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现象教学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3-04-06毛昊文扬州大学225009
毛昊文(扬州大学 225009)
芬兰于2016年8月实施的《国家课程框架》提出,“从2016年秋季起,面向7~16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一次,持续数周)用于跨学科的现象教学,具体时间长短由学校自行决定。”现象教学,即围绕具体生活现象展开跨学科教学,弱化不同学科界线。教师可以立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强调创设情境以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 现象教学的内涵
现象教学又称融合式教学,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和问题情境为切入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跨学科教学。其最突出特点是,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吸收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1.注重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
具体来说,横贯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学会沟通与自我表达的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多元认知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以及参与、介入、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横贯能力打破传统分科教学界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所必备的生活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2.强调知识的综合化学习
传统分科教学,注重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结构性,与其他学科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现象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跨学科内容的交叉性、融合性、应用性,注重实现不同学科间充分的交叉和融合,既能让学生更好消化和吸收不同学科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又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做中学”提高学生主动性
现象教学中所采用的“做中学”的学习模式,其内涵在于孩子是天生学习者,学习最根本上就是一种社会和群体经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与其生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建立起最广泛的联系。学生在“做中学”,能够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探索新知,有利于认知技能发展。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上“做中学”,通常需要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另外,“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还能够训练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以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些能力培养,都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关键。
4.师生互动,协同合作
现象教学不同于传统分科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坐在教室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需要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不是漫无目的,需要在教师引领和指导下进行。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协同合作、互动交流的关系,不仅使教学和学习活动更高效,也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现象教学强调从教学主题的选择、制定、实施到评价都需要学生和教师合作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二、 现象教学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
我国不断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对课程目标定位也不断变化。从20世纪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到后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再到2017年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追求不断凸显。基础教育更加强调以学生个体成长和终身发展为中心,不断彰显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基础教育改革,或是教学实践,都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价值取向。单纯以获得知识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必须抛弃,基础教育应该以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2.以加强教学内容的全面综合为基本导向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在教育领域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到底哪个更好?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该如何合理分配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比例? 这些都值得思考。分科课程注重的是某一学科内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学习的知识点都整合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系统,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但是分科课程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彼此关联性不够紧密。知识的学习是没有界线的,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互通有无的。综合课程强调的是将多个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深受以知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影响,主要还是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发挥真正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当中,教师需要更加关注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在深刻把握学生全面素质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
3.以增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为价值追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缺点,没有特定标准一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发展规律、不同课程差异、教育目标要求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完整人格的尊重。无论是最为传统和普遍的教师讲授法,还是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的其他教学方法,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4.以构建协同合作的教学过程为发展要求
现象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这种协同合作,有利于发展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能主宰课堂一切。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完成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化。在双方不断深入交流中形成协同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场所,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 结语
芬兰现象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横贯能力,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理念不谋而合。无论是培养学生横贯能力还是核心素养,首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切实发展需要,立足实际以学生为本。同时,转变教学理念,保障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增进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与体验,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