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新模式探索

2023-04-06

智库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社区

周 晔

(浙江树人学院)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自愿向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各种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能够有效丰富大学生的第三课堂;也有利于学生提前走入社会,了解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提升自身择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就业、创业的机遇。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大学生志愿者缺乏稳定性、传承性和归属感;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深、实效性不强,缺乏新颖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与社区的具体服务需求存在出入等,其内蕴的诸多社会效应还需进一步彰显。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

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观与社会观。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高等院校师生教育的限制与制约,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缓解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抵触和厌倦心理,在实践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与道德水平。组织高校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践行时政教育理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效提供重要助力。

(二)有助于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其最终目标都是构筑团结、友好、和谐、进步的美好社会。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类社区志愿服务,能够有力带动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自主选取与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相契合的服务岗位和内容,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和检验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在实践中查漏补缺,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系统化、实践化。

(四)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求职竞争力

“社区”虽然只是社会中最基础的单元,但也拥有着社会的基础构成要素,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可以有效增加与社区联系的机会,借助社区这个平台,助推大学生提前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心理转换。完成角色转后,可以有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从而增强与社会岗位的适配度。同时,大学生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往往需要亲身参与和解决在场地布置、时间安排、人员组织、经费管理等各项环节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个人努力的同时,还需要集体配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有助于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由于高校学生专业、兴趣的多样性,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从而为社区增加更多的可选服务和更好的服务质量。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法律援助、儿童辅导、照顾老人等多样化服务,精准匹配当前社区内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同时,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时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激发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推动形成和谐良好、互助互信的良好社区环境。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现状

(一)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缺乏稳定性、传承性和归属感

高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人群以低年级的大学生为主,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占绝大多数。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到了高年级以后,大三大四的大学生会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学业和就业实习上,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会明显下降,这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人员稳定性和项目传承性都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零零散散,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所以学生找不到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

一是基础保障不够。高校对于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投入经费极其有限,并且社会赞助和投入也很少。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费用大多需要自筹。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同时,活动中缺少保险等保障,虽然目前有志愿汇APP,但是,运用不够广泛和熟练,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没有在APP报备,一旦服务过程中学生发生突发状况,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就严重制约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社区也没有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影响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全面推进。

二是指导力度不够。大学生社区志愿的服务内容单一,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志愿服务较少。校内外缺乏对这类群体的系统培训和指导,同时,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教师管理,一般挂靠在二级学院的学生会,学生会指导老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内容的繁杂,无法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足够的指导、教育和支持。

(三)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新颖性

一方面,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内容不够多样化,缺乏专业性。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服务活动时多以打扫卫生,送温暖,辅导作业为主,很少结合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展开。比如,法律专业的同学可以在社区宣传诈骗相关知识,环境专业的同学可以帮助社区一起宣传垃圾分类,医学专业的同学可以宣传一些日常保健小知识等。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肤浅,无法将第一课堂内容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新颖性。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创新力度不足。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要加大对手机APP和电脑的使用,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不受场地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全方位覆盖。使得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化、领域多样化、面向群体多样化。

(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与社区的实际服务需求不对等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志愿服务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与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出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一般是由校院两级学生会分团委组织分配,服务内容和形式模式化严重。大多数高校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并没有做过深入的调研,志愿者服务很多只是浮于表面,形式重于实干。大多数社区对于所属辖区的居民需求也没有做过认真的调研,很多志愿服务内容多是为了应付检查,对居民本身真正的需求缺乏关注。这也导致了部分社区对于接纳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比较冷淡,部分居民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漠视,致使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度无法保持。如果高校和社区继续长期处于不调研,不沟通,各自问政的状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与社区的实际服务需求不对等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高校、社区、居民的一种负担。

三、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议

(一)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要加快建立校院两级专门的大学生志愿管理部门,并明确其相关的职责,强化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同时要结合校院发展实际,制定相关考核制度,对每次志愿服务进行及时地考核。校院两级的大学生志愿管理部门应该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尽然有序地开展。

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校院两级与社区应该加快建立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始前和结束后,对志愿服务进行完善的档案记录,并且根据志愿服务的完成度和效果,学生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对其进行考核。校院两级和社区的指导老师对志愿者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导检查。根据考核结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者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如制作统一志愿者服装,进行交通餐饮补贴等;精神奖励如定期评选优秀志愿者并颁发奖状等,从而让大学生志愿者感到付出之后的回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荣誉感。

三是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校院两级要建立完善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机制。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及方面开展。基础知识培训主要涉及的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内容和环节,专业能力培训主要涉及的是具体岗位的专业要求,综合素质培训主要涉及的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交流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调动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

随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活动也不断深入到社区工作的各个环节。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却不够,所以要进一步调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区志愿服务中的主要力量,高校和社区要积极打通彼此的资源,让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另一方面,社会应该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

(三)增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新颖性

不断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专业性和新颖性。高校和社区要大学生创新更多的志愿者服务内容和形式,并引导志愿者结合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比如,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而言,可以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对于环境专业的志愿者而言,可以帮助社区进行环保宣传,主力垃圾分类;对于食品专业的志愿者而言,可以跟社区居民宣传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对于法律专业的志愿者而言,可以帮助社区宣传反诈,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法律常识;对于师范专业的志愿者而言,可以帮助社区儿童进行作业辅导;对于医学专业的志愿者而言,可以为社区的居民进行义诊。

(四)加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推广

为了进一步扩大社区志愿服务规模,引导更多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范围。要注重强化精神激励,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社区志愿者、优秀社区服务项目等评优评先活动,对优秀人员和项目开展表彰宣传,让大学生在了解优秀典型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中,自然增进大学生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同。高校要加大对大型自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力度,营造浓厚志愿服务活动氛围,从而引导更多新鲜血液加入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宣传活动中,还要充分运用校园内网、微博、QQ群、“志愿汇”app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媒介,从而有效提升宣传活动效果。

(五)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领域和范围

设计志愿服务项目要注重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主动了解社区最迫切、最普遍的服务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前,可以提前走进社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社区人员社区居民谈心谈话、发放调研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该社区当前真实需求,结合自身资源和前期准备情况,有的放矢提供精准志愿服务。同时,社区志愿服务还要注意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拓展和优化社区服务方式方法,及时调整社区服务项目,在确保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匹配的同时,打造传统项目与新式项目的融合、服务各类群体的综合性志愿服务项目库,丰富多样,形式万千的志愿服务菜单以便于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择。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搭建大学生志愿者助力社会治理服务平台

高校大学生可以根据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突显出来的诸多问题,搭建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中间平台,创立相关的服务企业。深入了解调研社区与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针对这些需求,组织高校志愿者分类分批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让大学生志愿者有归属感,并得到一定的物质保障;还可以减轻社区繁杂的工作压力,满足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让居民真正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获益。更加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构建高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并不是内容单一的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而是高校与社区之间进行构建有效的联动机制,实现双方资源的整合与协调。构建高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是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前提,更是助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高校具有多学科优质资源、专业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志愿者团队等各项资源。社区又有高校所需要的学生第三课堂和实践场地,所以,高校和社区要尽快建立联动机制,保证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可以更加高效的开展。浙江某高校以“双百双进”对接工作为基础,持续推进所辖街道。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社区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