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可为路径探析
——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2023-04-06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进校园剪纸文化遗产

潘 浩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中的精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当代青少年肩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2003 年10 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法国巴黎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倡议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的生命力,促进非遗名录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其中“传承” 指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进行非遗名录的学习,这一措施强调了学校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阵地作用,是目前较早的提倡非遗教育进校园的政策依据。2011 年6 月1 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各级各类现代学校教育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提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体现为全民责任。上升到非遗法的“非遗进校园” 活动,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应该义务遵循和执行的文化实践,该项活动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中华民族魂”、教育的立德树人总目标具有同根同源性。在非遗进校园方面,东师附中开展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实践,本文就东北师大附中非遗文化实践的价值关照、实然路径和应然选择,探讨非遗进校园的文化实践之路。

一、非遗进入附中校园的价值关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期,值此之际,非遗进校园对于青少年培根铸魂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青少年不仅是非遗教育的接受对象,还肩负着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是祖国未来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的希望。中学生正处于领悟力与感知力相对较高的阶段,与非遗的接触、了解和体验将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激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已有实践为例,学校开设了多门非遗校本课程,不断进行文化价值观的浸润。例如,我校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剪纸” 进行了相关校本课程的转化和实践。中国剪纸文化主题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这一文化主题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文化研究热情、传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非遗进入中学校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有选修该剪纸文化主题课程的学生,在后期大学专业选择上选择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

二、非遗进入附中校园的实然路径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要求,中学阶段要进行“精神内涵” 的教育,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校谨以“精神内涵” 为非遗教育设计核心,围绕非遗音乐、美术和舞蹈三类主题,试图通过实践—再认识的范式,积极寻求适合本学校的非遗实践路径,因材施教促进非遗教育与校内正式教育的融合,探讨附中非遗传承中的实然路径。

(一) 京韵流芳非遗课

京剧是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有“国剧” 之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2006 年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提高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认知与传承,我校于2013 年与吉林省京剧院合作设计了“京韵流芳” 非遗课程,课程分为学生活动课和校本选修课两方面。学生活动课有三类主题内容: 创设“京韵流芳集体舞比赛”、举办京剧名家文化讲座和邀请京剧院进校演出。其中“京韵流芳集体舞比赛” 至今已成功举办5 届,每年春季学期由学生处统一筹划,艺术教研室进行集体舞设计,各班学生小教练员系统学习,各年级主任和班级主任组织排练,学生在比赛现场奉献出别具一格、精彩绝伦的演出。“京韵流芳” 校本课程由吉林省京剧院与我校共同开发,授课教师由省京剧院资深演员和我校音乐教师联合担任,教学内容包括学习京剧经典名段文化背景、唱腔以及身段表演。该校本课程为全校选修课,总计上课学生已超过500 人。京韵流芳非遗课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促进了京剧艺术在学生中的传承与传播,在学生间获得了较好的教学反响。

(二) 中国剪纸非遗课

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的瑰宝,具有强烈的民俗色彩,广泛流传于我国南北各地。它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殊异的艺术风格,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美化着人民大众的生活,尤其到了年节、庆典,色彩纷呈、形态各异的剪纸更添节日喜色。剪纸有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适用面广、普遍受欢迎的特点,更显示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恢宏气势和深邃底蕴。2006 年5 月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中国剪纸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让中国剪纸在青少年成长关键期焕发生机,成为东师附中剪纸非遗课的设计核心。

积极体验与正向情感紧密相关,附中中国剪纸非遗课将剪纸赏析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以中国剪纸非遗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剪纸历史与地域特色知识的传授,在中国剪纸作品赏析中提高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通过基础剪纸实践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真实课堂中,体验多种剪纸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塑造体验剪纸学习的乐趣、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并能进行作品创作,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形成基本的传统美术素养和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学的热情。

学生通过中国剪纸非遗课程的学习,不仅锻炼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中国剪纸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其传承了文化基因,赓续了民族血脉,在青少年学生成长期将起到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三) 民族舞蹈非遗课

舞蹈是人类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与舞蹈史共生共存,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民族、多形态和多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其中传统舞蹈中的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朝鲜族农乐舞和藏族藏戏都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校课程设置中,以舞蹈艺术特长班为主,进行传统舞蹈专业学习,舞蹈特色教育为六年制,从初二开始授课,每一学年设置不同类型的非遗民族舞。

