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实际应用
2023-04-06陈兰贞
陈兰贞
求异思维是高中学生应具备的思维能力之一,能够促使学生免除思维模式的限制,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活跃学生思维,转变以往教学中千篇一律的固定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多层面探究问题,形成良好的求异思维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层层设问,燃起求异思维热度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燃起学生主动进入求异思维状态的热情,进而带领学生从多角度找出问题答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设问时要保证问题具有梯度性、层次性的特点,要求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思维路径,让学生享受到求异思维的成功感。
比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布置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文本情节编写祥林嫂“年谱”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全面梳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最后祥林嫂在三十七八岁时默默离开人世。接着,教师引入有关文本的一系列核心问题:问题一,祥林嫂的死亡属于自然死亡、自杀、他杀还是意外死亡?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他杀;问题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老爷,有的学生认为是柳妈,有的学生认为是四婶,有的学生认为是鲁镇上所有人,教师让学生阐述具体理由,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问题三,请你联系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想一想是什么在背后推动了这些人产生这些行为?(鲁四老爷和四婶看不起祥林嫂,柳妈说去捐门槛,镇里的人麻木冷酷)。通过思考这一问题,学生能够从封建社会的本质出发深刻理解祥林嫂的死亡,即封建社会的吃人礼教造成这些人的麻木冷漠,导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下层劳动妇女在封建社会之下遭受到的摧残与压迫。
高中语文教学要结合文本核心内容设计多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依托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始终保持学生求异思维热度。
二、文本赏析,延伸求异思维深度
高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较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赏析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引导学生自主深入解读诗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并对诗文内涵、意境和情感进行自主总结,延伸学生求异思维深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赏析观点,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赏析视角,释放学生的个性。
比如,在教学《声声慢·寻寻觅觅》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诗词创作背景,解读诗词整体内涵,之后教师在归纳总结阶段向学生提出深入探究性问题: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你心中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对这首诗词的感受。有的学生从诗词情感层面进行赏析,认为通过品读这首词能够体会到李清照内心的孤独,感受到她对亡夫的怀念。有的学生从诗词写作特点进行赏析,认为这首词采用了引人入胜手法,通过运用重叠词,以及对梧桐、飞雁、晚风等秋天景象进行描述,更加渲染了作者悲凉、落寞、愁苦的心境。有的学生从作者人物评价角度进行赏析,认为这首词是婉约派代表作,李清照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花和雨上,验证了作者“千古第一才女”的盛名。虽然不同学生对诗词赏析的角度不同,但是却都能够更加深入的总结和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展。
文本赏析是表达学生自己所学、所感、所想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本赏析氛围,指导学生从不同赏析角度出发总结文本内涵,深入思考文本意境,打破千篇一律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比阅读,开阔求异思维宽度
高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过程中,要突破单一分析文本的局限,采用对比阅读方法引入与文本相关联的其他文章,抓住两篇文章对同一景物或同类事件的描写,从不同层面出发分析两篇文章的不同,进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求异性,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宽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分析方法。
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引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与本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均描写了“月”,教师让学生对比分析一下两篇文章在描写“月”时有何不同,要求学生作出多向比较。有的学生从感官角度进行对比,认为《荷塘月色》侧重于描写视觉中的荷塘月色,而《听听那冷雨》侧重于描写听觉中的景象。有的学生从文本节奏角度进行对比,认为《荷塘月色》的节奏较为缓慢,句式较长,运用叠音词营造舒缓的氛围,展现出悠扬缠绵的抒情基调。《听听那冷雨》的节奏较快,句式较短,展现出活跃明快的抒情基调。有的学生从审美体验角度进行对比,认为《荷塘月色》的审美情感为哀愁与喜悦,《听听那冷雨》的审美情感为冰冷与温馨。
对比阅读不仅是拓宽学生阅读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横向对比分析不同文章对同一事物的描写特点,让学生收获多样化的阅读理解成果,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四、课堂辩论,拓展求异思维广度
辩论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思辨性质的辩论主题,鼓励学生从多层面、多途径、多角度出发搜集整理资料,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辩论思路,帮助学生破除固定思维和原有知识经验局限。在课堂辩论环节,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辩论角度,调动起学生的求异思维。
比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当教师教学完基础语文知识后,向学生提出“项羽与刘邦谁是真英雄”的辩题,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整体相关历史资料,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明确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在第二课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两方,组织小型辩论会,让各方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对方提出的论据,找到论据中的漏洞之处进行反驳,保证反驳内容有可靠的依据支持。当辩论出现冷场时,教师可以抛出新的辩论方向,引出更多辩论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当时辩论出现无理由、无秩序的反驳时,教师要及时维护辩论秩序,引导学生理性求证,尊重他人观点,避免学生出现“抬杠”现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开展辩论等有效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运用求异思维找到更多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发言学生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