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从材料中寻找解题密码
——以2022年高考真题为例谈论述类文本的备考
2023-04-06陈士同
□陈士同
论述类文本是语文学科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的最佳载体,是基于核心概念、关键信息、文本观点、相关论证和逻辑推理,实现对阅读文本整体结构、论证思路、观点阐述的宏观把握,凸显对考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轨迹的考查。而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尽管高考几经调整,但是除了文本论述的问题不断变化,考查的思想和目标基本没有改变。
新高考以来,随着考查日渐成熟与精细化,论述类文本阅读与理解的考查也变得更加多元开放。其中,语料的选择越加丰富,谈及的话题也更为广泛。分析近几年试题选材,选文涵盖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材料来源多集中在专家论著、高端期刊发表的论文或重点课题成果、重要报纸等方面。这些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专业性论述,尽管与考生有一定距离,但行文具有规范性,分析论述问题具有严密逻辑性,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不会有多大障碍。只要按照文本阅读的要求,遵循解题的规律,解决问题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下面以2022年的全国甲卷和乙卷考查的论述类文本为例,探讨该考点的特点和规律,以助力复习备考。
一、读懂文意,抓住关键
论述类文本是针对社会生活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专业性论述的文章,涉及的话题丰富驳杂,对问题的论述具有专业性。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文本是以阐述问题为主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既然是议论文,那么行文就严格遵循议论文的文体要求——语言准确、结构严谨、逻辑层次有条理。惟其如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清楚明晰,阐述的观点才易于理解和接受。
阅读文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是重点,而抓住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关键词句、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以及行文结构是读懂文本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要理解文章,既要从宏观上厘清各种关系,还要从微观上理解文本的关键信息:梳理关系,首先要能够准确地概括各语义段层次的含义——段落有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括及段中的衔接关联句)的,要准确标出,没有中心句的,要根据句意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其次要注意分析重点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严密的逻辑性是论述文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间就有了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句子间的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类型,段落间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最后还应厘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即观点与论据的关系。就论述文涉及的观点而言,有既成的事实,有不同人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其中,观点又有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之分,对问题的认识有定性的和未定性之别。为了证明观点,文章还会引述材料、列举事例进行佐证,材料与观点的对应要找准。至于文本细节处的关键信息,主要有关键词,表示时间、数量及概语,以及“部分、所有、全、凡”等范围的词语;表示程度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像基本、稍微、根本、严重、十分、非常等;表示结果定性的,已然未然的词、或然必然的词等;有助于厘清文本思路、指明逻辑关系的词,像因为、因此、从而、但是、反而、不是……而是……;解说概括性的词,也就是说、所谓、总之……
就2022年的全国高考卷而言,真正考查论述类文本的只有甲卷和乙卷。从两套卷选文看,甲卷是一篇书评,乙卷是一篇学术论文。其中,乙卷探讨的是“中国叙事学”的相关话题。文章五个语义段,采取总分的逻辑顺序,第一段提出讨论的话题: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总领下文;二、三、四、五段分别从“视角的流动中的‘三体交融’效应”“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和“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或不同层面流动”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从各段分析论述采取的思路看,四个自然段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每一个小部分首段都有领起句,明确该部分论述的主题。在论述第一个小问题时,列举了中西方的典型事例,在比较中说明问题。《水浒传》和《巴黎圣母院》的事例是证明“视角流动中的‘三体交融’效应”的问题;第三、四两段围绕“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进行阐释;最后一段同样采取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式,阐述“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或不同层面流动”的道理。对文本的理解,抓住了关键句,了解阐述观点时运用的论证方式,基本上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
二、明确考点,细致分析
进入新高考时代,各学科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上升到学科素养的考查,考查思想与理念也作出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表现在试卷中,一方面是命题材料的变化,一方面是命制试题考查目标的改变。语文学科的考查,从材料到试题都表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质,而且把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作为重点。不过,这种考查不是孤零零地就素养而考素养,而是把它渗透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之中。
从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看,三道客观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而从考查的梯度看,三道题的命题层次性很强:第一题侧重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和运用。把三道题考查的内容与学科素养对接起来,信息筛选与整合类的题目设计以核心概念、信息词语、重要信息句为关键信息的呈现形式。分析时,要对文本的关键信息进行定位、梳理、分析、判断,经过认真比对,方可作出正确选择;文本论证与分析题,以厘清文本论证思路为前提,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为途径,准确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论据、方法、逻辑,展现逻辑思维过程;观点评价与推断题,评价文本观点和逻辑推理能力,是衡量考生实证、推理、批判能力等思辨性能力的关键指标。
