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023-04-06汪霁
汪 霁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一、特色旅游小镇的内涵
特色旅游小镇指的是通过已有的独特人文、自然环境或独具特色的产业,精准化打造的具有文化内涵、旅游价值及定位明确的综合型小镇。它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基本特点是集风景区、消费区和城镇化建设于一体。特色旅游小镇还表现为“特色产业+旅游产业”的双产化模式,其中特色产业指的是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即旅游自身具备的休闲功能和经济效益。由此,国内学者也展开了深层次的研究,根据不同角度,学术界对特色旅游小镇有如下界定。
(一)从空间功能角度诠释
何谓特色小镇?盛世豪认为这是一种产业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1],姚尚建强调特色旅游小镇还承载着文化与社会功能[2]。但特色旅游小镇培育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仍是产业,此时应注意,这类小镇的本质并非是“产业+功能”的简化叠加,而是突出小镇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如产业特色鲜明,要素的集聚性强,宜居宜业同时富有活力。更要凸显出文化是特色旅游小镇的核心与灵魂,产业是特色小镇之“特”所在,定位特色旅游小镇的根本依据应为“文化+产业”。陈安华认为特色旅游小镇不同于行政区划单位和产业园区,而是在明确产业定位下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发展社区功能的特色旅游空间平台[3]。陈炎兵认为特色旅游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城乡的地理区域,趋向于一、二、三产业的逐步融合,其具有鲜明的人文、产业及管理特色与社区功能 扩张能力[4]。
(二)从发展形势角度界定
有学者指出特色旅游小镇是将“产、城、人、文”四位融于一体的重要功能平台,是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相融合的新形式,精致、和谐、小巧、美观的独特魅力是我国特色旅游小镇未来发展的方向。付晓东认为,特色旅游小镇应围绕“特色+旅游”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文化网络体系和自然生态经济体系[5]。
二、加快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为促进当前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更好地发展。由于受体制机制的限制,部分小镇难以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中,因此,挖掘一批有潜力、有条件的小镇,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同时还能够吸纳小镇周边的农村滞留劳动力从而拉动当地就业。张学勤此前表示,培育特色旅游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及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意义
理论界普遍认为,特色旅游小镇是在新时代不断革新、不断探索的创新产物,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成果。
1.切实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有学者对特色旅游小镇的概念、本质、内涵、特征等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分类介绍了我国当前主要的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模式,探讨了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长远意义。王景新通过统计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前后农民收入差异、生活质量变化、基础公共设施情况,切实地展现了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各地区带来的益处[6]。
2.提高当地居民身份价值认同感
国内还有诸多学者针对建设特色旅游小镇为当地居民带来的价值及身份认可方向进行研究,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认同感,当地居民对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弘扬的相关文化体系也具有一定认可度、自豪感。马克佳提出了特色旅游小镇的“特”在于当地的特色建筑,特色建筑与当地居民之间也是相通的,可以为居民带来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是特色旅游小镇标志所在,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可以帮助居民们提高辨识度[7]。
3.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
徐鹏通过研究发现,深度挖掘特色旅游小镇的相关特色文化、资源等,可以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当地民俗特色,有利于保护地区文化遗产,增强当地居民们对地区文化的熟悉程度和热爱程度[8]。龚晓芳针对地区文化特色提高居民归属感的优点,提出建设“海绵生态城镇”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旅游小镇的辨识性,在发展小镇旅游业的同时保障了当地居民们的日常起居生活[9]。
三、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困境
关于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瓶颈与现实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学术界的研究相对集中,基本是从产业基础、政策供给、人力资源、文化特色、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相应地给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一)从发展思路和发展理论角度来分析
苏斯彬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新思路来建设特色旅游小镇,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思路,如“产城人”思想,并提出了顶层设计与基层设计的适用原则,解决了特色旅游小镇设计中千篇一律的现状[10]。成海燕首先对特色旅游小镇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重新界定,以增长极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对特色旅游小镇常见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并对比我国特色旅游小镇较国外同类型城镇的特色与问题,根据结论提出了如何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小镇发展体系[11]。
(二)从政策供给和人力资源角度来考量
樊慧蓉在深度研究国家发改委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特色城镇发展的瓶颈,如资金短缺、投融资环境差、人才吸引力不足、建设开发经验不足等[12]。史新杰正面提出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传统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行业不突出、科技创新不足、文化内涵单一、缺乏城市和城镇特性等问题[13]。
(三)从建设水平和建设风格角度来分析
吴伟权在其研究基础上以某地区旅游小镇为例展开研究,并指出该地区大部分城镇发展方向不明确,竞争同质化。且该地区的两个特色小镇缺乏“特色”,存在“千篇一律”现象[14]。赵科峰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特色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居住环境,使特色城镇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魅力[15]。卫龙宝则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浙江省特色旅游小镇产业升级、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多方连动”的发展建议[13]。
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应遵循的思路对策
