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3-04-06王轶丹曹学娜

现代交际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精神

□王轶丹 曹学娜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此次会议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政治话语被首次提出。理论界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文化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通过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这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来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价值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拆分为三个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精神生活”内涵与外延广阔,不仅包括文化知识水平等方面,也包括思想道德等方面,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建构。其次,“共同”一词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斗争中和共产主义社会设想中,都始终旗帜鲜明地指出“共同”性,即不放弃任何一位社会成员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是全体人民群众都有机会、条件和能力来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但“共同”不等于同时、同步、同等,而是允许合理差异存在的“共同”。由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只要差异处于合理范围内,都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最后,“富裕”一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充分占有和满足;二是有能力对精神文化产品进行分析,获得享受;三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再创造,在提升个体精神世界的同时发展已有精神文化产品,实现精神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精神生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并对物质生活发展起能动反作用。物质生活发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现实基础和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物质生活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和科学文化水平对物质财富获取具有反作用,可以限制或助推物质财富的积累。下面分别以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阐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考察。

1.个人的心灵满足

当物质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更愿意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丰富个人内心世界,是实现每一位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等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这将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领域产品或现象的鉴别能力,并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最终实现精神生活的再创造。基础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获得精神满足和享受。配套完整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类型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实人民群众的生活,促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逐步实现精神满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物质财富已经获得基本满足的状态下,精神层面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在精神财富的引领下,个体逐渐实现内心世界和外部实践的满足和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关键前提。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184,革命前辈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2]185,这些精神财富始终引领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使个人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2.社会的精神自觉

在个体心灵获得满足的基础上,社会精神面貌会有整体性改善。自信自立自觉的精神状态是实现社会层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体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逐渐形成社会整体的精神自觉。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起到凝聚共识的作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一种奋斗目标和追求状态,给社会成员指明前进方向。在共同奋斗目标指引下,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前进。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起到调节社会氛围的作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状态下的社会精神风貌将得到极大提升,社会氛围“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刚健有为”[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4]。精神生活领域凝聚的共识是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共识,社会氛围和精神面貌将得到极大提升。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起到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作用。在新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5]5。只有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领域得到发展,有能力辨别各种错误思潮,社会才能有序发展。

3.国家的崛起支撑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保障,也离不开可贵的精神力量支撑。只有有效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才能更好地助力国家实现全方位且高质量的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伟大精神鼓舞人、团结人、凝聚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6]一方面,国家整体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7]。国家发展不能忽视精神健康等问题,一些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因忽视精神领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国家发展中出现一系列后续问题。实践证明,一国发展除了有物质力量支撑,精神生活充实也同样重要。我国所倡导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国家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国家整体层面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本国的文化自信,在外交过程中展现大国形象,在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改善全球治理生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参照,展现中国智慧。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文化发展的现存问题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广阔,其中文化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物质生活领域不断获得满足,必然会提高对精神生活领域需要的层次。而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下,目前的文化发展暴露出众多问题,下文对文化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与不足做简要分析。

1.文化生态环境复杂

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虽然精神生活领域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但同样出现了某些文化生态问题。一方面,文化发展中仍存在封建腐朽文化。封建文化在中国存在几千年之久,虽一直被改造剔除,但仍有部分腐朽文化潜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存在,并通过风俗习惯得以传播留存。例如,有些民俗习惯中还保留求神拜佛的封建迷信思想,遇到事先问鬼神、拜寺庙。在社会生活中,仍存在官僚主义、特权主义、家长制、重男轻女等观念。这些观念与社会发展方向相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悖,因其隐蔽性和形式多样性而难以被认识和改造,从而对文化生态环境造成干扰。另一方面,西方多元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造成冲击。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涌入国内。美国出台的《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指出,美国对意识形态战略的投资高达32亿美元,每年授权3亿美元用来对冲中国在全球媒体中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具隐蔽性和多元性。其通过对社会舆论的不良引导,以及学理化的口号和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进行主动性渗透。据人民论坛评选出的2020年度国际十大社会思潮显示,反全球化、霸凌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占据榜首,西方等多元文化价值观对中国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2.文化产品多而不精

在我国社会发展初期,物质资源较为匮乏,同时精神文化产品相对单一,文化市场缺口大,人民群众优先选择物质生产消费而忽视了对文化产品及活动的生产消费,此时人民群众的整体精神需要水平较低,市场上的文化产品较容易满足群众基本需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展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此时的精神需要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较为一般普遍的精神需要,而是追求更加优质的文化精品,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同时,伴随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时间缩短、传播途径更加便利,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对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文化市场接近饱和,需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一方面,文化产品质量不够精。目前,我国文化生产等环节更加看重收视率和流量,出现了电影唯票房、电视剧唯收视率、出版物唯码洋的导向,甚至出现了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制作内容、形式、手法等经不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能被称为“经典”的作品越来越少。例如,文艺作品在内容上平庸低俗,缺乏引人思考的价值内涵,以流量明星的花边新闻为宣传重点,宣扬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拜金、暴力等不良道德观,在形式上缺乏创新,抄袭跟风现象严重。总体来看,文化产品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供给不够精准。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是不同的,文化市场更侧重于满足购买力的需要。扎堆生产同类型产品,总体上以经济利益为重,并没有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总体来看,文化产品供给还不够精准全面。

