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品质的初中英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3-04-06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361000
蒋 静(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 361000)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英语学科提出了基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构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成为英语教学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初中英语名著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应试化、教学内容浅层化、教学模式机械化。因此,如何依托英语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主阅读能力,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思维品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英语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良好的思维品质又能够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实践中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促使他们以更广泛、深刻和更多元的视角认识感悟英语阅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 指向思维品质的英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深度解构名著,强化学生逻辑思维
英语名著多以小说为主要体裁,篇幅较长,通常有着曲折情节、复杂人物关系和变换的时空场景,读者必须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即通过对文本信息的识别、归类、比较、概括等方式,实现对名著文本脉络的深度解构,从而形成名著阅读的基本意识。
案例1:以Robinson Crusoe(津津有味·读经典系列)整体阅读课为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课下先进行整体阅读,并按照时间轴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对文本信息的识别、归类,横向梳理故事情节中的大事件,纵向梳理每个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在学生思维导图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课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判断每个大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名著章节分为三部分并进行概括。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梳理完文本脉络后,就能比较轻松地将名著章节分为三部分,并将其归纳概括为Robinson's experience of sailing(Chapter 1~3),Robinson's survival on the island(Chapter 4~6)和Robinson's escape from the island(Chapter 7~12)。
接下来,教师再聚焦重点情节,即鲁滨孙荒岛自救的几个重要步骤。为了强化学生逻辑思维,可以将这几个步骤制作成排序条,然后将其顺序打乱,要求学生以小组学习方式将其排序并阐述理由。学生在排序中,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推断出动作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将自己逻辑思维进行呈现和校正。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排出正确顺序,也能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鲁滨孙的自救过程实际上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它恰好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是相互吻合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分层归纳名著章节、逻辑排序同类动作等教学活动,在深度解构名著脉络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推断等的逻辑能力。
2.全面解读名著,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蕴含反思的思维,其能力表现为“求同辨异、判断推理、评价预测和质疑解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重在“善于质疑,会质疑,能思考,能批判”。因此,在学生厘清名著文本脉络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评判性思维。让学生既能结合自身原有认知和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信息进行多角度的深度分析、推理和评价,同时对作者观点、情节安排及作品的合理性大胆提出批判和质疑,并通过挖掘语篇隐性含义找出有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完成对名著内容全面深入的解读。
案例2:以Robinson Crusoe(津津有味·读经典系列)精读课Ⅰ为例。教师聚焦名著第二部分Robinson's survival on the island,分析主要人物Robinson的性格品质。在学生精读此部分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进行猜测:What kind of person can live alone on a desert island for 28 years?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鲁滨孙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描写后,大部分同学对鲁滨孙坚韧不拔、乐观勇敢、勤劳进取的性格及其向上向善的品质有了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
基于学生对名著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聚焦人物,进行批判性评价和辩论:Do you think Robinson is a hero or not?Why? 学生在思考中不仅需要结合自身认知和经验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分析推理,还需要通过不断挖掘文本隐性含义支撑自己的观点。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鲁滨孙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学生持否定态度,原因是从鲁滨孙对星期五的态度中可以窥视出他森严的等级观念,从他几次在荒岛上对钱的处理方式也可以看出他对钱财的占有欲等,这些缺点都让他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其实,提出这类开放性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辨明正误和彻底说服对方,而在于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学会基于自己的理解评价名著中的人物,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充分拓展名著,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思维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思维品质。因此,在学生通过全面解读文本,对名著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模仿或联想等,对名著文本进行创造性加工,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并实现对名著的充分拓展。
案例3:以Robinson Crusoe(津津有味·读经典系列)读写课为例。在对Robinson Crusoe进行第一遍完整阅读和第二遍分阶段精读后,学生对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和名著主题已经有了全方位立体的认识。接下来,可以继续深化拓展文章主题,通过设置深度问题,引发学生创造性思考:Actually,what kind of fighting lies behind Robinson's fight against the difficulties on the island? 有的学生觉得是the fight between civilization and barbarism,因为鲁滨孙有枪,击败了只有蛮力的野人;有的学生觉得是the figh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因为鲁滨孙克服了暴风雨、高温、海浪等来自大自然的磨难等。这些答案都说明了学生对名著主题进行了更为深刻广泛的思考。教师在鼓励和肯定这些答案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回看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找出串联故事的另一条隐性情节,即鲁滨孙遇到一系列磨难背后的矛盾思维。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就可以渐渐领悟到其实鲁滨孙与大自然和野人之间的斗争归根结底是the fight between the real me and the possible me(“真我”和“本我”之间的斗争)。最后,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拓展主题,聚焦作者描写内心矛盾的写作方式,最后,布置学生仿写一次战胜自我、实现目标的亲身经历。通过多角度拓展文章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联想实现了对名著文本的创造性仿写和改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英语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通过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度解构名著、全面解读名著和充分拓展名著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