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究

2023-04-06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素养

刘 婷 王 皓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研究主题或为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技能、方法、观念以及思维,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学习内容,强调围绕一个主题,且主题是真实的、来自生活情境的、有现实意义、复杂开放的;对于学习过程,强调学科的融合,设计与实施过程要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加以关联和整合,打破学科边界壁垒;对于学习结果,强调学生在亲身实践探究中主动理解和建构知识,在合作中逐步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意义

(一)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本身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从人的成长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角度出发,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是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不指向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不指向某一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

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仅仅靠学科学习一种方式是不够的,它需要丰富学生跨学科学习经历,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由具备读、写、算等基础性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具备沟通合作、问题解决和创新创造等高阶技能,最终形成并发展核心素养。

(二)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需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的施行,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影响未来义务教育方向的一项重大课题。方案中明确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中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需求,推动了育人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强化协同育人的手段

学校教育要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需要培养其独立应对社会挑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分门别类设置了不同的学科课程,每一门课程都只面向某一个知识领域,导致出现学生知识学习碎片化、学科知识相互割裂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的壁垒,充分发挥学科间协同育人功能,以全新的观点和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和契机。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为“跨学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强调学科间的融合;在组织形式上体现为“主题式”,以一门学科为主导,从不同学科角度切入同一主题,体现开放性;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为自主性和协同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从“育分” 到“育人” 的转变,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生根。

(一) 主题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把握学习实践的主题性,聚焦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主题性学习要时刻保持开放性,不拘泥于某一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对多种解题思路进行探索。学习资源由教材向生活世界开放,学习范围由校内研讨向校外活动开放,学习模式由传统教学向社会实践开放,知识建设由学科独立向学科综合开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 学科性和融合性相结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综合探究,是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强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开放的社会情境中,将单一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的学习进行联动,既要遵循学科独立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精确把握学科的内在特质,又要依据学科之间知识点、思想方法的内在联系,进行融合重组。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搭建多维度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发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势。

(三) 自主性和协同性相结合

学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体,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主题进行积极探索、亲身实践、不断探究,进而获得知识、总结方法、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某学科教学为主导,在主题引领下实现多学科、多任务有序开展、协同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协调好家庭、社区和身边可用资源,及时进行整合和优化,为师生提供多元开放的空间,让多学科联动共生,让课堂生动有趣。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策略

(一) 跨而有“联”: 主题内容的真实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单一为了“跨” 而“跨”,选择和确立适切的主题是关键。在创设主题时要立足学生自身成长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及能力,精选对学生素养发展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同时,架通学科和生活的桥梁,强化学科与学科的连接,建立学习内容上的关联,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激发其自主解决问题的动机。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安排了《七律·长征》课文,讲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由这一主题梳理其他学科内容不难发现,在音乐学科中有《长征组歌》 的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红军不怕远征难” 的章节,数学学科中有“测量” 的教学安排,虽然不同学科的教学角度不同,但学习内容是有关联性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集中到“长征” 这一主题下,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道法学科中了解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在数学测量对比中感受长征的路程之长,在语文古诗中感悟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乐中讴歌长征取得的伟大胜利。适切的主题将各学科的内容串联成为有机的整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

(二) 跨而有“度”: 学科整合的协作性

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想“跨” 就“跨”,“跨界” 不等于“无界”,要“跨” 而有“度”。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科相加,它是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扎实学科教学的基础上立足某一学科实现跨越。同时要把握好学习的难度、深度和高度,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双减” 政策的背景下,避免贪多求全,既要规避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游戏化、肤浅化,又要避免因学习难度过大、任务过重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奥运开幕” “1 分钟有多长” “淘气的作息时间” 等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钟,理解时间概念,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开展了“我是时间小主人” 跨学科主题学习。各学科经过梳理,围绕“时间” 大主题,挖掘学科内容,融合学科要求进行学科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教材中“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 的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规划时间;美术学科手工制作钟表,学生尝试理解钟面的构造,理解时间顺序的概念;英语学科学会“What’ s the time” 的句型,认识时间并学会英语方式的表达;音乐学科通过演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数学学科,其他学科协作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时间、探索时间、应用时间,完成对“时间” 这个大概念的自我构建。

(三) 跨而有“核”: 解决问题的探究性

学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核心和主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经验积累各异,对主题进行研究时要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用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掌握技能、解决问题、调动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例如,劳动学科在寒假开展“新年由我操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各学科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带领学生搜集、整理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风俗,列出备品清单,为新年操办做好准备;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准确统计采购物品的数量、价格,通过分类、对比、计算的过程,引导学生要理性消费;书法学科为学生讲解春联相关知识和书写技巧,准备好笔墨纸砚指导学生亲手写春联;美术学科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创意水果拼盘。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探究、不断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四) 跨而有“量”: 多元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评价的关键是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因此,作为评价者,首先,需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差异、发展水平等;其次,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问题、不同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评价方式;最后,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表达分享、交流互动和问题解决策略等。

以“我是时间小主人”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在评价中采用了“即时性” 评价和“跟踪性” 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首先,围绕学生在活动中的认知、倾听、合作等方面设计了评价单,给予等级评价,获得10 个“小主人章” 即被评为“时间管理小达人”。其次,设计了“时间管理小达人” 跟踪评价表,学生根据自己管理时间的表现,由教师、家长做出相应的评价,时间贯穿整个学期,并定期开展评比活动,给予奖励。可见,评价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而不只是评价本身,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建立在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通过设计合理的评价内容,选择适切的评价方式,运用科学的评价策略,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评价原则

建立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机制,首先要关注考虑学生参与评价的心理体验,倡导尊重平等、激励为主的原则;其次,根据学习活动周期,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再次,要兼顾年龄特点和学生素养发展的不均衡性,实施多元化、全方位考核原则;最后,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来分析评价结果,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成长。

(二)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可根据学生素养发展的总体框架,结合学习过程中相应的素养要求设计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主题理解能力,从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学科知识、主题内容完成度等方面进行预判,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第二,组织协作能力,包括自我职责的承担、与同伴的分工合作、方案预判调控等;第三,任务策划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包括学习前期的准备、实施策略的选择、达到效果的预设等;第四,自我评价意识,包括全面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积极规划自我发展等。

(三) 评价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周期长、自主空间大的特点,评价中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满足主题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量表评价。量表评价的优点是在显示各项指标评价参数的同时,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需要,可以分为综合表现评价量表和单项能力评价量表,评价学生素养形成综合水平和不同维度素养发展的具体状况。

档案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自己在实践探究中的过程性资料、阶段性成果等,主动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或主题学习档案袋。评价中,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并定期在学校或班级进行展示。

寄语评价。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践中的变化、研究中的体验等方面都不是标准化的量化评价可以做到的,而寄语评价恰巧填补了不足,对于学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激励性寄语”;对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给予“提醒性寄语” 等;也可进行同伴间寄语、亲子间寄语,不受评价形式的拘泥,不断形成积极向上的持久推动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发挥着“桥梁” 的作用,既有“纵向知识深挖”,也有“横向知识联结”,跨而有“联”,跨而有“度”,跨而有“核”,跨而有“量”,培养新思维、挖掘新潜能,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