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3-04-06于海燕
于海燕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
一、研究背景
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委联合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各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大力推进研学旅行行业发展。随着《意见》的颁布,研学旅行的概念开始被消费者接受,研学旅行产品也逐渐多元化,尤其是随着营地类研学产品的兴起,研学旅行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 年,我国研学旅行人数为220 万人次,2019 年直接增长至480 万人次,可见研学旅游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随着研学旅行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传统景区、文博场馆希望打造研学产品,申请研学基地,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传统旅行社和新兴研学机构希望设计研学课程,推出研学线路,拓展现有市场,这些都需要研学旅行产品策划和实施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既要具备导游人员具有的讲解能力、带团能力和旅行线路策划能力,还需具备课程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显著的“旅游+教育”的双重职能[1]。为了适应新的人才需求,2019 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在高职专业旅游大类目录中新增“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2021 年教育部推出的第三批“1+X”职业技能证书试点中,包含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此可见,研学旅行行业是高职院校旅游大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业的新领域和新热点。
二、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细分程度不强
目前,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旅游大类专业的办学力量有限,专业细分度不高。教育部颁布的高职旅游大类专业虽然包括了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等多个专业,但大多数综合类院校只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两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涵盖导游资格考试、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会展实务等课程,培养的人才面向的是传统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相关企业,课程虽然全面但不够深入。另外,教育部虽然在2019 年增设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但全国600 多所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少部分开设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占比较低。
(二)缺乏专业的研学旅行教师
高职院校旅游大类专业教师专业多为管理类,或者与之相关的地理、历史等专业,缺乏既懂旅游又懂中小学教育的专业教师。同时,研学旅行发展时间较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这就使现有的专业课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无法高质量完成研学旅行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2]。
(三)学生精力投入有限
依据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通常会在大二上学期安排导游人文基础、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为学生在年末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打基础;在大二下学期安排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产品设计、景区接待管理等课程,提升学生关于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管理和运营的能力。这些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导游资格证考试前期的强化训练内容较多,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其他课程的时间就会缩短,投入的精力也更加有限。
三、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依据教育部公布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熟悉中小学研学旅行相关教育政策、目标、大纲和方案要求,从事研学旅行项目开发运营、策划咨询、线路设计、课程开发等运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研学旅行的参与者是以学习为目的,旅行的方式强调探索性和研究性,具有明显的“教育”特征,所以与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首先,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参与者以中小学生为主,旅行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研学课程。因此,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专业人才要了解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实施的概念,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本质等基础知识[3]。同时,与传统课堂相比,研学课程具有学习情景突出真实性、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因此作为研学旅行的专业人才还要了解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认知和心理特征。只有掌握这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才能够根据理论知识,创设符合参与者特点的形态各异的研学情景,开发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研学课程。
其次,需要具备地方研学旅游资源知识。教育部等11 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由此可见,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是以地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无论是研学线路的主题,还是研学课程的内容,都是基于地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因此要想设计体现乡情、市情、省情、国情的研学课程,就要熟悉本地旅游资源特征,对本地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本土研学旅行课程。
最后,需要具备研学实务操作的知识与能力。研学旅行的主要形式是开展研学课程,开发并实施研学课程是研学旅行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因此,要培养研学旅行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就要增加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原则、内容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及研学旅行开展过程中导师工作内容和流程等技能的实操练习。同时,高职院校研学人才还要具备自主开发研学课程、制作研学旅行手册、带领研学团队、处理特殊问题等核心能力。
四、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随着我国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研学旅行人才的培养显得重要又迫切,高职院校要在研学旅行人才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提升研学旅行人才的竞争力。
(一)“教、学、做、创、研”相结合,打造研学旅行实训基地
无论是景区、旅行社还是研学机构都需要开发研学旅行产品,培养研学指导师,而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积累研学行业的实践经验,学生需要研学旅行的实训基地。因此,高职院校要打造一个教学和实训的平台,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建设,一方面使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到景区、旅行社参与行业实践,从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素材,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核心技能,实现“教、学、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利用专业实习、论文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机会与行业合作,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参与研学旅行线路、课程开发、带团等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研学旅行设计方案和人力资源,完成“创和研”[4]。同时,企业可通过平台培训现有员工,提供研学旅行实习的机会,获得所需要的研学人才。还可邀请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加入这一平台,通过多方合作,培养学生学习开发基于地方文化中小学研学课程的能力。
(二)深入了解地方旅游资源,打好研学课程开发基础
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虽然包括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为了进一步加深研学旅行人才对地方旅游资源的了解,为今后研学旅行人才在研学旅行主题选取、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讲解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尝试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拓展课程,或是扩充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打造“旅游+”育人体系,尊重研学旅行相关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其职业能力。例如,可以增加介绍地方文化的课程,挑选地方的自然景观、历史、建筑、艺术、饮食、特产、风俗等内容,分专题进行深入讲解;同时,可以安排实践课时,带领研学旅行相关专业学生实地感受地方文化,寻找可以作为研学旅行的文化元素,梳理文化脉络,提高其学习的兴趣[5]。
(三)拓展旅游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目前,高职院校研学旅行相关专业开设的旅游心理学课程包括旅游者的态度与旅游偏好、旅游动机、情绪情感与体验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拓展阅读等形式融入中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引导研学旅行相关专业学生根据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析中小学研学旅游的心理过程,总结特点,熟练掌握研学旅行参与者的心理特征。
教育学基础课程阐述了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等基本概念,这些内容是研学课程设计、研学教实施过程设计的基础。但关于教育学的内容,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专业的相关课程还未涉及,但教育学基础等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线学习资源较多,可鼓励有意愿的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学,获得公共选修课学分。
(四)践行“三教”改革,打造研学旅行核心课程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接产业所需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高职院校培养研学旅行人才需要践行“三教”改革的思想,在总量有限的课程设置中打造研学旅游的核心课程——研学旅行指导师实务。内容上,该课程应包括研学旅游概论、研学指导师的职业素养、研学课程设计、研学指导师操作实务等,要基本涵盖研学旅行人才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教师配备上,正如“三教”改革中所提到的,教师是“三教”改革的根本,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旅游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做、创、研”平台,参与研学旅游的实践,获得实践经验,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理论、经验运用到教学中。该课程的教材应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基础,结合研学实践,编制校本教材,引入真实的企业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完成研学指导师核心能力的教授。课程的教学方法应遵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以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技能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实际工作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6]。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开发线上课程,一方面用于校内教学,另一方面用于行业培训,助力研学旅行人才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考取“1+X”证书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会在大二上学期进行导游资格证书考试,在此基础上可在大二下学期组织学生报考多样化的旅游类“1+X”证书,如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对“1+X”证书的推行给予了较多支持,如可报销培训和考试费用等。高职院校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利用证书考核的机会,一方面进行教师培训,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研学旅行专业能力。另外,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还可考虑报考面向小学教育的教师资格证书,增加教育学知识储备,为自身在研学旅行领域发展打下基础,增加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