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校长需要怎样的领导力
2023-04-06翁文艳
翁文艳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正式发布,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呼唤高质量的领导力量,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新时代节点赋予校长领导力新的发展思路。
一、 危急时刻下, 校长应具备哪几个关键能力?
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线上教学、备战中高考等一系列事件,考验着校长领导力和学校综合管理能力。面对这些严峻挑战,作为学校领导者,校长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关键能力。
一是敏锐预见力,也就是在风险将来或已来之际,能够准确预估风险伤害程度、波及范围、发展速度与趋势的敏锐预见力。例如,上海疫情从2022年2月底的零星散发,到3月初开始每日都有新增病例,甚至逐渐蔓延到一些中小学。在这个过程中,有预见力的校长能在本市第一个病例出现时就高度关注,并跟踪各种专家信息和病例信息,以准确判断疫情严重程度并预测可能的传播速度,及时推测未来几天、一周或更长一段时间本市、区可能采取的封控措施。在提前做好校内外疫情防控方案的同时,其也为可能到来的线上教学做好稳定师生心理、调配教学资源、备战中高考等各方面的应急预案,及时做到科学应变、主动应变。这时,尤其要强调的一点是,校长应花更多时间关注校内动态,尽可能做到亲自在现场宣布、指挥应急措施的实施。这样做的好处是稳定师生情绪,避免因各种慌乱而导致学生受伤、突发冲突等次生变故,并能在这些次生变故发生之时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二是果敢坚毅,在高度紧张的应急工作中,校长能具有忍耐高压、保持镇定与果断决策的能力。这需要校长在面对重大危机时保持沉着冷静,具备坚定的自信。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一旦产生慌乱,则会更倾向于逃避或否定问题,将责任推脱给他人,容易导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伤害。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价值观、正确政绩观。只有具备了这个压舱石,校长才会在危急时刻聚焦师生的利益去想方设法,谋求对师生利益破坏性最小的应对策略,而不是想着怎么做才不会影响自己的政绩或职位。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其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维护师生的利益——这也是最难的一点。疫情是一场大考,考验的不仅是校长的能力,更是校长的境界和情怀。
二、 校长应如何与教师相处, 引导和激发教师的潜能?
一个团队要有组织能力、战斗力,取决于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迸发的智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自己的力量用到统一的目标上。这些都取决于团队的领导者,校长的团队是全校师资队伍。校长应如何与教师相处,引导和激发教师的潜能?
这个是学校管理中核心的问题。如企业家任正非所说:“一个好的领导者需要把握两点: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有活力!”对于校长而言,方向正确就是要具备服务师生的价值观,把自己当作首席服务官;组织有活力就是要充分激发教师的活力。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观点:在激发教师活力方面,现有学校的组织结构存在很大障碍。例如,学校管理层级太多,沟通不畅,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长年得不到解决;行政人员管着教师而不是服务教师的教学,阻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管理行政人员的方式管理教师队伍,让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
改革组织结构很重要,目的是让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服务。然后才是教师双向聘任制度——把70%的管理岗位拿出来让专职教师双向聘任;薪酬激励体系——奖励多劳多得;多元评价体系——体现育人的多元评价而不是育分的单一评价。
在现实中,要改变一个学校的组织结构是很难的。因为,它和我们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是不兼容的,也与目前考试招生制度中唯分数的主流招生导向不一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校长有很大的勇气、智慧和担当。当然,外部制度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
三、 一名合格优秀的校长应如何发挥领导力,进而成就学生?
