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宁盐官古城“潮文化”空间保护提升研究
2023-04-06沈奕岚
◎沈奕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1]文化和旅游部的设立,旨在更好地统筹协调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扩大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力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游客越来越喜欢文化旅游。相较于以往的观光游,游客更倾向于通过文化旅行去获取游览地的信息。因此,文化与旅游实现初步融合,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化与旅游更为深层次地融合。[2]历史文化名镇的活化将投射于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的总体前进方向。[3]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基数大,各地将多角度找寻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式,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从而为全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发展总结新思路。本文主要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宁盐官古城“潮文化”空间保护和提升进行研究。
一、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近两年,人们对旅游出行的需求增多,并且更加热衷于本地游和城市周边游。
作为有千年历史的盐官古城,“潮文化”底蕴丰厚,映射整座城市历史的影子。但盐官古城在发展中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和优化盐官古城的整体“潮文化”空间,从而达到资源可持续化利用,对于相关历史文化古镇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盐官古城概述
(一)地理区位
盐官古城地处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浙北平原一带,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处于钱塘江入海口的咽喉位置。盐官古城作为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观潮点,居于钱塘江北岸,并与杭州市钱塘区东北部隔江相对。
(二)历史沿革
盐官古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盐官之名始于西汉,领主吴王刘濞利用钱塘江通海之便,制造食盐来获利。设置专门的官员——盐官来管理盐务,往后逐渐将官名作为地名来用,便将这片土地命名为“盐官”。
盐官作为历代海宁州(县)治所在地,得力于钱塘江的水利之便,自古富庶繁华。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盐官作为连接浙东浙西、钱塘江南北货物的关键物资集散中心,接收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和船舶。更有乾隆六下江南,四驻海宁盐商大户陈家。如今,盐官古城已于2010年7月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三)潮文化空间
海宁盐官作为中国唯一的潮乡,以“天下奇观海宁潮”而闻名,钱塘江入海口独有的喇叭口状海湾,有来自太平洋的潮波,进而在盐官附近呈现出奇特的一字开来的潮头——“盐官一线潮”,使得盐官成为观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点。
盐官古城不仅拥有举世无双的自然佳境,而且拥有极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海宁陈家以“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而闻名天下,王国维故居、金庸书院均坐落于此。同时,盐官古城有袖珍式历史名城称号,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文保单位十多处。
三、盐官古城文旅发展优势
(一)空间区位优势
一方面,盐官古城坐落于钱塘江入海口沿岸,居于长三角经济圈,地理区位呈现融杭、接沪、通苏的特点;另一方面,盐官古城位于人口居住密集、交通运输紧密、经济实力雄厚、人均消费水平高、区域产业发展超前和区域辐射范围广的中国东部沿长三角都市圈,且从属于杭州都市区,可共享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与人文等多方资源,易于形成巨大的城市人口周边短期休闲旅游市场,是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出游率较高的地理区块之一。[4]
(二)生态景观优势
盐官古城作为钱塘江北岸的江南小城,保留着自然古朴的历史文化气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都是观潮人纷至沓来,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时候,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底蕴深厚的“潮文化”于此刻淋漓尽致地体现。
(三)人文景观优势
宰相府第风情街位于古城中,是一条以清代宰相府第“陈阁老宅”为主景的古街,呈东西走向,古街保留着旧民居与商铺,且保留着陈阁老宅、杨兵部宅、郑晓沧故居、江南民俗风情馆、花居雅舍、国棋圣院、五土庙、城隍庙、景疏园等主要人文景观。
古城里的观潮胜地公园,浙江省“十佳美景乐园”之一,海宁“一线潮”的最佳观赏点位于此。园中包括各处潮文化景观,其中有乾隆下江南过盐官种下的古树。
四、盐官古城“潮文化”保护与提升存在的问题
盐官古城拥有独具一格且丰富的“潮文化”资源,拥有发展优质文旅的禀赋条件,在发展过程中,虽依托相关政策与重点扶持项目,盐官古城的空间保护与提升工作获得显著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一)政策解读需更加深刻,地方落实效率有待提高
政府在做好盐官古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同时,需要将相关扶持政策解读到位并高效落实。政府积极主动引导市场朝着成效最大化的方向进行,做大对盐官古城“潮文化”品牌的扶持力度。目前,盐官古城大面积的观光游览空间处于长期的封闭改造状态,其间可供游客选择的景点与商业街区则大大减少,部分景区改造期间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游览路线未能跟上,“潮文化”空间利用程度不充分、地方落实效率较低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盐官古城旅游断带,游客文旅体验感较差,游览口碑下滑。
