知识的特性,在不同的考试场次中采用不同性质和层次的知识,对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灵活性和启迪其创新思维等很有意义。进言之,在初试时,命题要着眼于知识的客观性,借助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考查考生具备书面表达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程度。在复试时,命题要聚焦知识的价值性,通过论述题以及案例分析题,使考生发挥真知灼见,考查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难易度布局策略
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难度布局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维度来考察。纵向维度是指不同类型命题难度要有明显的区分度。虽然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不能像自然科学相关专业,通过调整繁简度、逻辑性强度等方式调控不同题型难易度,但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分解式”和“综合式”考查,进行难易度区分。具体而言,命题可以借助简答题,对知识进行“分解式”考查,了解考生在专业知识、基本方法和学科理论上具体的差异。与此同时,命题亦可借助案例分析题,对知识进行“综合式”考查,了解考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横向维度是指在同一面试场域中或面对同一种题型时,对考生知识、方法和理论的考查,试题难易度要达到相一致的程度。进言之,在同一场域,尤其是在面试时,面对不同的考生,命题人需着眼于相同开放度的知识,使用同一层次的方法,选取复杂程度相一致的理论。
(三)题干意涵知识策略
题干意涵知识既是一种让考生用已知条件去探索未知结论的间接知识提示,也是一个逐步引导和训练考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多质性”[19]140,更易实行此策略。换言之,题干意涵知识,与其说是就某一问题给人们一个结论,不如说是要激起人们更多的反省;与其说是要达成一个共识,不如说是要促成新的理解。为此命题既要在人文社科知识的多质性上循循善诱,又要在理论观点中给予考生意涵启发,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给予启发,使考生在答题时实现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甚至有些问题可能成为启迪考生日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动因。这样可以引导考生跨越现有基础向更高层次思考,实现对其思维能力的考查和训练。
(四)知识、理论和实践相融通策略
为解决人文社会科学在命题过程中出现知识和理论与实践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命题可采取两种策略进路,实现三者相互融通。一是以问题为中心贯通知识、理论与实践。命题借助人文社科研究对象是人及其社会事物的特殊性,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较突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和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人文社科知识和理论解决突出的实践问题的能力。二是以知识特性为起点融通知识、理论与实践。命题利用大学学段人文社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拟制一些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考察考生基于本学科知识基础,使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创造性地处理一些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其综合能力的有效考查。
总之,在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厘清人文社科与自然学科在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上的差异,针对性地提出考试命题应遵循的原则及其破解考试命题困局的纾解之策,以期为考试命题改进提供一些借鉴。
注释:
① 命题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熊丙奇《考研自命题低级“乌龙”事件的反思》,《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年第1期;谢仕亮《考研又出错题 别再错下去了》,《深圳特区报》2017年第A02版。
② “问题和策略”合二为一的研究主要有:胡伟力,张立迁《我国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工作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年第2期;宫新栋,杨平《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自命题问题及对策分析》,《考试研究》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