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生活素材 文章焕发光彩
2023-04-06陈瑞萍
陈瑞萍
不少学生写记叙文,要么随意编造,要么一成不变照搬原始材料。因而写人不典型,写事不新鲜,缺乏感染力。莫言曾介绍创作经验时说:没有基于生活材料的想象和加工,就难于创作出大众喜爱的精品。初中生懂得加工生活素材的常识,就能使作文更上一层楼。下面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加工生活素材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更换要素,让人物更典型
记叙文涉及到的写作要素很多,如时间、地点、形象、人称、视角、环境、场所、物件等。有的材料若不新鲜,我们只要更换若干要素,就能焕发新意,人物形象会更典型,主题会更深刻。
有名学生曾遇到过这样的真实事情:接连下了一个周的大雨,到周五时才见阳光。下午放学后,我和好几个同学匆匆往回家路上赶。走到一个田垄大沟时,不见了原来的简易小木桥,水卷着浪花往下滚,发出震耳的轰鸣。暮色开始降临,我们想绕道走,但看见沟上下形成一条宽长的水带,没有能过去的路,大家内心十分焦急。这时从远处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正扛着一架梯子往另一个村子走去。我们向他挥手呼喊,希望他来帮助我们。那个年轻人闻声,就扛着梯子向我们奔来了,他用梯子搭成小“桥”,把我们接了过去。
起初,学生就像拍记录片把这件事写了下来。应该说用梯作“桥”,给路人解燃眉之急,这个材料不错,但如实而写就不典型感人。经过指导,学生进行了典型化加工,更改了若干要素:一是更改了天气。把晴天改为阴天,当时乌云沉沉,闷雷阵阵,冷风拂拂,眼看大雨将至。这是以环境来烘托学生心情的焦灼,突出他人帮助的重要;二是更改了人物。把年轻人改成退休的跛腿老教师,让教师一瘸一拐送来梯子;三是更改了事因。人物是碰巧被学生发现,才有了助人的行为,这是一种无意行为。改为老人主动行为,老人是教师,知道周末将有学生经过这里,便主动准备好过壕沟的工具,见孩子们走到这里,就赶忙搬过来了。在过桥的过程中,老人让学生稳住梯子两端,鼓励胆小的学生,并叫个大的学生把小女生背过来。要素的改变,老教师人虽退休当仍挚爱学生的高贵品质就凸显出来。
当然,对生活要素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要考虑更改对人物典型化刻画的作用。
二、改造细节,让故事更新奇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一篇文章从整体看不吸引人,但其中一两个精彩细节会让你眼睛一亮。由此看来,好的细节能点亮一篇文章,使文章焕发生机。原始素材往往很粗糙、简略,若机械地写进作文就难于感染读者。我们可以将之进行具体化的扩写,把内容改写得精细一些,让它散发光彩。细节的改造,会让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新意扑面而来。
一次上作文指导课,我用投影仪在白板上显出《蹒跚》这篇文章。文章内容是写教师上课让学生解释课文上“蹒跚”一词的含义。这是位第一次来班上课的新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姓名,随意用手指了一名男生解释。学生站起来低着头一声不吭,任凭教师怎样温和地启发,他仍然不吱声。教室气氛很尴尬。下课时她让当课代表的“我”和那位同学到她办公室去。在展示这篇文章时,笔者有意改动了文章结尾的一个细节。
在教研组门前,我喊声“报告”,伫立在办公桌前的小张老师扭转身来。他招了一下手示意我们进来,小张老师恼怒地对王力说:“上课老师提问,你为什么不回答,能说一下理由吗?”王力嘟着嘴说:“我成绩不好,你偏提问我,不是在出我洋相吗?”“老师提问学生怎么叫出学生洋相呢,那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你的思想意识不正确啊,希望以后不能这样。课堂上要积极思考问题,不要对老师的提问有抵触情绪。——你记住了吗?”
改写的目的是让学生评议这篇文章的细节,学生阅读后对结尾的细节不认可,认为太俗套,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新鲜,不能感染人。在学生纷纷提出改写这个细节的意见后,笔者出示了原文结尾。
……当她看到我身后的王力甩着一条残废的腿、蹒跚着艰难地跨进门时,她目瞪口呆,无比震惊。愣了许久许久,才匆忙迎了过去。她站在我们面前,嘴唇嗫嚅着,却说不出一句话。好半天,她才轻声地向着王力:“对不起,我不该提问你。能原谅我吗?”王力木然地站着,一滴泪珠滚落到他的腮边。
相比之下,原文细节具有思想深度,也显出了文章曲折,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新奇效果。
三、补充背景,让主题更突出
有时得来的原始素材只是事件的一个过程,如果单纯写这个过程,很难打动人。故事的发生都会有个背景,或社会背景,或自然背景。我们可以给故事补充一个背景,把人物放到某个背景下去写。文章就会显得更真实,人物会更典型感人,主题也会更突出。
现实生活中有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我们要深入挖掘它的价值,用上某种与之相谐的故事背景,立意就深刻了。如有名学生写在路上捡到500元钱,没有简单地去写立马交给失主,而是铺叙了一段心理活动:母亲住院借了不少钱,现在父亲还在筹钱交住院费。交与不交,他心里很纠结,但最终理智占了上风,把钱交给失主。在这种背景下的拾金不昧就更感人;再如学生佳作《看自行车的老人》,作者写开始对这位看管自行车的老奶奶,没有好感,也很不屑。你想骑自行车上街买东西,她还唠唠叨叨给你讲一通大道理。后来,他看到了这样一幕才改变了看法:在一个“雷雨交加”“狂风怒吼”“倾盆大雨”时刻,老奶奶不顾年老体弱,不畏狂风暴雨,奋力地把遮雨布往自行车上盖。老人的行为让作者的误解消除了,他对老人敬爱之心油然而生。把人物放在恶劣的环境下写,更突出了老人忠于职守的品质。
