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成语看古代官员的察举任用*
2023-04-06宁佐权
□宁佐权
汉语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官员的察举任用依据什么标准,对为官者有哪些道德要求,选拔和罢免过程遵循哪些原则,有哪些选拔途径,这些内容在汉语成语中均有着深刻的反映。
一、汉语成语与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
考察汉语成语可知,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有“论德使能”“唯才是举”“论功行封”“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五种类型。
(一)“论德使能”型
“论德使能”型选拔标准强调把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尚书》《论语》《荀子》等儒家经典均大力提倡用这个标准选拔人才。
“论德使能”语本《荀子·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意思是推举有德之人,使用有才能的人。
“任贤使能”语本《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汉·王充《论衡·自然》:“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意思是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任人唯贤”语本《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意思是任用才德兼备的人,而不管他跟自己的关系是否密切。也就是说选用人才只考虑他是否真的有品德和才能,可以胜任这个职位,而不看他的其他方面。
“拔犀擢象”语出宋·王洋《与丞相论郑武子状》:“敕局数人,其间固有拔犀擢象见称一时者,然而析理精微,旁通注意,鲜如克(郑武子)。”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
“允恭克让”语出《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允:诚信;克:能够;让:谦让。意思是诚实、恭敬又能够谦让。
还有“选贤与能”“任贤与能”“尚贤使能”等等,均是指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二)“唯才是举”型
“唯才是举”型选拔标准着重强调人才的能力。乱世称雄之时,往往“惟求其才,不顾其行”。曹操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唯才是举”这条成语语出三国·魏·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意思是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与这条成语意思大致相当的还有:
“因艺受任”语出汉·张衡《应间》:“人各有能,因艺受任。”意思是根据各自的本领加以任用。
“因任授官”语本《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是指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沿才授职”语出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修,人纪咸事,然后沿才授职,揆务公司。”指根据人的才能委以相称的职务。
“量才称职”语出《魏书·郭祚传》:“然所拔用者,皆量才称职,时又以此归之。”是指审量人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务。
“量才录用”语出宋·苏轼《上神守皇帝万言书》:“凡所擘画利害,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即根据才能大小安排一定工作和职务。
(三)“论功行封”型
“论功行封”型选拔标准着重强调人才的贡献。王朝天下初立之时,大多实施这一标准。刘邦是坚持这个标准的典型。“论功行封”语出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
“论功行赏”语出《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意思是指按功劳大小给予奖赏,包括奖赏物质和授予官职。这方面的成语还有“论功封赏”“论功受赏”等。
(四)“论资排辈”型
“论资排辈”型选拔标准是以资历排定级别,不以真才实学为根据。“论资排辈”语出涂光生《官本位》:“要升官,谁该升,谁不该升,一不小心就会闹得鸡飞狗跳,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论资排辈。”
(五)“任人唯亲”型
“任人唯亲”型选拔标准就是任用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而不管他德才如何。“任人唯亲”语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过去张国焘的干部政策与此相反,实行‘任人唯亲',拉拢私党,组织小派别。”作为一条成语虽然出现较晚,但这种风气古已有之,常常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奇怪现象。
在上述五种类型的选拔标准中,“唯才是举”型、“论功行封”型和“论资排辈”型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偏颇。“唯才是举”型选拔标准重才,对于德却不做要求,这种“惟求其才,不顾其行”的做法,也可能得到部分才德双全之人,但却很难将有德行缺陷的人拒之门外。“论功行封”型选拔标准只着眼于察举对象“过去”的功,往往忽略了其“目前”是否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对于胜任相关职位又极其重要。“论资排辈”型选拔标准,因为只考虑资历,自然也就把没有资历或资历浅而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排斥在外了。至于“任人唯亲”型选拔标准,只管亲疏,不问品德、才能、功劳和资历,根本就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古代有识之士大力提倡的是“论德使能”型选拔标准。新时代党在选人用人方面实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选人用人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二、汉语成语与中国古代官员的道德要求
从汉语成语可知,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非常明确,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主要有忠贞爱国、勤政为民、正直无私、克己奉公、廉洁守法等。
(一)忠贞爱国
“鞠躬尽瘁”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表示小心谨慎,不辞劳苦,为国事而竭尽全力。诸葛亮对国家事业无限忠诚的情怀,使他美名传千古,成为后世爱国主义的楷模。
“难至节见”出自《藏书·名臣传·肥义》:“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是指只有大难当头时,才能显出人的节操,常比喻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
(二)勤政为民
“夙夜在公”语出《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昃食宵衣”语出南朝·陈·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入夜才吃晚饭,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指勤于政务。
“晨兴夜寐”语出《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故勉精历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意思是早起晚睡。形容勤劳辛苦。
“日理万机”语出《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
“宵旰图治”语出清·张廷玉等《明史·罗侨传》:“愿陛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旰图治,并救法司慎守成律。”旰:天色晚,晚上;宵旰: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亮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设法治理好国家。
