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教育治理视角审视导师制发展机制
2023-04-06邱慎明广东省中山市浪网中学528441
邱慎明(广东省中山市浪网中学 528441)
研究和实践表明,在小学科学等专业教师较为缺乏的学科,运用导师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以小学科学为例,多数学校配备的专业教师比较少,大多数以其他学科教师兼课为主,这导致学科教学的随意性和非专业性比较普遍,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极其不利。若能够充分借助区域内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师的专业力量,聘请优秀的初中教师担任导师,通过结对辅导的形式,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在当前条件下是一个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办法。然而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初中与小学、导师与学员如何对话、互动、协商,实现“共建共享”的治理目标,是非常考验教育主管部门的难题。
在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大涌镇、民众镇等镇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跨校、跨镇、跨学科的小学科学教师导师制专业发展研究。该研究表明,以区域教育治理的视角审视导师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可以更加全面科学地推进相关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 多元主体的复合运作
区域教育治理的关键在于多元主体的复合运作。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运作下,学校、学科、教师在多元互动中实现目标共建、事务共治、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治理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以共享成就共进、以赋权成就赋能,让每一个主体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利益主体,不同学校之间、导师与学员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现行学校管理机制下,学校之间很难形成自发且有效的良性互动。区域内跨校的导师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目标是通过区域内的教师资源共享,解决一些原先处于孤岛状态下近乎无解的教师发展难题,使各个主体都达成目标,实现价值,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和评价机制统筹协调,有序运行。
以上述广东省的课题为例,课题组致力研究并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小学科学导师制专业发展机制,结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导师的遴选、导师的培训、学员培训的资源、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激励的机制等方面,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以乡镇(镇区)或县市为单位的科学教师资源共享。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单靠任何一所学校解决都是非常困难的,必须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充分借助初中的教师资源,才能妥善解决。教育主管部门是区域教育治理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教师应当看到,导师和学员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学员可以从导师身上学习学科知识、操作技能和授课方法,但是对于导师来说,他们很难从这个导师制中获得学科专业上的收获。身为初中学科教师的导师,小学科学教学与他们的本职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为导师参加活动创造条件、赋予动力,是这个区域治理项目的难点之一。
导师制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设想,迅速得到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大力支持。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位小学教师在教授不同的内容板块时,都可以得到来自初中的对应学科导师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们了解科学内容、规范实验操作和理解教学过程都大有裨益。同时,课题组创造的学习社区、专业培训、教学论坛等平台,能够给导师带来诸多专业发展的机会,这成为导师参与的动力来源。
二、 需求驱动的有机互动
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在于不同主体间的有机互动,即“共建共享”,而不是单纯地成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对象。这种有机互动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现实需求的驱动。
绝大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师并不具备科学教育背景,且科学教学并不是其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如何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这也是多数学校未能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教师把眼光局限在一个学校、一个学科内,除非学校能够下大决心招聘专业的科学教师,否则上述问题是无解的。因此,要解决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问题,必须跳出学校和学科这两个框,由学校的现实需求驱动校际有机互动。
聘请初中优秀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师担任导师,和小学的科学教师组建成一对多、多对多的小组,通过专题讲座、共同备课、听课磨课、同课异构、交换授课等方式,促进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来自不同学校、拥有不同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走到一起,按照不同的内容板块和活动任务,形成新的基于实践的学习社群,并围绕共同的实践任务和话题,形成一种社群文化,大大丰富成员的教育体验,促进每一位成员责任心的构建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导师与学员基于自己的需求驱动,主动地在学习社群中互动,使之成为一个运作良好的区域治理项目。
三、 评价引领的专业发展
在区域教育治理过程中,行政手段往往是启动阶段必不可少的动力。但是项目一旦启动,单靠行政手段是不可持续的,治理主体间的复合运作必须依靠评价机制来引领。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校的绩效考核方案中,没有专门为科学课程的开展设定评价指标。这就有意无意地引导教师忽视科学课程教学,从而把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对其评价结果更为重要的学科教学中。因此,评价应当作为重中之重的核心治理手段,先于其他工作。在本案例中,课题组一是依托中山市阜沙镇、大涌镇和民众镇的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开展小学科学的抽考工作。每年随机抽取一到两个年级,对全镇各小学相应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学科水平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并将测试结果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之中。二是根据中山市教体局电教站的统一安排,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由各镇区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或小学科学中心教研组从市电教站下发的考核试题中随机选取部分试题进行考核,考核过程实行镇区内交叉监考,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并在考核过后一周内通报考核评价结果。三是开发《小学科学教师“导师制”专业成长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指标引导小学科学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四是定期开展实验创新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科学说课比赛、现场授课比赛、教学论文评比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在运作过程中,这些评价机制发挥出远超行政手段的作用,是项目得以运行的关键。
教师培养是区域教育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对于小学科学等边缘学科存在的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单纯依靠一个学校、一个学科,无法有效解决。从区域教育治理的视角,通过需求驱动、评价引领,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有机互动,在多元主体间的复合运作中,实现学校教学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提升,这是导师制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