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视域下黄河文化融合课程创新策略

2023-04-06刘瑞连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岺回族中学2554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接龙黄河流域黄河

刘瑞连(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岺回族中学 255400)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其中包括礼仪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精神面貌等。因此,了解和走近黄河文化,实际上也是探查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初中地理教材《河流》一节,对黄河这条母亲河作了简要论述,但是涉及灿烂的黄河文化的文字却很少,需要地理教师秉持跨学科教学理念,从自然与人文角度出发,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来展开深层探究。

一、 导入历史故事, 走近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按照区域文化划分,以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最为厚重。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关于黄河文化的论述较为分散,没有专门讲述黄河文化的内容。这时,将地理课程与历史课程有机融合到一起,通过讲述有关黄河文化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感受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的同时,对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形成的多彩文化产生更深了解。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也可以口头讲述,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地理、历史角度对黄河流域多民族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将起到积极促动作用。

例如,在初中地理《河流》一节,关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文字叙述只是一笔带过,而历史课程则对这一灿烂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因此,在讲授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黄河流域农业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讲述前,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农耕文化遗址及相关农耕器物图片,比如加工谷物使用的石磨棒、石磨盘,粮食窖穴、石骨农具等。然后通过文字叙述,将有关于黄河流域早期农耕文化的精彩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距今8000~3000年前,黄河流域气候宜人。夏商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如春,降水量丰沛,并且该地区土壤多为原生黄土与次生黄土,以至于土壤疏松,排水与储水能力强,这就给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先决条件。华夏祖先利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培育出了粟、黍、稷等农作物。同时,又驯养了猪、狗、羊、牛、鸡等牲畜与家禽。在这种情况下,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在原始农业基础上逐渐发扬光大。通过细致讲述,学生对黄河文化的分支——农耕文化产生了深刻印象。这时,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索黄河文化其他分支,并加以认真细致学习探讨。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好习惯。

可以看出,地理课程与历史课程进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地理知识脉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了解黄河流域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等地理知识的同时,学生脑海中也将储存大量与黄河文化相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进而强化了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选学生代表将自己熟知的黄河文化历史故事分享出来。在分享过程中,如果学生遗漏一些重要知识点或者细节,教师及时予以补充。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将黄河文化的代表性、先进性、延续性等特征表述出来。这对直观清晰地了解与感知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二、 基于学科融合, 构建多元场景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对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生态流量偏低等突出的生态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对黄河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同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并通过场景构建,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教学情境,以此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师可以将“黄河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做为场景主题,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真实教学场景,将黄河个别区域受污染情况以视频影像形式播放出来,在播放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感想与感受抒发出来。播放的视频内容如下: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年推进,工业“三废”给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统计数据表明,在黄河众多污染源中,工业“三废”所占的比例达到60%以上,生活污水污染占30%左右,而农业污染则占10%左右。其中,工业“三废”的主要排放者为化工、食品、酿造、石油加工、造纸、炼焦等行业,这些行业的COD 排放量占废水排放量的90%以上。过度排放使得黄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部分水域的富营养化加剧,重金属含量超标。这就给黄河流域居民的日常饮水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而且黄河流域的水生动植物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当这一场景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将深深触动他们内心世界,改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想法也将油然而生。在这种意识带动下,各小组可以紧紧围绕“保护母亲河”主题进行讨论,然后对最终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并选定一名小组成员分享给大家。比如,第一小组分享的讨论结果是: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只有将黄河治理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黄河文化才能更好传承下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节约用水,减少用水量,并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另外,工业生产企业应当不断升级废水处理技术,同时,不得向河床倾卸固体垃圾,并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从该小组分享的讨论结果可以看出,这种真实场景已经深深植根于学生内心。正是这一场景的触动与激发,学生才能把最真实想法与感受抒发出来。而这种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发,恰恰是教师开展地理同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结果。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大力宣扬黄河文化,使学生进一步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在跨学科理念引领下,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宗旨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同时,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第一,适用性原则,即场景内容应当与黄河文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等主题环环相扣,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第二,启发性原则,即通过真实场景呈现,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激活学生想象思维,使学生在真实场景熏陶下对黄河文化产生更加清晰直观的印象。第三,延伸性原则,即创设的场景应当关联一些与黄河文化息息相通的人物、事件。这样,学生在了解黄河文化的同时,能够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产生情感共鸣,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将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三、 融合古诗文化, 打造趣味课堂

初中地理课程和语文课程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讲述黄河文化时,可以将语文课程当中的古诗这一文化载体与黄河文化融合到一起。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引入趣味教学理念,以此来调节和改善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大凡人做一件事体,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没有结果的。要晓得兴味有了,才可以期必往前进……越发肯往前进,兴味越发浓厚。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们产生疑问,所以教师应积极设法启发学生,让他们产生疑问,对事物产生兴趣,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以后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段经典论述,阐释了兴趣与学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学生对当下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那么,学生也必将收获真知。

比如,在讲授黄河文化时,教师可以采取“古诗接龙”方式,事先将学生划分为4 个合作小组。然后,由第一小组开始,引用一首带有黄河字样或者蕴含黄河文化的古诗词。接下来,其他小组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接龙。如果哪一个小组在接龙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不能说出相关诗句,则视为淘汰。最后,根据各小组接龙数量来确定优胜小组。例如,第一小组接龙的古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第二小组接龙的古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第三小组接龙的古诗是唐朝诗人胡曾创作的《咏史诗·黄河》: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以此类推,游戏结束后,根据各小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考验学生诗词累积量,也是加深学生对黄河文化认知印象的一条有效路径。因此,教师可以汲取语文课程当中与地理知识存在密切关系的知识养分,调动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更加深入了解黄河文化。

在对语文和地理两大课程融合时,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初衷,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集趣味性与互动性于一身的课堂氛围。尤其在导入黄河文化时,应当秉持继承和发扬黄河文化的理念,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仔细斟酌。首先,导入地理课程中有关于黄河文化知识点,并和语文课程古诗文化进行衔接,使二者平稳过渡。其次,在解读古诗文化时,应事先做好充足准备,对古诗词创作背景进行集中讲述,使学生在了解古诗词产生渊源的同时,快速从中提取与黄河文化相关联的要素。当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融为一体后,可以将黄河文化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挖掘黄河文化底蕴,使学生更深一层领略黄河文化精髓及内涵。

四、 结语

在跨学科视域下,初中地理在与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课程相融后,黄河文化精神底蕴将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着眼于人文理念与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力、学习力与想象力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担当起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的重任。

猜你喜欢

接龙黄河流域黄河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黄河知道我爱谁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