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衔接,整合,预习
——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新挑战与应对

2023-04-06张春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11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初高中教学内容

张春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211500)

一、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挑战

1.知识点密集带来教学模式挑战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除了要面临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外,还需要面临教学模式的挑战。所谓教学模式的挑战,即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时少、内容多、知识点密集等情况,而如何克服此类问题并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是高中历史教师思考的重点。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中外历史纲要(上)》共10单元29课,《中外历史纲要(下)》共9单元23课,其中众多单元主题带着“和”“与”或顿号等,表明该单元涵盖多个主题,而如何在时长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悉数展现教学内容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

2.核心素养培养带来教学能力挑战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维度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学生能够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在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不仅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还需具备历史抽象思维和历史理解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一味地传输历史知识,导致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机器人”,无法全面发展。因而,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扭转教学思维,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3.新增知识点带来教学素养挑战

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在现行的教材当中收录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此类研究成果也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以《中外历史纲要》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为例,在该专题当中提出七个新的观点。此类新增内容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教师需要实时关注,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自觉提升教学素养,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历史。

二、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应对策略

1.明晰个体差异,落实一对一互助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予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经调查发现,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师鲜少开展集合培训,未能及时研究探讨历史课程初高衔接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情况。同时,不同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学习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为了提升整体教学水平,高一历史教师应当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落实“一对一”互助教学。所谓“一对一”互助教学,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切入。首先是学校之间的“一对一”,在区域中,一所初中学校对接一所高中学校,实现听课、学习、教学、研究的集成化固定研究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能集中探讨学生初高衔接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而针对性优化改进。其次是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在班级或年级中,通过组建历史学习小组,打造“以优带劣”的互助学习模式,提升班级及年级的学习水平。

2.优化教材选用,保证初高中有效衔接

高中历史教材是在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从广度、深度、宽度进行延伸,其中不乏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情况。因此,为了保证初高中有效衔接,高一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分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对重复部分进行合理删减,对初中教学空白的部分进行强调补充。以两次鸦片战争教学为例,高中教材中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分配了一课时,初中则设置了两课时,学生在初中时对鸦片战争的学习已经较为系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历史意义已经有了明确的了解。所以,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再以新课教学的模式进行,而是采用复习深化的模式,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另外,初中历史教材对古今中外历史事件有简单的描述,但是并未将中国史和世界史中相近的内容进行联合,学生极易对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模糊不清。以中国的戊戌维新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为例,两种运动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均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出现,且对本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戊戌维新运动与明治维新运动进行联合教学,帮助学生在通史学习的基础之上整合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从而有效完成初高中衔接过渡。

3.整合教学内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整合初高中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已知向未知的转化和内化,通过整合课内外的知识点内容,能够有效提高高一历史课堂的教学水平。换言之,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托教学主题线,研读单元导语,以大概念为抓手,对大单元内、课时内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而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另外,通过单元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对教学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以大单元为主线进行历史知识探索,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认知。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中第7课时“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与第8课时“三国志隋唐五代的文化”在文化制度等方面有重复部分,可以将两课时进行合并或增删。

4.强化课前预习,紧扣历史课程标准

预习是学生明确学习主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整体教学目标理论,预习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有重要指导作用。如何帮助高一学生正确预习历史知识,从而有效完成过渡是值得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因此,高一历史教师应当从明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进行优化。从明确教学目标的角度,高一历史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初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实现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网络建构与整合,以此打破教学割裂的局限,也为后续的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增删、教学模式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为了保证学生课前预习质量,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大单元主题和课时主题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单、思维导图等课前预习作业,明确学生预习导向,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学习主题。

三、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示范——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

1.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9 课时内容,该课时与第20课时“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构成紧密的逻辑关系。本课时重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大板块内容相互渗透、层层递进,并且知识点分布紧密、清晰,均按照“时间+人物”的线索展开,是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的角度,该课时与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对孙中山早期的人生经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历史的评价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认知不够深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高中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对史实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史实的阐述和分析仍停留在故事解说层面,历史认知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仍处在初步阶段。

3.教学目标分析

首先,通过建立史实时间轴,梳理辛亥革命前后的有关历史,剖析立宪派、民革党等势力的权力斗争,加之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化,阐述辛亥革命发展的必然性,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其次,通过史料图像的分析与阅读,培养学生史料解释能力和史料论证能力;最后,以唯物史观为指引,认识三民主义的价值和局限,并探讨辛亥革命性质的合理性。

4.教学过程

通过梳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为了保证学生实现衔接过渡,高一历史教师需要从课前预习、新课导入、课堂教学、课后实践四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针对课前预习,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初高中教材内容,梳理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史实线。该环节主要是通过梳理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回首来时路,明确民族危机加深的步伐,明晰本课时教学方向。

其次是新课导入,需要教师对学习任务单进行回课,并提出“结合史料图像,20世纪初期我国处于怎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旋涡之中? 在不同的旋涡之中,我国采取了哪些救国措施?”“以上哪种救国方案是大势所趋?”“武昌起义的特点和结果是什么?”“革命党人的革命果实有哪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政治原则?”等问题。该环节主要通过回课引导学生对史实线进行梳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而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史料图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国内外形势。同时,通过梳理清廷、立宪派、革命派的角逐历程建立“立宪之梦”与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兴起的联系,明确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通过分析不同史料图像,对历史解释进行论证,预判辛亥革命存在的隐患,分析革命形势下各势力的目的及较量结果,体会国内形势的复杂性;通过对照三民主义和革命成果感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和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为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时空对话”,以体会革命烈士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凸显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在课后实践环节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本教学主题选择人物进行话剧编演。

四、 结语

随着历史教材的修订更新,高一历史教师不仅面临初高中衔接挑战,还面临着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教学素养的挑战。为了有效提升高一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辛亥革命”为例做出教学示范,并提出高一历史教师应当积极从明晰个体差异、优化教材选用、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课前预习等方面优化改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初高中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也谈初高中衔接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