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2023-04-06崔立云

科学咨询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思想

崔立云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0)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新时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要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不能只是通过一两节劳动教育的课程,而是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体系中。高中思政课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所以把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当前,我国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告诉学生自己美好的未来,人生理想、人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靠自己的不断劳动得来的,从而摆脱现阶段大多数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门增强学生精神,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性课程。但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学生只要背过书本的知识就完成了教学工作。所以要把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担当着民族复兴的大任,所以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未来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融入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学生劳动机会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在学校老师和家庭面前仍然存在着分数大于天的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一)高中教师和学生尚未完全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高中学生大多数不爱劳动或者劳动素质较低,由于现代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学生过早地接触网络,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再加上这些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一些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好逸恶劳。另外,由于同伴群体的影响,学生之间一些攀比心理,导致高中生普遍不爱劳动。最后高中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认为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大多不让自己的孩子劳动,这也是导致高中生劳动素质低的重要原因。以苏州枫华学校为例,该校学生有一部分国际部学生,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不珍惜粮食,甚至有些高中生不尊重劳动者,这些都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

部分高中教师忽视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中学生最终要面对的还是三年之后的高考,而高中思政课正好是学生高考科目中的一种,所以目前大多数高中思政课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也是目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普遍缺失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也认识到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但是,受传统高考模式的影响,虽然思政课教师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仍然要为了学生的高考,为了学生的分数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授传统知识为主,并没有真正地进行劳动教育的教学及实践。

(三)部分高中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劳动教育,教育部有明确的规定,中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的劳动教育课程,但是,针对目前高中学生以高考为主的教育现状来说,大多数学校为了留住学生不得不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大多数高中学校虽然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但是这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真正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不多。

(四)高中思政课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虽然把劳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体系,但是应该怎么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新课标并未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摸索。因此,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就因人而异,具体表现在:有的老师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劳动,并未把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联系在一起,忽视了对学生传授具体的劳动教育知识。此外,还有很多教师把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某种手段,有的老师在学生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会惩罚学生,要求学生打扫教室卫生等。这些都是由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很多教师不知道劳动教育该如何与思政课教学相联系,这种较为模糊性的评价导致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弹性过大,长此以往,容易降低学生劳动的热情,降低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的多种现象表明,高中教师对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评价机制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劳动教育不能落到实处,影响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效果。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思政课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课都担负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任务应该积极寻找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课融合的路径,把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有机结合,推动高中劳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充分挖掘思政课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想要在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首先要学生了解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什么是劳动、我们为什么要劳动、我们怎么去劳动等问题。高中四本必修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都包含着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非常地晦涩难懂,需要教师自挖掘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将教材中与劳动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解释清楚,这样可以为后面进行劳动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哲学与文化》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为例,在讲解这一课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不能干巴巴地讲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图片、视频、发生在学生 身边的小例子讲解,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认为劳动离我们很远,通过这样的授课,使学生更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而且充盈着人的精神世界;幸福不是单纯地享受,也意味着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不仅能为个人创造美好生活,也能给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社会历史是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也是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中一步步走向富强的,所以学生要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者,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甚至已经没有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随时随地就可以把信息发送出去,让其他人分享。尤其是疫情突发以来,线上网络教学正在成为学校教学的新方式,各种信息传播软件使人们对信息知晓的速度越来越快。高中思政课教学完全可以利用飞速发展的网络,在网络上寻找一些与本节课息息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放在教师的PPT中,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

以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九课第三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例,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中华文化形成的相关视频制作精美的PPT。教师以“怎样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议题,学生通过认真观看老师提供的各种多媒体素材明白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不断劳动创造的。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弥补了课堂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足,运用学生常见的视频等方式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教师寻找的网络视频资源,学生尊重劳动、渴望劳动、主动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三)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提升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为老师讲学生听,并未真地展现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而议题式教学则是让学生的思想实现碰撞,在解决障碍、沟通理念的过程中汲取知识相较于学生单方面被动汲取知识,是有其优势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不仅对议题的认识更深刻,还会对社会、舆论热点有更加迅捷的反应与思考速度。

以《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为例,教师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主议题创设有吸引力的议学情境,做到议学材料丰富。以劳动之星、社会之星、自强之星为三个子议题完成本节课教学。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劳模精神”作为开篇,在结合时政的基础上,增强教育意义。同时,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合作探究,在分享过程中增进理解,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课本基本理论的认识,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劳动得来的,更加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在当下各种“躺平”思想的影响之下,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人生的价值。

(四)依托体验式教学让“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回归学生生活

“劳动就是生活”,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生活得更好,所以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完成有关劳动的理论知识教学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实践项目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劳动的魅力。

仍然以《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为例,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讲解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可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的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思考、去做,老师要求学生几个人为一个小组,设计这次活动的全过程并全程记录活动要求。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地开展活动的总结课程,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实践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结果以及这次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体会。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更能明白劳动的重要意义,更加可以体会到“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

劳动教育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高中的思政课教学更是面临着改革的困境。高中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关管理机制,制定制度文件,营造融入氛围,促进教学创新,形成追、赶、比、超的教育环境。思政课教师可以抓住这次改革的机会,把劳动教育融入自己的思政课教学中,把理论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学习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与劳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