(二)文旅宣传缺乏创新,文化衍生方向较单一
盐官古城的产业定位较为单一,业态布局较为局限。盐官古城的文旅宣传很大程度上围绕钱塘江大潮,相对弱化了其他具有游览价值的人文景点,造成古城旅游淡旺季分明,全年旺季较短的局面。同时,古城的文化衍生发展方向亟须发散,增加像海宁潮音乐节这类的活动,并扩大宣传途径与创新宣传手段。从紧紧围绕“大潮”文化到多元“潮文化”相互渗透、映衬的大融合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古城的整体“潮文化”空间保护和发展。
(三)旅游管理体系需要完善,景区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盐官古城的全域联动性可进一步加强,纵观甪直古镇的集群化管理模式,得出空间环境整合和规模效应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发展的重要性。盐官古城的各区块交通配套设施设置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使得古城各区块人员流动量不均匀,造成发展不平衡;同时,历史文化遗迹与当地传统民居缺少有文化内涵的体验项目,使得游客与地方的互动较少,盐官古城价值难以全面展示于游客面前。
景区的服务产业有待提高。目前,存在观潮胜地公园售票处、咨询处人员懈怠的情况。文创中心的布局空间设计缺乏地方文化性,景区的门票未能设置淡旺季弹性票价。这些情况直接降低了游客游览的满意度。
(四)在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人地内环联动不足
在地居民的环境可持续化发展、历史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在地留守老人多依赖于为游客带路、观光等工作项目,缺乏与盐官古城“潮文化”的内环联动。古城外围经过改造的商业街区未能高效投入使用,街区的道路界面不够美观、整洁,未能深刻体现“潮文化”元素。古城景区的功能分区不够醒目清晰,且与周围的村镇合作联系欠紧密,人地内环联动需要加强。
五、盐官古城“潮文化”空间保护提升策略
盐官古城拥有众多的文保单位和“潮文化”遗产,必须坚持大历史观,保持历史耐心。发展过程中,应全面贯彻落实文旅大融合理念,以保护为前提,坚持政府为导向,强化特色产业发展,[5]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找寻适合盐官古城保护、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自然修复,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盐官古城的自然系统治理,[6]做好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好绿地自然环境,大力开展区域土地绿化,构建充满生机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钱塘江海宁段的江水净化治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落实自然修复治理
加强对全域的江河湖水环境管控,对于有水污染情况的水域,实行修复治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并实施污水截留、生态清淤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7]逐步改善、修复盐官古城区域中的水系统生态圈。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优化“潮文化”系列产业结构,加强水环境整治力度。进行生态修复,利用本地的自然生态特点,结合现代净化技术手段,优化生态格局。
2.构建自然生态体系
构建多组团自然生态公园体系,打造沿江生态廊道、休憩景观林地,形成人文景观与自然绿化相互辉映的发展体系,贯彻地方的生物资源保护策略,保持生物多样性,同时不忽略盐官古城边缘区域的自然生态连续性,实现生态空间的互联互通。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结合盐官古城的“潮文化”元素,以整体的“潮文化”空间格局为起点,开辟生态优化新路径,建设绿色游览廊道,优化古城“脉络”“肌理”布局。
(二)倡导多元融合,创新拓展“数字化”理念
盐官古城的多元“潮文化”空间发展,可结合数字化科技、“互联网+”形式,构建文旅场景体验,从“吃、住、行、游、购、娱”多方位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在“潮文化”空间基础上,设置旅游智慧体验空间。具体实施方式有:开设非遗和文保故事“数字化”讲述,VR体验“一线潮”,盐官古城历史变迁投影式“时光隧道”设置,名人故居全息剧场开辟,[8]等等。
另一方面,盐官古城可在原有“夜经济”模式[9]基础上,优化升级夜间游玩路线,即钱塘江夜游(保证安全为前提)、夜间灯光秀、小吃夜市等各类项目。可利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将夜游路线广而告之,扩大受众传播范围。利用抖音、西瓜等短视频平台,给用户提供游玩信息,从而通过潮文化元素传送,带动盐官古城的整体文旅行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民众参与模式
盐官古城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在地原住民,古城保护和提升当中,首先需要考虑原住民的需求和利益。在保护和提升“潮文化”空间过程中,应当顺应民意,对空间进行整体或局部的规划和设计改动,最优方案应当由在地原住民、政府和设计单位一同进行建设性讨论,充分发挥原住民的“主角”作用。
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功能,召集相关企业单位和周边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教师,共同围绕“潮文化”主题,进行创意合作,打造系列主题和周边产品,实现文创项目落地。通过这样的参与过程,使人们深刻理解盐官古城“潮文化”空间的保护和提升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形成积极保护地域文化的意识,积极参与古城推广、运营相关活动。
六、结语
一城故事,一江潮。盐官古城作为独一无二的观潮胜地,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如今,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也迎来保护与提升的机缘,围绕“潮文化”,植根于人地沟通基石,加快更新整体基础设施,融入自然、人文、科技元素,发展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等新业态,使地方特色文化实现永续保护和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镇优秀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