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究
2023-04-06王宝玉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四中学745201
王宝玉(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四中学 745201)
陶行知先生推崇创新教学,他曾经提出,教学不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应该大胆创新、使用新的教法,将学科教学与学生品德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将民族精神融合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有重要的作用。
一、 民族精神的内核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总有一群人挺身而出,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乃至生命,为身后的人民开拓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一种精神纽带,它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的形成往往经过时间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民族精神的内核包含爱国、团结、和平、勇敢、自强等内容,其中“爱国”是民族精神的重点,新时代的每一位学生应积极弘扬爱国精神,做到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利益、荣誉。简而言之,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为中心,兼有文明有礼、热爱和平、勇敢正义、自强不息等内容。
二、 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现
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生需要接受有关民族精神的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中穿插相关教育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1.推动民族发展
陶行知先生推崇在课程教学中主动融入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牢牢将自身与国家发展命脉绑定起来。教师应借助授课活动穿插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利用科学的举措培植学生伟大的民族精神,帮助其树立起积极、正确的奋斗目标。学生围绕目标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向上,不断进步。
2.提升全民素养
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逐渐被放在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上。课程教学中穿插培养民族精神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爱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其知晓本民族的起源与悠久的历史,在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民族归属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再以学生为中心由个体带动群体,可有效改变全民整体的精神面貌,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改变价值观念
高中生从小生活在较为优渥的环境下,他们习惯于享受父母、长辈的疼惜,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利己思想较为严重,有不少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念存在问题。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当下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利用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引导其认识到国家发展与个人的关系,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他人、关心祖国,并积极投入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能有效转变学生的价值观念,改进精神面貌。
三、 民族精神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措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功能,让学生深受传统文化、伟大精神的正面影响,努力培育其民族精神。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注重培养其民族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均有特殊意义,语文教师应积极运用科学的措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文本解读,培养炽热情感,真心热爱祖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爱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借助文本解读环节,引导学生将内心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表达出来,升华其精神境界。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情感真挚而细腻,但由于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或者不善于表达对他人、国家的感情。从整体来看,高中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阅读能力还有待提升。
在开展《沁园春·长沙》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释,尝试自行解读文本的内容,并用简单的语言将全文的内容进行串联。学生在头脑中构思出一幅绝美的“湘江风景画”“往昔岁月图”,他们分别对湘江的橘子洲、秋季的红色霜叶,以及雄鹰、鱼儿、主人公少年时期的雄心壮志进行描述。待学生解读完毕之后,教师打开电子课件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画。学生很易品读出一个道理:诗句中描写的景致、回忆年少的豪情壮志,彰显了一位青年对祖国真挚的爱意,我们也应当如老一辈的革命者那样,为了祖国的强大不遗余力地奉献自我。
让学生认真解读文本内容,才能使其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炙热情感的目标。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梳理教材,找到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着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释读文本,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体会、进行情感迁移,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之情。解读文本内容是培养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2.阅读经典,汲取精神营养,珍惜和平岁月
一本好书、一篇优秀的文章,足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仅应注重讲解课文内容,也应鼓励学生多读好书,以拓展自己的见识,在优秀的书籍中找到精神食粮。阅读能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夯实文化基础,是培育其美好道德品质、塑造其良好精神面貌的重要举措。让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感知岁月静好得来不易,学会珍惜和平岁月,并愿意为了国家、社会的安定而付诸努力,用实际行动守护属于祖国人民的和平。
教师在教完《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课文大意,分析为何烛之武有能力让秦国退兵。教师见学生基本上能答到要点,相机引导其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推荐国内著名的战争题材小说《红日》,后期专门选定时间邀请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有的介绍:“小说主要介绍了涟水、莱芜、孟良崮三次战争,国共双方力量悬殊,但共产党方面积极调整战略、重整部队,最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有的与同组的小伙伴体会到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国家的安定团结是由无数烈士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英雄精神,继续守护自己的国家。
安定、和平是历代中国人民的毕生梦想,在和平年代,人们才能安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才能得以向前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穿插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引导、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在佳作中汲取精神营养,体会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并且愿意为了维护祖国的和平拿出实际行动。
3.拓展延伸,回归现实生活,勇于面对困难
“勇敢”是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有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外敌入侵时总有仁人志士站出来,带领百姓奋起反抗,以保护群体的利益不受损害;遭遇人生巨大挑战时,坚强的人能够勇敢面对,总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命运。勇敢品质的培养对个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民族精神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而应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重新回归现实生活,学会直面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长征胜利万岁》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积极展开讨论,由于给予学生话语权,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分享兴趣之后,教师及时调转方向提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说一说自己正面临的难题。”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说出心事,再相机进行正面点拨,鼓励学生直面困难。讨论中很多学生告诉同伴:自己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平衡各学科的关系,拿不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各学科的成绩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局面让其处境艰难,犹如当年的红军长征一样。他们迫切希望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再加上因为缺乏技巧而无法正确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性格懦弱者往往选择将难题默默埋藏于心底,而长期隐藏心事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中语文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穿插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再对教学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积极克服,可促进其健康成长。
4.及时鼓励,突破眼前难关,学会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的动力源泉,自强精神的培养对个体发展具有非凡意义。中国人民凭借着自强精神,一次又一次打退外敌入侵,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典型故事、著名人物的不凡经历,将民族精神培养与高中语文教学相互融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伟大精神的作用,培植其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堂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诉说近期的烦恼,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其感受到前进的道路上有盟友。
怎样学习才能轻松又有效? 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实现学生名校梦想的重要条件,在讨论活动中,学生特别关注此类话题。面对学生的重重疑惑,教师表示理解并给予鼓励,与此同时给予他们一些方法指导。例如,将课余时间碎片化,每一个碎片对应一门课程,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预习、复习各门功课。为避免积聚压力,学生应科学配比作息时间,然后严格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逐步落实各个小目标。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努力改进,有所突破。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困难面前需积极超越,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不断挑战自我,才能获取成功的机会。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弘扬自强不息精神的篇章。教师应在认真梳理教材的基础上,主动结合本班级的学情进行备课,讲述到相关内容时注重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目前面临的困难。教师、同学再给予其适当的建议,鼓励他们重新拾起勇气、信心,让其学会自强不息,在困难面前勤于动脑、积极动手,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
四、 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以借助某些经典篇章,培植学生伟大的精神品质,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变得更加勇敢、自立、自强。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主动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教师在备课环节将弘扬民族精神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