3.文化服务尚未“共同”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遗留及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等原因,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存在客观上的不平等,并且在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产品消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地域之间的“不共同”。以博物馆为例,据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2020)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拥有定级博物馆的数量分别为611家、314家、299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一、二、三级博物馆的数量远远超过西部省份。东中西部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差距较大。其次,城乡之间的“不共同”。由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布的文化消费数据来看,2016年到2022年上半年,城乡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结构相对稳定,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增速较快,但城乡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地区文化消费总数值只是城市地区文化消费总数值的一半。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重点在农村。最后,阶层之间的“不共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5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53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4949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5836元。由此可见,我国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收入水平与文化消费呈正相关态势,收入差距较大必然导致所享受的文化服务有所差距。

4.文化人才队伍失衡

文化发展离不开人,人才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总体看,我国的文化人才还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8]首先,文化人才总量偏少,基层文化工作者较匮乏。我国基础教育方面对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在基础性文化人才方面的总体数量不多。以文化产业专业为例,国内的文化产业专业开设时间只有十八年。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120多所普通高校中,开设开办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等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并不多,主要以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主,其他学校虽也有所涉及但还是少而不精”[9]。基础教育的薄弱导致文化人才总量偏少。其次,文化精英人才不多,培养方向不够细化。复合型的高级文化管理人才,懂得将文化资源转化的文化运营人才以及文艺产品研发创造的高技术人才都存在着精英不多的困境。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和文化资源转化率有待提高。再次,文化人才结构失衡,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对《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数据结果分析,接近半数(40%)的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反映“专业不对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培养的文化人才并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能找到与专业相符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等问题。最后,文化人才区域分布不均,集中于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据《2020年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研究及排序》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文创指数较高,且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文化人才具有集聚效应,导致文化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出现不均衡等问题。

三、在文化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共同体。一方面,文化高质量发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同时,在建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必然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本文从文化高质量发展这一侧面探讨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1.营造高质量的文化生态环境

营造高质量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文化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扫清舆论障碍,奠定发展基石。一方面,应加强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找好风向标。在破立并举中,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是构建良好文化生态的关键一环。“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0]应通过教育培养意识、实践养成行动、制度保障习惯、主流舆论宣传、文化熏陶氛围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头脑,指导具体实践和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抓手展开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营造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应利用法律手段坚决抵制和打击恶文化,以强硬手段还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文化“三俗”问题是构建良好文化生态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清除、整治、惩处文化“三俗”现象迫在眉睫,党和国家相关机构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大整治力度,用法律的手段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文化生态。

2.供给高质量的文化艺术精品

优化升级文化生产供给侧,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要。文化艺术精品可以从内容和方式两方面进行革新。首先,在文化产品的内容方面,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升现有文化,使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其次,倡导宣传主流价值观,提高群众精神生活水平。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中国大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将时代呼声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表现出来,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面对人民群众多层次、专业化的文化需要,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将文化供给的主体划分为责任供给、商业供给和志愿供给三类,以政府购买等形式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种类。最后,在文化产品的呈现方式方面,采用“互联网+”的载体方式,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扩大文化产品的宣传市场,从而促进群众的文化消费。通过科技加持,提高对文化市场大数据的运用和分析能力,快速分析出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内容,精准推送以减少文化资源的浪费。在文化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文化产品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面积极的文艺作品可以推动社会的良好运行。文化产品生产者要自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将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性有机统一起来的作品才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3.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伴随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力量来支撑,推进开展精神文明提升工程。新时代,我们更有可能、更有能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首先,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硬件设施的均等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尤其在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应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打造更优质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程度,让普惠型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应举办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本地特色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应依托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类型多样的文创活动,同时注重建设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宣传发扬农村中遗留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乡村戏曲等文化资源。最后,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及,要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互联网的辐射规模和传播速度是缩小区域、城乡、群体间文化差距和打破文化壁垒的一剂良药。线下的文化活动逐渐向线上倾斜,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4.培养高质量的文化人才后备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的人才同样是高质量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人才资源,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人才是第一资源”[5]33的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从学理上系统论述了“知、举、用、待、育”的人才工作经略,对现阶段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有裨益。首先,抓教育、提高受教育水平是“人”成长为“人才”的必经之路。文化产品生产关键在于创意型人才,应在遵循创意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文创产品研发打牢基础。同时,应注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均衡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其次,应优化人才管理,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方式。对待人才,要学会识别并人尽其才,因才制定工作岗位。文化人才的工作是传输价值观的工作,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管理者要观察文化人才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导向,同时为文艺创作者提供足够资金、场所的支持,为其搭建作品展示平台,解决文艺创作者的后顾之忧。最后,应打造金字塔式人才队伍,保证人才梯队的可持续发展。以少数领军人物为核心,壮大有阅历、有能力的中坚力量,并积极培育广大青年后备军作为金字塔人才队伍的基础。在文化人才队伍中,应通过以老带新,不断加固扩大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实现文化人才自主培养。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饱含着古今人士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逐渐成为现实。精神世界由于复杂多变且外延广泛,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久久为功。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是一体两面,二者不可分割。在发展中,要坚持两者的统一协调,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逐渐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殷向往,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扎实迈进。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高质量精神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