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生活: 让古诗文教学返璞归真

2023-04-06唐宏梅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2266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古人

唐宏梅(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226600)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过程是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由于古诗文所处的年代离学生比较遥远,语言的变化、时代的变迁等带来的差异,使得古诗文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教师要让学生弄清古诗文的意象、背景、思想、表达等,需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当学生走进古诗文所构建的生活里,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让他们能立体化感知古诗文里所呈现的景与情、人与理等。

一、 创设基于诗文的生活场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古人喜欢在他们的诗文里描述当时生活的场景,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因此,大多数古诗文都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在记叙生活的同时,古人也将他们的情感渗透其中。因此,要了解古人的情感,首先要理解古人的生活。但古人的生活与现在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差距,学生仅从文本的表述无法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很多时候学生不能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往往是因为他们没能理解古人所描绘的场景。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诗文所展现的画面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画面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对诗文有更直观的认识,还能使他们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提出更多的问题。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为例,教师将诗中所反映的情境做成动画。学生首先看到的是诗人范成大行走在乡间的路上,接着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树树梅子,一颗颗杏子,一片片麦浪,稀稀拉拉的油菜花。随着动画的深入,学生还看到篱笆墙、飞舞的蜻蜓与蝴蝶。学生大多是第一次看到篱笆墙——这个离他们的生活已经很远的事物。学生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美,但是他们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只看到篱笆墙和院落,为什么看不到人呢? 教师继续点击动画,学生看到不远处的田野,也看到辛苦劳作的农民。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走进古诗,也开启古诗文的探究之旅。

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引入古人所描述的情境中,让他们更立体地感受诗歌里隐含的情感。对于古诗文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讲述,而在于学生的体验。当学生能从古诗文中感知古人真实的生活,也就能理解古人生活之中的情感。

二、 契合基于诗文的生活经验, 逐步拓展诗文的内涵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往往不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以及由心情所显现出来的情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讲授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诗文中所表达的相应情感。但这个过程不是学生探究的过程,不是他们逐步感悟的过程,而是一个被告知的过程,是一个将观点强加给他们的过程。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古诗文,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真实地体验诗文的情境,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感悟,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的教学为例,这首诗以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为话题,作者在望月的过程中抒发着情感。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中秋节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节日,每到这天晚上,他们也会坐在庭院里,看着皎洁的月亮,吃着母亲做的藕饼,闻着不远处的桂花香,同时他们也会感受到中秋时节的阵阵凉意。显然,这首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不大,如果选择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讲这首诗,让学生体会“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他们会进一步感受诗中的内涵。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与作者进行对话,进而理解作者内心的那份真实情感。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机会。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去解读古诗文,能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他们的思维推向纵深。

三、 探访基于诗文的生活本真, 增强学生对诗文的感悟

学生如果仅仅理解古诗文所描绘的表面的生活场景,可能无法全面理解作者的真实心境。要想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者真实的表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本真。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弄清楚每首诗反映出来的生活的内核,再引导学生去体验。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的教学为例,学生借助文中的注解,在相互讨论中基本弄清楚文中讲述的内容。学生是这样理解的:一个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提在手中当作乐器轻轻敲打,冰块还发出声响。当孩子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冰块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教师让学生回家后,将一根线放在盒子里,线头露出来,再往里倒水,然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等水冻成冰之后,学生也照着书中的描述去玩,同样也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同时,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一千年前的孩子为什么要玩冰呢?他们是在冬天玩的吗? 他们玩冰有什么寓意吗? 这说明学生在玩的时候有了深入的思考,因而,教师有必要由这个玩冰的游戏延展到古代一个传统的习俗“打春牛”。教师将学生玩冰的视频与古代“打春牛”的场景结合起来播放,学生就像穿越到宋代,他们发现原来这些孩子是在模仿大人,实则享受着跟大人一样的快乐。可以看出,走进生活的本真,学生将发现诗文更多的精彩。

四、 创设基于诗文的角色表演, 提升学生运用的能力

喜欢表演几乎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模仿生活中的人与事。其实,基于生活开展的表演模仿本质上也是一次学习,是学生基于生活的创造。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优势用于古诗文的学习中,即让他们就古诗文的具体内容展开角色表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化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发展创造思维与迁移能力的过程。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尽管这是一篇文言文,但它的故事性强,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教师先是依据文本的内容画出不同形状的太阳,接着让学生自愿到前面来,就着画面扮演两个小孩,陈述文本的内容。本来枯燥的文言文和难懂的句式被学生演绎得栩栩如生。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动作、所呈现出来的表情都是基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基于生活体验进一步感知文言文中人物的情感。除了角色扮演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对古诗文的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关于太阳的踪迹,也在生活中感知诗文的主题。在表演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审视、分析诗文的同时,不断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

五、 结语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生活,让他们在相似的语境中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对古诗文教学而言,生活即古诗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古人的生活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关联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合作探究的同时,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力。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