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赛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3-04-06

西部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赛大学语文职业院校

纪 君

引言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国赛”),原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大型赛事。2019年可谓是国赛改革的分水岭,2019年国赛赛项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改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等。参赛内容也由一个教学任务或教学单位增加到一个学期内12至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从国赛名称、赛项组别和参赛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国赛由注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逐渐转为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考查,尤其重视教师日常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因此,作为职业院校唯一一项国家级教学能力比赛,国赛的参赛要求和评价标准也可作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设计有别于本科高校,它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情特点以及大学语文教学规律。本文选取2019—2021年国赛高职公共基础组语文课程获奖作品的课堂实录视频①为分析样本,探究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要点,并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教师教材教法深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精心选材,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系统性。首先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如此浩瀚,加之教材编者由于审美趣味、编排逻辑不同,造成各类大学语文教材在篇目选择、体例安排和教材质量上大相径庭。2022年国赛方案(征求意见稿)②中规定“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规范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笔者以为可优先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中玉、孙昕光或蒋雪艳主编的《大学语文》。

唯有优质的教材才能保证选文的艺术性和人文性。诚如徐中玉所言:“我们一直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进一步培养上。大学语文课程主要选择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1]

例如,2019年国赛一等奖作品《行吟古诗境、涵泳家国情》所选作品有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楚国屈原的《国殇》以及曹操《短歌行》等。2019年国赛三等奖作品《爱情如歌》所选文本则有欧阳修《生查子》、陆游的《钗头凤》,曹雪芹《黛玉葬花》等,以上作品或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或表达人类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均是文采与情感兼备的教学佳作。笔者以为,根据教学需求选用一种或者两种国规教材,研究文本内容,挖掘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二、剖析学情,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2022年国赛方案(征求意见稿)评分指标“目标与学情”提出要“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符合教育部发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安排,夯实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客观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准确预判教学难点。”

在学情分析的过程中,应结合时代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例如,2021国赛二等奖作品《探寻古建筑中的诗情画意》的授课对象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该团队教师整合了“诗文名楼,诗文寻寺、诗文造园、诗文立亭”等教学内容,或引导学生发掘家乡楼阁背后的文学作品与文化故事,或寻找与古寺有关的诗歌并根据诗意进行审美想象绘图,或带领学生探寻古典园林的文学要素,或根据建筑模型解说大赛要求学生设计富有诗意的亭名等。显然,该团队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源于建筑设计专业对制图绘图等职业能力要求。这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学科知识和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值得借鉴。但细观其课堂实录,关于诗文的鉴赏似乎不够深入丰富,这可能是课堂实录时间限制或是侧重突出专业性所致。笔者以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服务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不能丢失语文课程文学鉴赏的性质,因此如何把握好语文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界限,这值得我们深思。

三、遵循不同文学体裁的教学规律,坚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守正与创新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有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基本体裁[2]197。不同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特征以及艺术形式。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表现生活(客观的和主观的),饱含情感,富有想象,语言精炼,节奏感鲜明,分行排列的文学样式[3]。在诗歌的教学中,应注意诗歌的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等特点[2]197-198,不仅要重视诵读涵泳等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诗歌诵读技巧,如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注意节奏、语气、语调差异等;也可采用诵读软件、音画结合等信息化手段,创设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课堂氛围。教师课上可以播放名家范读音频或者视频,但也不能省略教师范读这一环节,名家范读虽然标准且富有感情,但教师的亲自范读亲切自然,有临场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悟诗境。例如,在2019年国赛一等奖作品《行吟古诗境、涵泳家国情》的《〈春江花月夜〉——合乐诵诗》一课中,教师从诗歌配乐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春江花月夜》悠远迷离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如指导学生录制诵读音频;课中播放差异较大的诵读音频,引导学生对比其中差异并进行点评;聆听名家范读,教师带读,学生弹奏古筝、师生配乐齐读等。

另外“意象”和“意境”的掌握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其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2]230-224。在解读意象意境和体悟诗歌情感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和活动。2019年国赛一等奖作品《行吟古诗境、涵泳家国情》的另一课《〈国殇〉——以画解诗》与2021年国赛二等奖作品《探寻古建筑中的诗情画意》的《诗文寻寺》一课,教师均布置了根据诗意作画这一任务,以期通过品象绘意的创新方式帮助学生或理解《国殇》楚国战士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或体会《枫桥夜泊》寒山寺的静谧冷寂之境,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体验。

四、合理使用数字化和实体化教学资源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资源的使用上,2022年国赛方案(征求意见稿)评分指标“实施与成效”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合理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提升学习效果,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③。

