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6+1”育人模式探索
2023-04-06吴君智河南省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453500
吴君智(河南省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453500)
教育的改革应当立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6+1”育人模式的提出,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新的可能。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将“6+1”育人模式用于课堂教学之上,不仅能将教学课堂交还给学生,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探索。
一、 “6+1”育人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有助于细化课堂管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由教师给出定论,而学生只需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完成相关的任务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随着课堂的走向,加入一些随心所欲的举例,而学生在举例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看热闹”的心理。最终,举例的效果没有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出现问题,而教学的意义也就无法充分发挥。“6+1”育人模式主要是明确课堂上“导、思、议、展、评、检”六个环节,将每个环节要怎么进行,要完成怎样的要求以及相对应的时间做出规定。例如,在第一个“导”的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的教学知识进行过渡,引入新课,并且给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在2~3分钟。“6+1”的教学模式,可以让课堂时间和教学任务更加细化,便于教师优化课堂的管理,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计划的制订以及规律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利。
2.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是倾听者,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在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之下,教育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6+1”育人模式的应用,强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思考—合作—动手—总结”的过程中,可对某些结论进行探索,也可尝试创新,最终展现自己的成果。展示成果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学生继续学习与创新的动力。在这种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引导者,可引导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及时给予点拨,让学生通过思考来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主动地与旧知识进行融合,以达到构建个人知识框架的目标。
3.有助于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课程的传授,往往难以兼顾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而“6+1”育人模式主导下的物理课堂,让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有足够的时间引导每一位学生去思考和讨论所学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之下,教师可更加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 “6+1”育人模式在物理课堂上的实践
“6+1”教学模式除了明确课堂上“导、思、议、展、评、检”的六个环节以外,还包含课后作业布置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还要明确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的问题,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6+1”的课堂教育模式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在“摩擦力”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让学生思考“身边的摩擦力”,也可通过播放冬天雪地上的汽车缠上防滑链以后,就能轻松自如地在雪地上行驶的场景,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最贴近学生本身,也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往往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在导入的过程中,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这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在新课导入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有利,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展示提纲,引发思考
引入新课以后,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设计展示教学大纲,例如“摩擦力”的教学大纲可以是:①理论教学:摩擦力;②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③科学世界: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学生在阅读教学大纲后,可以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针对自己的猜测先行思考,总结教学内容。这种引发思考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阶段中的疑惑,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对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讨论和分析,探讨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学习大纲的思考,学生自己尝试理解新内容,并且总结得出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后续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刻。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学生在思考并且做出自己的总结和问题的提出后,教师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既可以是通过实验验证,也可以通过查看书本进行问题的解答。在“摩擦力”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对班级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以2~3位同学为一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以查找课本资料、结合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总结出最后的答案。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的能力。教师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学的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问题的设定,让学生有能力通过讨论去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适时地引导,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对知识获得一定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成果展示,疑问引导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对探讨的结果进行总结。总结的结果可以演讲的形式呈现在班级同学面前,或者是让每一组同学将小组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教师对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让学生对结果自行思考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最终结论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还可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获得成长,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为后续的发展做好铺垫。
5.合理点评,补充拓展
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问题讨论后,不同小组的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讨论结果,有的小组会给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自身质量有关”的结论,有的小组会提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有关”的结论,也有的小组会提出“摩擦力与物体的材质有关”的结论。而教师在总结时,除要总结出理论知识教学中“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内容,也要补充实验探究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懂得在探究任何一种因素的时候,都要采取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探究实验,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探究因素是唯一的变量。换言之,教师在对小组合作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时,还要适当地总结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要合理地补充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以此助力学生在课堂上拓展知识面,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的目的,让学生可以在物理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
6.课堂检测,知识巩固
这是“6+1”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设计适当的课堂训练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明确学习方向。例如,在完成“摩擦力”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拿起一支粉笔,用书本作为斜面,将粉笔放在上面,让学生看到粉笔不会下落。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并且总结这一现象所对应的物理知识。通过这种训练,既可让学生反复思考前面的课堂环节中教授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知识盲点,在训练中找到后续的提升方向,不断地加以完善和自我提升,以此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
7.课后作业,知识迁移
在教授完“摩擦力”以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迁移,助力学生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作业情境尽可能与生活相关,利用“生活教育”的理念,让作业在学生的眼中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减少学生对于作业的反感情绪,还能够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罐头瓶的盖子那么难拧开,而饮料瓶的盖子却相对简单,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答。通过布置这类与生活相关的作业,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进行弥补,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标。
三、 结语
综上所述,“6+1”育人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的价值,有利于发展和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