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美支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搭建途径
2023-04-06何武全
何武全
美能使人获得愉悦感,产生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面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学生的兴趣却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教师不善于挖掘文章的美学因素,忽视了美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需教师以正确且有效的做法,发挥教材应有的美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熏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缺失的原因
1.在理解中缺乏对学科的全面把握
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对美育的理解与认知势必会影响到美育的发掘与渗透。受成长经历和发展环境的影响,一些教师对美育的认识还比较偏颇,认知还停留在“鉴赏”“熏陶”,即审美的潜在层面,并没有认识到“立美”“创美”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如此认知上的偏颇必然会导致教学设计和实施上的浅表化,难以真正实现以美启智。倘若长期处于认识的片面和窄化会造成设计时对深层审美与积极创美的“规避”与“省略”,从而导致课程实施上的迷失和缺位,最终让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不到全面体现。
2.在渗透中缺少深刻的情感共鸣
教学设计是课堂的先导,教学意图则是设计能否实现的关键,这一过程能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在审美渗透上,一些教师挖掘了文字、梳理了思想、整合了内容,在对学生的美感浸润上做出了积极努力,对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提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语文之美并没有通过教师在教学中丰富的情感和审美表现得以彰显。审美作为一种情感活动必然包含着情感的释放,情感性势必要成为审美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处于直接的情感状态。作为语文教师,需通过自己的文化、文明、文字、文采彰显美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
美离不开形象,所谓形象,是作品依照美学的规律加以一定的技巧实现的,审美过程则是通过形象来影响观美者。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不管是说明文、叙事文还是诗词曲赋,大多以生动形象来充溢文学,展现文学之美,因此,利用作品的“形象”来探索美学规律,能够获得对美学的感知。
2.情感性
情感既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也是其内涵,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中,大多数作品富含了浓厚的情感要素,如在《我与地坛》中,充斥着作者对母亲真挚的感情和对生命的思考,用情感铺垫出的语句,让“地坛”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我”与作者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情感性能够连接美学与文学,并架起学生的审美支架,实现美育目标。
3.愉悦性
面对美、欣赏美,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愉悦的。当美学融入高中语文课堂,通过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读之、思之、赏之,便可以领悟其中的美妙。受作品的感染能趁着学生们一腔热情来引导其对文章进行想象和感受,激发审美情趣。
三、审美支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搭建途径
1.回归语文本质,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进行创新教学的途径,更进一步暗示了语文与美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借助美育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新时期,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高中语文教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很多老师过于注重形式化,忽视了内容的创新,看似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审美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导致语文不能很好地与美育相结合。对此,就需要教师回到课本教材,挖掘其中的美学元素,如人文美、社会美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面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精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且内容较为广泛,能有力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例如,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感知到景美、情美以及语言美的特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话题的开展梳理文章结构,即“什么是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怎样的?”等来激发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锻炼语文表达,进而发现故都的美是如何呈现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词句段中发展文章语言的美感,让学生自己找寻认为美的段落,去体会用词组句的妙法。在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能对文章中的美学元素有进一步的挖掘,借助话题的讨论能显著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注重个性发展,重构新时代师生和谐关系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是围绕着教师的主观审美体验施加给学生的,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大统一”的审美局面,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审美教育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课堂,学生个体化的审美体验成为了当前高中语文美学教育的目标,这也促进了新时代下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符合新课改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地位。但现实中,高考的压力与这一理念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关系,也就导致了学生难以突破个性化审美教育的萌芽,无法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对此,高中语文就需要首先确立师生角色,重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我在文章中的审美发现与体验,及时跟随学生的步伐调整教学进度,力求突破学生个性化审美与个性化学习的同步发展。其次,对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进行以引导教育,融入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层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造。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找出同样描写月色的语句,对比分析,认识文本的审美内蕴,在师生共同赏析之下,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升。
3.开展审美创造,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过程中创造美的能力也很重要,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终极目标。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拥有审美感的过程中能表达对美的感受,这样不仅能获得内心的充实,也能够让精神得到升华。特别是在写作中,文字的书写和表达能直接体现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利用优美的词句和美好的意境写出思想深刻的美文,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也是语文素养的锻炼。高中语文教师也应当让学生们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提高作品的质量,减少语言组织的混乱和思想内涵的空洞,一边受美学的熏陶一边展开思考和体会。如对身边事物的记录、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对热点事件的分析等等,都是学生的审美创造和心灵表达,这一过程能充分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和增强。
总之,学生们对美学的感知力、理解力都比较薄弱。因此,借助上述方式,认知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将其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能够在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道路上,切实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力,奠定审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