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访谈的中国留英大学生讨论课(Seminar)研究

2023-04-06

智库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作坊教学方式老师

刘 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讲授课(lecture)和讨论课(seminar)是英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两种主要教学方式,其中讨论课是英国高教的重要特色,也是近年来国内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1]。普遍的看法是,讨论课“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其思路,提高其学习能力”[3]。许多研究者以英国具体大学为例,分析其讨论课的做法和特点,讨论中国高校和教师如何学习借鉴其教学法[4,5]。

但另一方面,也有必要从学生角度观察和评价讨论课,特别是需要研究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大学讨论课上是否适应、有何不足、怎样应对等问题,这不仅对上述“学习借鉴”有间接的启发,更对中国学生的留英学业有直接的帮助,而后者正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此,本文作者在英国L大学访学期间,对中国留学生开展了关于讨论课的访谈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L大学位于英格兰北部,作为公立大学,该校教学方式的安排遵循全国统一规范。其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手册(Course Handbook)中对其教与学的方式介绍如下:“学生将通过参加讲授课、讨论课和工作坊(Workshop)等教学活动,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关于两种教学方式的功能,该手册中介绍说:“关于课程具体材料的教与学,对相关常规、理论和模型的讲解将在讲授课上进行,而对其实践和应用则在讨论课和工作坊上进行。”

讨论课和工作坊有相似之处,都是强调学生主动的知识输出,但前者重“说”,后者重“做”,其具体安排与学生专业特点有关。与之相对的讲授课则是重“听”,主要是被动的知识输入。本文访谈对象中多数学生参加的是讨论课,而少数有关工作坊的访谈也反映出与讨论课相似的情况,从而补充和加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在L大学学习的28名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在国内高中毕业后先在该校的中国合作大学学习两年,之后前往L大学继续进行本科学习。访谈方式多数为访谈者(本文作者)同时对2-3名学生进行访谈,少数为一对一访谈。访谈者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后整理为文稿,并按照研究问题进行分析。访谈对象中,多数学生(国际商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上了“讲授课和讨论课”,有小部分(国际新闻专业)则参加了“讲授课和工作坊”,但反馈情况基本一致。以下访谈文稿节选的编号原则为:访谈场次数字编码-访谈者字母编码(单人受访时不用字母)。

二、研究发现

(一)对于两种教学方式的认识与偏好

受访者在赴英留学之前,几乎没有参加专门讨论课的经历,但在被问到“你认为讲授课和讨论课中哪种教学方式更有用”时,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讨论课”:

5B:Seminar作 用 更 大。Lecture上什么都没学到。

有些回答貌似全面客观,但其偏好也是明确的:

6B:看科目吧,比如说金融课,我们要做那种金融表格,只能在seminar上问老师问题,lecture是没有办法问的。

6A: Seminar是根据你具体的作业去咨询,但是lecture的话就是讲课程的知识点,就看你需要哪方面。我觉得……比如说IBC的那个lecture都没讲什么东西,每次都是向我们推销一些公司什么的。

有些学生在明确回答后,又进行详细说明:

2A:当然是seminar(更有用)。我觉得seminar其实是挺好的,虽然你当时不懂,但是你听别人讲,讲着讲着你自己就懂了,懂了然后你就去参与,这是你自己说话,你自己反应,如果是lecture的话你很容易偷懒……就是真的靠自觉。

而在讲授课与工作坊相比较时,同样是工作坊更受欢迎。

(讲授课和工作坊哪个更有用?)

10A&B&C:Workshop吧。

10A:(讲授课)就是他在讲讲讲,讲完了就完了。就一个小时,学理论你能学到什么?

10B: Workshop作用大啊。Workshop实际上就是老师指导你做的,做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些问题啊。

(二)中国学生讨论课的表现和问题

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中国学生的讨论课存在两个突出问题:课前准备不足和课堂保持沉默。

1.课前准备不足

(1)准备不足之表现

学生在讨论课前通过网上教学平台、email、校园网站通知栏等收到教师布置的讨论问题和阅读材料后,即开始准备讨论问题。正常情况下,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2B:普遍来说,最短也要半小时,特别是如果涉及到case study,要联系他提前发的PPT的理论知识去思考的话,要一个钟头。

但是实际上,多数学生主要阅读老师所发的文字材料和讲授课的PPT,查找额外资料的学生比较少:

6C:老师先发那个文章我再准备。

5A:我就是lecture下完课后看下那个ppt,嗯,我会再去看一下,但是很认真地找额外的资料就比较少。

11:我大概就看一眼,就像翻阅报纸一样,翻译下,噢,今天要讲的是这个。然后想一想,上课时候坐下来跟同学讨论一下,就这样。提前查查资料会比较少,除非这个topic我非常的感兴趣。

总之,多数学生只是“阅读”所发资料,有些会“思考”相关问题,很少有人“查找”额外资料,许多学生也直言其准备并不充足。很显然,这种情况有悖于开设讨论课的初衷。由此而生的问题是:学生们为何懒于做更充足的准备?换言之,他们为何敢于如此?