四、添加内容,让情节更曲折
有的生活素材很简单,如实去写,篇幅不够,也显得过于单调,没有波澜。为了强化情节的故事性,可以对素材添加必要的内容,或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添加新内容,或是延长一下故事结局。这样既使内容变得繁复起来,也使文章情节显得曲折多姿。
有名学生在《温暖》一文中,写外婆听说“我”病了,一天没有上学,就煨了鸡肉汤用保温瓶装好送来。时值寒冬,外婆的脸被风刷成紫红色,“我”当时很感动。这是她的真实生活素材,内容是原模原样写的,读来总感觉故事单调,缺乏感染力。后来她就在中间添加了一段内容,写这几天雨夹雪,外婆本身老胃病犯了,路上很难走,外婆不小心滑倒。她将保温瓶紧紧抱在怀里,安然无恙,但自己摔得不轻,还崴了脚,走路一瘸一拐地来到我们家。内容一添加,味道就不一样了,外婆对外孙的疼爱就更加凸显,也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有名学生在《路上的故事》一文里,写自己和父亲因急事赶往乡下老家。不小心小轿车滑到路边的水坑里了,父亲无论怎样加油门,车都爬不起来,他急得满头汗水。这时,有几个农民工扛着锹和铁镐从这里经过,看到这种情景,放下工具就一股气把车推了起来。作者没有简单地写推车过程,而是添加了推车的难度:写一次推不起来,又把坑边挖成斜坡,还是推不起来。他们又在附近捡来石块,在车轮子前垫了一下,这时车才在人们的口号声中慢慢爬起来,而他们身上溅了不少泥巴。增加人物做事的难度能显示故事的曲折性,能有力地突出人物乐于助人的精神。
上面说的是在叙事过程中扩充内容,还可以在故事结局延伸内容。如学生佳作《陌生叔叔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写的是她晚上在学校上完自习课后回家。没有料到,往日明亮的路灯此时全部停了,整个小镇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她独自一人朝胡同里走,当时天上飞着雨花。胡同里伸手不见五指,她跌跌撞撞地走着,心里很恐惧,真希望有一盏灯从这里经过。可不久真的有个男人亮着手电筒从后面跟上来了。在男子热情的搭讪中,她消除了顾虑,得知他是到医院挂针回来的。她借着光亮走出了胡同。
五、组合材料,让内容更丰盈
组合是材料的嫁接和迁移,若生活素材不够完整和精彩,可以将其它素材移过来补充若干。组合方法很多,如时间组合,即把不同时间的事迁移到作文中;地点组合,迁移其它地点发生的事情;情境迁移;即迁移影视、新闻及其它文章中的情境;人物组合,即把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集中在某个人身上,等等。这种组合是一种艺术缀合,就是鲁迅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写作方法,它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处理素材原则,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审美与价值取向。这种写法常被文学家采用,如作家夏有志谈他的长篇小说《三个和一个》的故事情节形成过程时这样说:
在陕北高原,我了解到一种高原病,其患者由于长年缺碘,甲状腺机能发生障碍,病人会变得越来越痴呆,口齿不清;儿童少年患者发育不好,脱发,甚至呆傻。同时我听到一件事:一个北京女知青,为了回城,狠心和他的丈夫离了婚,又将其亲生女儿送给了当地农民。不久我又亲身碰到一个卖香草袋的山村女孩,她只有十三四岁,继母对她冷酷无情;她患病(并非高原病),她为了治好自己的病,每天在旅游风景区卖自己绣的香草袋,准备攒够了钱,自己去省城大医院。一种罕见的病。一个被母亲遗弃的女孩。一个山区卖香草袋的女孩。三者都被我记在了我的小本里。而小说发表时的故事是:一个被遗弃的少女,患了高原病,他在旅游风景区煮山泉泡茶卖水,攒了一笔钱,只身一人先长途汽车后火车到北京,她想治好自己的病,更想找到自己的亲生妈妈。
作家运用组合法构建小说内容,组合中有对原材料的取舍、改造和想象,这样就成了扣人心弦的作品。
有名学生在《第一次约会》一文中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组合法,内容取材于教室里张贴的一份检讨书和自己过去写过的歌颂女班长的内容。这里摘引几段。
……坐在我前面的是女班长,我佩服她,她泼辣,成绩好,漂亮又大方,有时也不拘小节,可偏偏和咱哥们过不去!晚自习时她递给我一本书,我一翻开就见到一张字条:
喂,后面的!晚自习后去操场,不见不散。红艳。……
“你……你有啥事?”我说得生硬极了。
“谈谈呗。”她自然地说。月光下,那双黑亮亮的大眼睛真美。
“谈……谈啥?”我的心一下子上了喉咙眼,脸刷地红到了耳根,“谈今天课上那件事。”
“啊……哦……”想起来了,原来是下午第一节课前,我在晓峰的背上用粉笔画了个大老鳖,上课时老师正好又提问他,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也哭笑不得,我却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这样一闹,几乎整节课都给泡汤了,你这样做不止一两次了,有什么好处呢?”
接着女生对男生讲述了一番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的道理,这名男生诚恳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材料组合使内容丰盈起来,读之情趣横生。
指导加工素材,就是在教学生“点石成金”手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手法,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