第一学年以东北秧歌和藏族舞蹈为主。在第一学年选取学生熟悉的东北秧歌,可以拉近学生与非遗文化主题的距离。藏戏既是我国藏族舞蹈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明珠。第二学年教学以云南花灯、蒙族和胶州秧歌为主。胶州秧歌是山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并在2006 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上三种舞蹈展现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貌,在学习过程中将着重动作技能与非遗文化知识的结合。第三学年教学以维吾尔族、朝鲜族舞蹈初级训练为主,第四学年将着重加深朝鲜族舞蹈学习。第五学年教学将根据高考专业考试设计非遗独舞,寻找符合学生能力和性格的民族舞展示。

本校的舞蹈教育通过对典型非遗舞蹈的特征把握,在不断训练学生动作规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逐渐了解、掌握民族民间舞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突破形体动作模仿的限制,深入体会肢体语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在舞蹈中充分感受民族美,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民族文化,为今后推广、传承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三、非遗进入附中校园的应然选择

正是基于上述实践,在附中非遗教育中,课程是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学生是非遗教育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进入校园中,应注重拓展传承途径、加强校内文化建设和兼顾与校外实践融合,这五方面内容正是非遗文化进入附中校园的应然选择。

(一) 非遗进校园要以课程为基础

课堂是非遗在校园的主要阵地,起到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作用。因此非遗进课程是非遗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同时,非遗进课程才能保证在校园的传承中形成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教学形式。非遗课程的形式可以确保大纲、计划、教材、师生等一系列教学要素的配套,使之形成一个动态教育系统。在课程设计上应着重把握非遗文化特点,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灵活性,在教材中关注学段学生学情特点,在知识传授中兼顾操作性。以本校中国剪纸非遗课为例,从基本的工具使用,到实际操作剪出图形,最后形成剪纸绘本故事,在过程中形成连续教育系统,同时也可和文科如语文、历史等知识联通,协同教学,使非遗课程更具象、更落地、更贴近学生主科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非遗进校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基本局限于地域、血缘或者家族间来进行传承,校园传承打破了以往的传承方式,也是其走向社会传承的一个体现,进校园的传承方式将重新确立青少年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在本校京韵流芳非遗课程中,学生通过向京剧演员学习,重拾了对京剧国粹的热情,为这一古老的剧种纳入了新鲜的受众。这正是因为在课程设计中,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大量的戏剧体验,激发了学习者内部动机,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围绕京剧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自主设计、排练和演绎中获得了学习成就感,由此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非遗学习自然生成,繁荣结果。

(三) 非遗进校园要开拓传承途径

非遗进校园的范式可以通过校本课、技能课、选修课、体育课、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渠道。以学生社团为例,校内非遗学生社团可以增加非遗传承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不同内容的非遗都可以进行有选择的尝试。在体育类活动中也可以选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非遗类体育活动,这类体育活动大多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为主。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为例,太极拳不但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中还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验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在体验太极拳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这类非遗技艺十分符合学生时期生理发展特点。本校根据太极拳特点,自编了太极武术操,定期组织学生练习和传承,这一非遗活动截至目前已保持了15 年之久。

(四) 非遗进校园要加强校内文化建设

在非遗进校园过程中,文化环境的建设尤为关键。通过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网站等形式,营造非遗文化环境,促进文化情境学习的发生,这也是学生生成间接非遗体验的过程,将达到加强传承的效果。本校在庆祝建党百年期间,展开了各种非遗宣传活动,通过剪纸、布贴画等非遗技艺,设计符合建党百年主题的艺术作品,通过展播、展览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了解非遗、感知非遗,从而让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深入人心。

(五) 非遗进校园要兼顾校外实践

近年来,主要以学生体验为主的非遗研学基地异常火热,还有持续保持热度的趋向。非遗研学基地和非遗体验坊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非遗的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参与,在体验中亲自实践、亲自感知整个过程。比如葫芦画、芦苇画,中国结,甚至旗袍的制作等等,在吉林省多地都有研学基地和非遗工艺坊。学校鼓励学生开展校外非遗活动,鼓励学生以利用节假日等组织的夏令营等方式积极投身到非遗各类研学基地中,增强切身的体验感。

四、未来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也是当代青少年肩负的责任。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新途径。这一过程必将是创新且重要的,在不断推进青少年文化实践的道路上,教育管理者将始终通过实践与再认识的结合,探讨出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可为之路。

猜你喜欢

进校园剪纸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剪纸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