综观近几年的获奖作品,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资源在课堂教学已成普遍。几乎所有参赛队伍均使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移动平台进行学生作业提交、小组讨论、发言投票、投屏展示、生生互评等活动。古诗文网、汉典网、为你读诗、配音秀、国画拼图等网站软件也出现在教学活动中。音频视频等音像资源的使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业已成常态,微课慕课等在线课程资源也在大量推广使用。2021年国赛二等奖作品《探寻古建筑中的诗情画意》的《诗文造园》一课还利用720云·重新记录世界网站的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赏古典园林沈园的美景,近距离地浏览匾额、楹联、亭台等自然文化景色。

除了信息化资源,有时使用实物教具、变更教学环境也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2020年国赛二等奖获奖作品《说明推介类文书的写作》的《作品说明的写作构思》一课中,教师将教学环境设置在剪纸工作室,并展示“百子图”的长幅剪纸艺术品供学生近距离观赏讨论,要求学生为该艺术品撰写作品说明。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饱览了传统艺术剪纸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笔者以为合理适切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资源,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是深刻而卓有成效,或深入广泛地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或在理解文本内容、解读诗歌画面,创造文学情境独具优势,或为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机会,呈现翻转课堂的效果。但有时根据教学需要,条件允许之下,变更教学环境,如名人故居、展览馆、艺术工作室等,或展示实体化教具,如书籍绘画、纪念珍品、建筑模型等,也有利于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

五、结合时代需求与专业特点,落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求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承载着作家独有的生活智慧,生命体验和文化记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天然具有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时代需要与学生专业特点,挖掘文本的课程思政要素,设计个性化专业化教学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在文学审美体验中培养人文情怀,塑造高尚人格。

在2021年国赛三等奖作品《散文之美,文化入心》中的《孔孟语录》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汉典网查字网站分析《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句“立”与“达”二字字义,并以中国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案例,帮助学生体会儒家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的仁义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在该获奖作品《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这课中,教师则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对旅游策划与创新能力的要求,指导学生在设计文旅六桥旅游线路产品策划小组作业的过程中,可借鉴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率真自然的文学创作理念,来提高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无独有偶,2020年国赛二等奖作品《品古韵经典,乘诗意还乡——中国诗歌里的家国情怀》中的《品读识乡音》一课中,教师则通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品读《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的景物意象,体会征夫解甲归乡的复杂家园之思。2019国赛一等奖获奖作品《行吟古诗境、涵泳家国情》《短歌行》一课,教师则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不拘泥于《短歌行》一诗曹操求贤若渴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形象,又为学生提供了《三国演义》、诗歌、文学史、历代名家、戏曲中的曹操形象资料,以培养学生立体思辨的思维。

六、个案分析——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如何发挥国赛的示范引领作用,笔者以为应该将国赛要求和评分指标落实到具体院校的日常教学之中,使其成为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尺和未来的努力方向。下面笔者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闽江师专)为例,对标国赛标准探究本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闽江师专位于福建福州,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师范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其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发展已有十八年历程,现建有大学语文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曾获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赛项二等奖,如何以国赛标准提高本校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笔者以为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目前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按照文学史脉络、文学体裁选择授课文本,作为所有专业主修内容。笔者以为还可以根据时代要求、授课对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甄选名家名篇,编写选修课本,作为不同专业的选修教材,如小学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可选陶行知《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等教育论述文章,提升学子对师范专业的认识与热爱;如生物制药技术等理工科专业,可选爱因斯坦《我如何创立了相对论》等科学随笔,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坚韧品质。选修内容可以选择几篇精讲,占总学年计划课时的20%—30%,也可作为主修内容的对比阅读文本,或作为课外拓展阅读文本,可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调整,既保证大学语文的文学主体地位,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结合学情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建设优化数字化和实体化教学资源环境

大学语文授课面向的专业众多,学生文学知识储备鉴赏能力参差不齐。笔者以为应仔细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准确研判学生学情,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课程知识以适应职业场景或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因材施教。另外,应继续完善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章节内容,优化大学语文省级精品在线课程,更新教学资源库。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环节,合理选用实体化教具,条件允许下,可变更教学环境,如书法实训室、冰心故居、福州三坊七巷名人家风纪念馆等,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

(三)注重培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型与研究型教学团队

将国赛评价要素落实到课程团队常规教学,注重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学研究。贯彻落实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注重课题组师资引进、培养和传承,实现课程组成员知识结构优势互补,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有责任担当,团结协作,形成年富力强,发展后劲充足的梯队组合。

总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教法教材改革,应努力朝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方向深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赛示范引领作用和落地实施效果。

注 释:

①参见2019—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作品名称、课堂实录视频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官网赛事视频.http://www.nvic.com.cn/Web/Resource/CompetitionVideo.aspx?type=5.

②参见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征求意见稿)。

③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官网通知公告一栏.

http://www.nvic.com.cn/Web/NewsPage/NewsDetail.aspx?id=a6e6a054-f0a8-4e3e-9a9b-8defb5da37a9.

猜你喜欢

国赛大学语文职业院校
近十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从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反思教学方法改进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聚焦国赛,看汽车行业人才培养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