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是否可行,前景是否开阔与特色旅游小镇的治理模式有直接的联系,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重在实践,围绕如何破解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困境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从精准治理角度来看,汪洁云以精准治理为切入点,分别从旅游小镇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精准治理三个方面去研究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机制,并提出建设过程中必须有规划、有文创、有特色、有产业、有消费,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最后针对特色旅游小镇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16]。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出发,苏斯彬认为应该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人才引进、投资模式、功能环境、政府立场等方面,建设特色旅游小镇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创新理念[10]。从生产与城市一体化角度看,刘映进研究提出,一方面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拓展产业链,争取各环节都能增加价值,使特色城镇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17]。从小镇施工的角度看,宋家宁认为当前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障碍为缺乏特色、原生态保护区域有效性短及小镇与原有旅游资源融合性差,并分析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带来的巨额资金推动旅游小镇建设的可行性[18]。从独特文化的视角考量,韩鹤立强调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中文化支撑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培养新的文化凝聚力并保持新旧文化精神的融合程度,发挥地域文化的引领、渗透、辐射及凝聚作用[19]。从治理视角考量,徐剑锋认为特色旅游小镇突破了原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和园区空间限制,为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提供“宜居+宜创”的新平台[20]。李海杰指出,特色旅游小镇治理应注重主体多元化发展与网络平台的运行,基于本地区文化系统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方便特色旅游小镇的精确化轨道式管理[21]。
五、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配套政策制度
从明确政府政策角度,学者卓勇良认为,特色旅游小镇是以城镇化为基础,结合现有产业,打造多功能的创新平台,从而推动政府主要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深化和创新[22]。从明确政府职能角度,张尉文认为,特色城镇建设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政府职能,落实到位而不越位并且要及时补充[23]。王小章认为特色城镇建设是在政府领导下自觉、有目的、系统推进的过程[24]。从金融机构扶持角度来看。侯小伏认为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特色城镇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低成本融资、产业基金、PPP、股权众筹等新的融资模式[25]。
六、特色旅游小镇实例研究
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乡村振兴”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建设成型的特色旅游小镇已有多处,学界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特色旅游小镇研究如下。
李娅以石家庄市栾城区的“知青小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理念,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知青小镇”的发展规模、建设模式、发展特色等,并对“知青小镇”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26]。陈安华等人以浙江省永康市“运动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运动小镇”的发展模式、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剖析[3]。张吉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对大同市发展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路径与发展模式进行探究,结合当地地域特色深入探究该地建设特色旅游小镇的机制,为山西省大同市发展特色旅游小镇提供了理论基础[27]。赵海华以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袁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探究“袁家村”的成长之路及未来发展方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可能对袁家村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袁家村”未来发展的机制体系[28]。
七、总结与展望
国内关于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为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早期的城镇化实践和研究也为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当前相关研究仍存在亟待完善和急需突破之处,国内对特色旅游小镇的研究较为零散,且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首先,理论界虽然已经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推动构建特色旅游小镇对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地位,但学界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江浙等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区域[29]。基于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改革,此类地区更注重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同时,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定性分析。其次,缺少特色小镇自身与周边城市及城市中大型经济体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特色旅游小镇的价值全面发挥与所处核心城市圈紧密相关,特色旅游小镇如何借力于临近城市的文化、消费及产业等优势来激活并提升小镇当地资源的价值,仍需深入探究[30]。最后,随着特色旅游小镇的不断发展,本文认为以上议题仍有待学术界后续从不同理论和视角上进一步强化特色旅游小镇的多维度、深层次研究。关于特色旅游小镇的研究应持续推进并拓展,结合定性和定量深度分析,探寻小镇当地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特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及避免固化衰退等建设路径,在立足当地实际、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展望特色旅游小镇的未来进展,以期更好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践指导。从而更加有效地丰富特色旅游小镇课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进程中塑造起具备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文化网络体系、生态经济体系贡献力量。