(2)准备不足之原因

学生准备不足的原因颇具功利主义色彩:学生在学业上最关心的是assignment(学期作业),这是决定他们课程成绩的主要因素。受访者修读的多数课程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形式包括Coursework(课程作业,类似于小论文),Report(书面报告),Presentation(陈述展示),口试等,按个人或按小组完成并评分。本研究涉及的三个专业在该学期共开设十余门课程,其中仅一门课有10%的分数由Seminar Contribution(讨论课表现)决定,其具体描述为:“此部分分数由学生出勤情况和集体讨论表现的质量决定”,由此可见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占分比例很低,且评分依据并不客观、精确,而间接的课前准备工作对评分影响更小。因此,学生在细读了课程信息并向往届中国学生咨询后,自然会在功利心理驱使下产生以下想法,这是一种反拨效应的负面影响:

7A:我感觉除了assignment,其他我好像都没什么重视。

有些学生在学期初尚能积极、认真地查找资料,但没有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因此动机减弱,逐渐变懒:

11:我记得开学的时候,头一两个星期,很认真地去查过……但会觉得有一些自己查的资料,老师没有讲到,或者说可能不是重点,但是我又找了一大堆出来,后来我也懒得查资料了,就只是翻阅那个题目。

2.课堂保持沉默

根据访谈反馈,中国学生讨论课表现的关键词是“沉默”。这既和课前准备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也与课程评分机制、学生自身特点等多种因素有关。学生对其讨论课表现的具体反映如下:

(1)课堂表现满意之处

尽管“沉默”是多数学生讨论课表现的特点,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满意,在条件具备时会参与讨论:

7B:(本人讨论课表现)还可以,挺轻松的。

6C:有时候如果老师问的一些问题我自己有做过一些准备,有阅读过一些相关的东西,我可能会尝试回答一下。……如果老师问的那个问题我觉得我能回答,我会回答。

6A:(学生表现如何)要看老师讲得有没有意思。

6B:如果有讨论就积极参与讨论。

有些学生甚至会更进一步,在课上扮演“帮助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6C:如果那个老师看我们没人回答,我就觉得那节课好像就进展挺不顺利的。因为我也想听他下面想讲什么,所以我就会先回答。

8A:小组讨论我也能讨论,然后给feedback的话,他们小组那些人说不出,我就硬着头皮说。但是基本上如果你要看跟谁一组,要是跟学霸一组那就不用我了。

4:有时候像我们讨论组,因为我有说的习惯,然后讲讲讲,就发现旁边人没有说,我就会推动他。

可喜的是,多数学生都认为与在中国时相比,自己在参与讨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6A:比以前……就比在中国会好。因为这边的老师希望你……要听到每个人的答案。

(2)课堂表现欠佳之处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中国学生在讨论课上最大的问题是“沉默”:

3A:肯定跟外国人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外国人会跟老师互动比较勤,中国人很多就是话都不说。

9A:其实中国学生发言还是比较少。

2B: 在seminar上应该说大部分中国学生就是这样的,从不说话。

在兼有中外学生的小组,中国学生的“沉默”问题尤为突出,往往难有发言机会:

5A:我有一个marketing的选修课,那个课只有两个中国人……老师和英国学生说得比较快,说得比较深。所以有时候我就接不上话。但是老师有时候会说:诶,我们一个个轮着说,给机会给每个同学说。

5B:洋人(同学)反应很快。对,我正要想怎么说,他就一口气讲了许多了。

如果小组成员都是中国人,学生们表面上更易打破“沉默”,但问题是会过度使用中文,甚至开始聊天,因此仍面临打破“英语沉默”的挑战:

3B:我们一般都是用中文的,老师一过来就说英文。……一般先谈正事(讨论问题),谈完正事再说话(聊天)。

(3)课堂保持沉默的原因

上文曾谈到:学生最为关心、决定其学业成绩的其实是学期作业。功利主义心态引发了学生对成绩的过分关注,进而造成了反拨效应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多数学生“敢于”沉默的原因:

2B:(不吭声)最终成绩影响也不会很大,毕竟他顶多只影响平时分成绩,主要还是靠assignment。

5B:消极应对seminar也不会扣分,老师也不会对你怎样。

也有学生从自身查找,指出造成沉默现象的一些主观原因,包括:个人能力、语言表达、准备不足、害怕出丑、性格羞怯、对问题不确定、对答案不自信、等。

2B:(不发言)个人能力是一个重大因素。

2B:有一个是语言表达能力。有的人是有这个idea,甚至说出来不比外国人差,但是呢他由于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而课堂的这种转动速度比较快……

5B:准备不充分,是不发言的一个原因。

3:有外国人的话,会很慌张,但是如果全是中国人的话,(发言)就会正常速度,就会放慢。

6C:但是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我一般都不敢随便回答。因为我怕回答出来的话,周围人又那么多,做个坏榜样就不好了。

9A:我是在组内讨论我还能行,但是如果说让我一个人讲就会挺害怕的,也不知道怕什么,就是没办法开口。

9A:不知道老师需要什么,其实就是不自信你自己的想法。老师讲的都是英文,要讨论的时候呢,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咦,老师那个题目是什么?我们先讨论一下,先搞懂,然后我们才能开始。

4:主要是他们可能会不太自信,自己听到的、理解的英文是不是正确的。因为我有时候也会偏题或者是讲错。

当然,也有学生表示,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也有外界客观原因,如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或教育环境差异的影响:

6B:有些老师他就自己讲自己的,不跟我们互动。他上课就一个人在那读PPT,我们听得都快睡着了。

9A:主要是很多外国人他们从小上课都是这样子的,都会让他们讨论,一下子让我们讨论,我们适应不了,虽然在国内,也会让我们提前练一下,可是这跟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还是不一样的。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中国学生在讲授课和讨论课之间更青睐后者;而对于讨论课,他们面临加强课前准备和打破课堂沉默这两个重大挑战。讨论课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特色,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表现不够积极主动。这一方面规避了一些挑战和压力,让学生保持了对讨论课的喜爱和兴趣,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讨论课发挥应有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中国留学生应弱化学习目的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借助自身对讨论课的热情,按照课程要求,充分进行课前准备,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英国高教特点,从留学经历中获益更多。

猜你喜欢

工作坊教学方式老师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