“宵旰焦劳”与“宵旰图治”意思相近,意为从早到晚(为政务)十分辛劳。
“宵旰忧劳”语出《明史·吴时来传》:“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指宵衣旰食,非常劳苦。形容勤于政事。
“一日万机”出自《尚书·皋陶漠》:“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指帝王政务繁忙,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的事情。
(三)正直无私
“正直无私”语本《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指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公正无私”典出《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纵横。”《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意为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四)克己奉公
“克己奉公”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克己:克制、约束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五)廉洁守法
“廉明公正”出自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一卷:“以尔廉平公正,命长郡治。”就是指为官应当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
“奉公守法”语本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意思是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中国共产党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自己的干部政治可靠,作风过硬,廉洁自律,有使命,有担当,有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这与传统的官德要求既一脉相承,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汉语成语与中国古代官员的任免原则
汉语成语也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官员在任免方面的一些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量才授官”原则
“量才授官”这条成语典出《荀子·君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职,皆能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即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与这个意思大致相当的还有几条成语:“因艺受任”“因任授官”“沿才授职”“量才称职”“量才录用”,等等。这条原则在官员任免时把品德高下和才能大小全面地考虑进去了。
(二)“进人以礼,退人以礼”原则
“进人以礼,退人以礼”这条成语语出《礼记·通论》:“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意思是用人的时候讲究合礼,罢免人的时候也讲究合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任免人事方面也把“合乎礼仪”作为一条根本原则。这条原则类似于我们今天干部任免时讲究程序合法。
(三)“举直错枉”原则
“举直错枉”这条成语语本《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意思是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与这个意思相近的还有一条“黜陟幽明”,语出《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意思是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这条原则可以实现官场生态良性发展。
(四)“不拘一格”原则
“不拘常格”语出清·张廷玉等《明史·孙振基传》:“兵部两侍郎皆缺,尚书杨嗣昌请不拘常格,博推才望者迁补。”是指不拘泥于固定的标准或规格。
“立贤无方”语出《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意思是指推举贤人不拘一格。用人只管贤不贤,不管门第资格。
“不次之位”语出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意思是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明扬仄陋”语出三国·魏·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
这条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出身寒门、没有背景的优秀之士能够得到任用。
(五)“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原则
成语“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语出《吕氏春秋》:“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敌解狐做南阳郡令,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做国家的法官。他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亲人。这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莫大的勇气。晋平公高度认可祁黄羊的举荐,“国人称善焉”,孔子也高度赞扬他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任何好恶,唯才与德是举的高尚行为。
这条原则不管爱恨情仇,只问品德才能,可以保证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不因与举荐者的个人恩怨和亲疏关系而影响到任用。
以上五条任免原则分别从不同方面保障了任免的正确性,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汉语成语与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途径
汉语成语也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途径。“毛遂自荐”“山公启事”“三顾茅庐”这三条成语,代表中国古代官员在选拔途径上自我推荐、公开选拔和最高统治者亲自前往聘请三种类型。
(一)自我推荐
“毛遂自荐”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成语“毛遂自荐”是官员选拔上自荐的一个典型。
(二)公开选拔
“山公启事”是说晋山涛为吏部尚书,凡选用人才,亲作评论,然后公奏,时称“山公启事”。比喻公开选拔人才。这是典型的公开选拔。
(三)最高统治者亲自前往聘请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请诸葛亮的故事。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这是最高统治者亲自前往聘请的一个典型。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途径中,基本上还是以公开选拔居多。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继承者。在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使用过程注重培养教育,并定期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实际上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营养,并把这种优秀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研究汉语成语中蕴涵的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道德要求、任免原则和选拔途径,对于深刻理解并贯彻执行党在新时代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