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声音的景观
——文化自信视野下古诗词诵读的教学转向
2023-04-06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215000
王 悦(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215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提出,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组成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逐渐成为需要语文教师不断研究突破的重要课题。经典古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见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因此,重视经典古诗词的传承教育是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经典古诗词的诵读。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技巧和方法,丰富其格律知识储备;能够帮助学生明晰作品内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反思当前的古诗词诵读教学,不难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新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向,是实现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必要路径。
一、 营造意境, 诵读诗文
古诗词丰富的美学内涵依托于瑰丽多样的意境,把握意境是进行有效诵读的前提。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为学生营造诗中意境,是让学生抵达作品核心内涵的有效手段。
1.言语引导
教师的语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合理利用,能为课堂教学极大地增光添彩。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借寒山寺外的夜景,抒发自己胸中的孤独之感和羁旅之愁。在进行诵读之前,教师可以用描绘性语言将学生带入那个凄凉孤独的夜晚,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静静想象着自己置身于其中,实现与诗人的情感互通,这种语言引导是为学生造境最便利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音乐渲染
古诗词本身具有音乐的美感,其中呈现的很多意境与氛围也与音乐有着相通之处。运用音乐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调动学生的感官,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如诵读《山居秋暝》,可以播放一段伴随着鸟鸣、流水声的清新明快的纯音乐;诵读《早发白帝城》,可以播放一段气势激昂的古筝曲。将音乐与诵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 品味意象, 感悟诗情
1.整体品味意象
品味诗词,首先应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整体感知。诗词是意象与情感融合而成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古诗词的诵读应该是整体的吟诵和感知,如果将意象与情感拆分开来,就会破坏诗词原本和谐美妙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之美进行感知,立足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全诗寥寥20字,“山”“鸟”“孤舟”“老翁”重重意象交织,营造出一个苍茫辽阔的天地。句与句之间,是交织融合的艺术整体。在整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意象,能让学生在诵读中继续深化脑海中的画面形象。
2.加深情感体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诵读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主动地感受。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诵读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有声语言传递出来的不仅是声音的美感,还有深切的情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诵读时,要深切地体悟诗中之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同身受地融入其中,用声音呈现出诗词里丰富的审美内涵。
三、 传授技巧, 吟咏诗韵
1.重视语调变化
所谓的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变化。在诗词诵读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语调、重视语调变化是传情达意、加深理解的有效技巧。语调的强弱与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情感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清新明快的诗词,语调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词语密度大,语势具有跳跃感,给人一种活泼欢快之感。如杜甫的《绝句》,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的春日美景,诵读的时候,诗末的“燕子”“鸳鸯”就可以读得又轻又快,有利于传递诗中的轻快之感。与之相反,情感沉郁悲凉的诗词,语调的处理上多采用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词语密度疏的技巧。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语调加重,语势放缓,才能营造悲痛凝滞之感。
2.找准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构成了古诗词形式上凝练隽永的和谐美感,也是诗词传情达意的必要手段。古诗词中的格律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必引导过深,只需要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积累一些特有的节奏划分技巧和规律即可。如平仄的简单区分;七言2—2—3的划分规律;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读得短而重等。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古诗词诵读规律和技巧,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诵读,真正乐于诵读。
四、 完善评价, 激发诗趣
1.优化课堂评价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课堂评价应避免仅仅停留在“你读得很棒”“你读得真有感情”等表层上,而应该更具针对性。字音是否正确、诵读是否流利、节奏是否准确、重音是否找准……都是可以提出的评价角度。其次,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多元化。新课标中提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评可以相结合,从多角度充分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诵读教学的评价中来,无疑是为传统的诵读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2.注重个性评价
古诗词的诵读是一种传递情感的有声语言,也是一次基于文本的审美再创造。诵读过程中,作为诵读主体的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着他们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针对个性化的差异,教师要学会运用个性化的评价进行引导。面对诵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字音、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走出诵读的第一步,先将文本读正确、读流利。面对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要从诵读中的韵味、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个性化评价,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于古诗词诵读的兴趣与自信心。
3.丰富活动评价
评价的形式并一定局限于课堂,当下的古诗词诵读评价主要聚焦在“诵”,以会背诵能默写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事实上,古诗词诵读的目标与价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背诵,它蕴含的丰富审美价值,能够养成学生高雅的审美意趣和独特的精神气度。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也是进行诵读评价的一种有趣途径,如飞花令、诗词大会等活动都可以成为评价学生诵读成果的有效形式。
五、 结语
经典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诵读则是把跨越千年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美再创造,然后重新呈现给学生的最佳途径。转变以往以简单背诵为目的的诵读,充分发挥声音的魅力,通过营造意境、品味意象、传授技巧、完善评价这四种路径对古诗词诵读教学进行重新考量,寻找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向度转变,是十分有价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