这个问题取决于校长如何理解领导力、如何理解教育领导力。我认为,教育领导力的概念要在现有局限于校长领导力、教师领导力的点上再拓展,向上拓展到教育局长领导力、向下拓展到学生领导力。也就是说,教育领导力要包括教育局长领导力、校长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和学生领导力。如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样,管是为了不需要管。意思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校长和教师管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自我领导的能力。
当前,困扰上海等地校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如果学校还是单调乏味的应试教育那一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领导力不仅是针对学生干部,让他们具备影响他人、引领班级或团队的素质和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具备自我规划、引领自我成长的自我领导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方向、主动规划和引领自我成长,因为价值观是领导力的核心。我的新书《青年价值领导力:引领成长的力量》就是谈青年学生如何提升自我领导力和影响他人的团队领导力。书中对领导力的界定是引领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成长,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顾明远先生欣然给该书写序。他在序言中指出,领导力是指一个人的自治能力和对他人的影响力,是优秀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
怎样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在这里,我谨谈两个要点。
一是不同阶段应侧重聚焦不同的素质。小学阶段应聚焦善良、正直、责任等与领导力高度相关的关键人格培养。因为人格、道德、价值观是领导力的核心。现在一些学校里,同学之间因为竞争激烈等原因,相互之间的善意关爱不如以前多了,各种争执和冲突中更多地凸显着维护私利的霸道。特别是,学生干部是因为成绩好而被选出来的,他们缺乏正直的品质,看到班级中一些不公正的现象,不敢站出来维护正义,最终成为一些校园欺凌现象的沉默的同谋或推手。我最近看到一个研究发现,我国学生群体的“正直”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我们的学生越长大,越不敢维护正义。在小学阶段夯实正直的价值根基后,中学阶段则侧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自主管理的能力;对一些自我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升团队领导力。如提供班干部、团干部、学生管理岗位、社团负责人等各种平台机会,让他们学会沟通、激励、指导等帮助他人成长的能力。
二是班级要选择合适的学生干部。要选择那些具有正直、善良和责任感、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成绩中上的学生成为班级的学生干部,而不是成绩优秀却不敢负责、只顾自己的人。同时,注重培养所有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领导的能力。当一个班级能有一部分学生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能逐渐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成长,能承担起学生干部应有的责任,在发生冲突矛盾时敢于站出来维护正义,能在第一时间和班主任、辅导老师进行沟通……相信这个班级会逐渐走向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领导。
校长应如何发挥领导力,进而成就学生呢?一方面,校长以身作则,以自己卓越的领导力为榜样示范,去关爱、引领学生让他们成为具有积极价值观、清晰自省力、强烈责任感的人;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领导力和团队领导力。领导力是持续一生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之路,校长可以在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成就学生。
四、 如何在现有制度下做到“不为高考、 赢得高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已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判断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思想仍然存在。我见过不少校长夹在其中,试图平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如有的校长在低年级搞素质教育,到九年级搞应试教育;有的学校表面上搞素质教育,各种活动花样很多,但多数活动流于形式,并不是真正以学生成长为本,骨子里还是最看重考试分数。
如何在现有制度下做到“不为高考、赢得高考”? 一些智慧的校长会抓住几个关键: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校的组织结构、制度体系、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都凸显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学校立德树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具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即自我教育能力;二是注重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强烈归属感,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学习空间,如从校园环境、空间打造、教室布置、厕所食堂改造等方面,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喜欢学校是喜欢上学、喜欢学习的重要前提;三是注重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老师在掌握式教学(即系统知识结构和关键知识点的教学,这是应试教育的优点)与发现式教学(即丰富有趣的知识拓展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优点)之间找到平衡;四是校长要坚守办学初心,校长在安心办好教育的同时,也要自信、果断地抵挡住来自社会各界的外部压力,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好师生的利益,坚守既定的办学方向。
当然,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突围,我国目前还需要从国家层面、从全社会层面系统思考破除教育体制机制障碍的综合策略。例如,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这个短板的质量,提升除双一流高校之外的所有普通高校的质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样、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选择,高校毕业后大多数毕业生能获得满意的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从出口端缓解目前中小学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双减”的最终目的。
五、 校长在与家长相处时, 如何发挥领导力,实现家校双赢?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不少学校更加注重家校共育、家委会参与到学校制度建设中来。家校合作很重要,学校的任何教育改革创新都需要首先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目前,上海的很多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发挥家委会作用、开设家长讲座等方面都已做得很好。
校长应更多提升基于同理心的领导力,更注重洞察家长的需求,更主动地与家长直接沟通。尤其是在家长遇到各种问题时,应确保第一时间亲自出面协调解决。这不仅是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问题,体现的是校长对家长的尊重。很多校长会认为,自己平时事务那么繁忙,怎么可能第一时间响应家长的各种投诉或问题呢? 从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身边家长投诉事件来看,家长向当地教育局投诉,其实背后是家长对学校不重视、不尊重自己的强烈不满。有些家长特别是新一代对教育有期待、有热情的家长,他们更需要的是当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遭受委屈或不公正对待时,校长本人能亲自出面给予及时沟通,表达对家长的尊重和重视,以此来缓解心中对学校的不满。
但往往这个时候,由于学校的科层组织结构,要与校长取得直接联系往往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一些网站上的校长信箱、校长热线也只是“看上去很美”,真正要联系却会因为找不到、打不通、无人接、无人回等种种原因而最终成了摆设。管理学上有个常识性的说法,即管理中70%的问题往往都是沟通不畅造成的。
因此,建议校长能对家长的问题更多一些重视、真正把自己当作首席服务官,能主动积极地与家长多直接交流,把家长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客户,并在尊重、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的理念和做法。相信,这样的校长一定能赢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