2022年全国甲卷的三道题分别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考题涉及的材料面来看,有针对局部内容理解的,有对整篇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的。就论述类文本考查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而言,一方面是对重要概念、语句的理解,筛选提炼关键信息,即“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一方面是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即“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下面就三道题做进一步分析。
第一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而从四个选择支涉及的材料内容看,A项内容集中在第三段,B项指向第四段,D项聚焦第五段;考查的内容要么是重要概念,要么是重要语句,而且设误点一般都在关键处,有的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有的是程度的表述,有的是对重点句子理解的偏差,有的是对修饰限制语的理解有出入。
第二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题干看,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其中D项“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的影响”对末段内容的概括是不准确的。从第六段的分析论述看,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与社会风俗的关系是论述的重点。
第三题“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从题干看,本题重点考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为论述“《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全书研究对象和范畴”的文章,作者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涉及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也是多样的。这样,在分析概括时,要注意选择支谈及的话题与文本的锲合度和一致性。这是正确解决该问题的关键。B项“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的结论在原文中找不到支撑的依据。从第四段“然而通过销熔.....传播时代风尚”可知,金银器“俗”以及反复销熔是为了传播时代风尚,与传世实物数量少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三大题考查的重点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对细节分析理解更趋精细化。分析、理解、梳理、概括、整合,这些作为最基本的考查能力点,只有在具体的材料训练中才能得以提升。
三、对接文题,准确作答
“依文解题”是高考答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按照该原则的要求,根据语料命制的试题的解答,必须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不论是封闭性的试题,还是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时都必须立足材料,从中找到相关信息。不过,这些信息不是现成的,而是根据问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提炼出来的。
就现代文的阅读而言,不同的文本语言特质不同,考查学生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养倾向不同,根据材料设计的问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种。其中,客观性试题一般是根据题干的要求,把选择支带入到文本中,文与选项比较,根据是否一致判定正误,作出选择;主观题则是根据文本内容选择命题点,按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相关高考命题文件的要求命制试题,把“一核”“四层”和“四翼”的指导思想渗透到试题之中。而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设计的试题,考查的能力相对稳定,即信息的理解、筛选、整合,具体论证和写作思路的分析,以及根据原文进行推断或者具体运用;三道题的命题层次性强,选项的构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摘取,而是经过高度浓缩和加工改造,并且融入了命题人的理解与思考。这样,在分析理解材料,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注重研读文本,整体把握,理解文本内容;也要注重文本说理性和逻辑分析,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其中,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即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杨义的《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文章采取总分式的逻辑顺序,以《水浒传》《阅微草堂笔记》等经典作品为例,介绍了中国传统叙事作品中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而从根据文本材料命制的三道题看,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设题的角度就不一样。解题时,分别圈点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文中重要的句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代词并使之明确、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和限定性的词。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再回到根据材料命制的试题上。
第一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题干看,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就提供的四个选择支看,A项中的“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与文本第二段中“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B项中“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对应于文本第二段“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个视角……构建一个场景”,显然两句表达的意思不一致;至于C项、D项的内容分别转述了第三段和第五段的内容,意思没有改变。
第二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中“优于定点透视”是对文本第一段“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句意的曲解;B项中“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对文本第二段“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错误的分析理解。从该段分析的角度看,举武松的例子意在论证视角上的“三体交融”效应;C项“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对应于文本最后一段“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是对该句内容的曲解。
第三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它们分别与文本第五段、第三段、第五段和第二段的内容相关联,是对文本整体性的考查。其中,C项“相较于长篇作品……更容易实现多重叙事的功能”的表述是对文本第五段“它先用外视角……转向内视角……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文意的曲解。
论述类文本是分析问题和阐述观点的。阅读时不仅要清楚所阐述的道理,还要知道用什么把道理说清楚,更要理清说理的逻辑思路。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内容,还要关注文本中重要的概念和语句,以及准确严谨的用词造语。由面及点、从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多层次理解了文章,再带着根据材料命制的试题的选择支进入到文本中,对号入座,以“语义的一致性”为判定的标准确定对错,这是常用且有效的备考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